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難得糊塗是幸福的雞湯(2)(3 / 3)

“泄漏此事看不出目的,可能事出偶然。”戴均元感到有些迷惑不解。

紀曉嵐也覺得此事奇怪,泄漏此事無非把水攪渾而已,對大家都沒有好處。可能是無意中出錯。他反複權衡,最後決定把事情攬在自己頭上。於是他坦然地對他們說道:“此事待我去麵見聖上。”

嘉慶帝這時早已得到稟報,雖然很惱火,但也不明白為何會出現這樣的事。他下令追查,又把紀曉嵐召來問話:“老愛卿,此事係何人所為?”

“啟稟聖上,臣即是泄漏之人。”紀曉嵐慢條斯理地說。

“你?”嘉慶皇帝聽後很吃驚。他知道紀曉嵐向來辦事謹慎,這種事決不會出在他身上,可能另有隱情,於是接著問道:“卿又何故泄漏呢?”

隻見紀曉嵐非常平靜地說道:“為臣書生意氣,每有佳作,反複吟詠,難免在朋友談論中漏出幾句。此事實出無意,如聖上動怒,紀曉嵐甘願領罪。唯求聖上開恩,不要株連他人。”

嘉慶皇帝自然明白紀曉嵐的用意,無非是要消解此事。現見事情僅僅是偶然出錯,也就怒氣消了一半,於是下令撤回追查此案的大臣。一場將要掀起的大風波,就在紀曉嵐巧妙周旋下平息下去。那些參與此科會試的大小官員個個感謝紀曉嵐,至於那真正泄密的人,雖不敢明言,他的感激更是至誠至深的。

客觀的經驗告訴我們,做人不要過於“精明”,太精明露骨會遭人討厭。因為人與人情感的溝通和交流是心的交流,如果做人過於精明露骨,就不能在交際方麵獲得人心。所以,做人必須在糊塗與聰明之間把握好分寸,不能盲目越出,既要讓對方明白己意,還要讓對方能接受。這就是一門做人的藝術。

智者大事不糊塗

人一生不應過於精明,該糊塗時糊塗,該聰明時聰明。有句成語“呂端大事不糊塗”,說的正是小事裝糊塗,而在關鍵時刻,才表現出大智大謀。中國古代這樣的大智若愚者是很多的。

宋代呂端和寇準同拜參知政事,呂端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準之下。他既不會鑽營,又不會搞“小動作”,也不會開後門,整天總是樂嗬嗬的樣子。於是,許多人暗暗地議論說:“呂端糊塗。”

宋太宗想拜呂端為相,消息一傳出去,輿論嘩然,不少朝官對太宗說:“呂端這樣的糊塗蟲怎麼能擔當宰相這樣的重任呢?”

太宗說:“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

拜相不久,叛將李繼遷騷擾西北邊境,官兵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與寇準商定,準備將她在北門外示眾斬首,以警告叛逆。呂端聽說後馬上找太宗說:“斬了他母親,叛軍李繼遷就能捉到嗎?如果捉不到,這樣做更堅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養起來,我們就掌握了主動。”太宗聽後拍一下大腿說:“要不是你,我險些誤了大事。”

後來的情況果如呂端預料的那樣,李繼遷再也不敢放肆了。

這個故事說明,大事上一旦糊塗就會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

現代人們教育自己的孩子,總希望他們聰明、機智、剛強、好勝和富於競爭力,誰要是教他的孩子笨拙、柔弱、退讓、不爭,那準被人看成是個十足的笨蛋。但是,人類痛苦和紛爭的病根多數就是在乖巧過頭、剛強過分中產生的。假如大家立身處世都樸實、厚拙、柔弱、不爭,人們的生活必定幸福多了。

東漢時昌邑縣的縣令叫王密,是由名醫楊震推薦的。王密為了感謝楊震,並希望在將來繼續得到他的提拔,就在夜晚帶著厚禮去拜見他。

王密見到楊震後,捧上了十斤黃金。楊震見此,對王密說:“我知道你是個怎樣的人,推薦了您,您怎麼不清楚我是個怎樣的人呢?”王密說:“您別說這些了。我給您送點禮,是要向您表達一下我的心意,您就別客氣啦。反正深更半夜,不會有人知道,您就收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