小事要糊塗
對人,不必精明;對人,傻點更好。交際中的“精明”容易把應該純樸真摯的關係,人為地弄複雜,使人感到刁鑽奸滑,敬而遠之。這樣精明的結果,隻能以自己成為孤家寡人而告終。
人和人的正常交往是平等的,如果你舉止不講究,言辭不考究,居高臨下,隻能孤立自己,招致他人的“不屑一顧”。做人需要精明,但不要過於精明,甚至精明到露骨。
天底下的事情是複雜的,有的問題似乎需要認真處理,其結果是,還不如不處理的好。這就是小事要糊塗的道理。
晉代人謝萬曾經和蔡係爭一個座位,蔡係把謝萬從位子上推了下去。謝萬慢慢站起來,拍拍衣服,邊坐回座位上,邊說:“你差點兒弄傷我的臉。”蔡係說:“本來就沒有考慮到你的臉。”後來兩人都沒有把這件事掛在心上,當時人們都稱讚他們。
韓琦、謝萬之流都是老謀深算,“心眼”重重之人,在處理事情的過程中,受辱受損的一方都沒有為自己的難堪的損失而大發其怒,記恨於心,相反地,都表現出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的美德和風度。結果得到了大家的敬重,也使傷人者感到無地自容。
大智若愚,從一個角度來說,也可理解為小事愚,大事明,這對於個人來說是一種很高的修養。所謂愚,是指有意糊塗。該糊塗的時候,就不要顧忌自己的麵子,自己的學識、自己的地位、自己的權勢,一定要糊塗。而該聰明、清醒的時候,則一定要聰明。由聰明而轉糊塗,由糊塗而轉聰明。則必左右逢源,不為煩惱所擾,不為人事所累,這樣你也必會有一個幸福、快樂、成功的人生。
在生活和工作中,對於一些無關緊要的小事,你要裝聾作啞。比如你是領導,你的下屬中的小兩口吵架了,本單位的規章中有一條“要家庭和睦”,按照規章中的這一條確實需要認真處理。但此事傳到你的耳朵裏時,已是前一天的事了,“兩口子吵架不記仇”,他們現在已經重歸於好,和睦如初了。這樣的事情如果機械地認真處理,不是重新挑起矛盾嗎?對於這類問題,應當學會小事糊塗。
鄭板橋有一名言:“難得糊塗。”糊塗反而難得,似乎不可理解。其實,要做到糊塗還不容易呢,不僅要有一定的修養,還要有一定的雅量。因而,對於生活中發生的小是小非問題,我們不要認真,讓它糊糊塗塗過去就行了。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任何人知道了別人都不曉得的事,難免會產生一種優越感,對於這種旁人不及的優點,我們必須隱藏起來,以免招禍。
齊國一位名叫隰斯彌的官員,住宅正巧和齊國權貴田常的官邸相鄰。田常為人深具野心,後來欺君叛國,挾持君王,自任宰相執掌大權。隰斯彌雖然懷疑田常居心叵測,不過依然保持常態,絲毫不露聲色。
一天,隰斯彌前往田常府第進行禮節性的拜訪,以表示敬意。田常依照常禮接待他之後,破例帶他到邸中的高樓上觀賞風光。隰斯彌站在高樓上向四麵瞭望,東、西、北三麵的景致都能夠一覽無遺,唯獨南麵視線被隰斯彌院中的大樹所阻礙,於是隰斯彌明白了田常帶他上高樓的用意。
隰斯彌回到家中,立刻命人砍掉那棵阻礙視線的大樹。
正當工人開始砍伐大樹的時候,隰斯彌突又命令工人立刻停止砍樹。家人感覺奇怪,於是請問究竟。隰斯彌回答道:“俗話說‘知淵中魚者不祥’,意思就是能看透別人的秘密,並不是好事。現在田常正在圖謀大事,就怕別人看穿他的意圖,如果我按照田常的暗示,砍掉那棵樹,隻會讓田常感覺我機智過人,對我自身的安危有害而無益。不砍樹的話,他頂多對我有些埋怨,嫌我不能善解人意,但還不致招來殺身大禍,所以,我還是裝著不明不白,以求保全性命。”
這一段故事告訴我們,知道得太多會惹禍,這也是中國古代聰明人的一種明哲保身之策。
低調做人,不耍小聰明,讓自己始終處於冷靜的狀態,在“低調”的心態支配下,兢兢業業,才能做成大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