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位嗅覺靈敏的美國新聞記者得到情報:美國小羅奇福特領導的一個小組,成功地破譯了日軍關於進攻中途島的密碼,從而掌握了日軍海上作戰部署的確切情報,美軍據此已針對性地進行了戰略準備。芝加哥的一家報紙根據這位記者提供的稿件,立即作為獨家新聞在報上全部捅了出去。這樣一來,不但會引起日本人的警覺而立即更換密碼和調整作戰部署,而且使美軍的中途島之戰前功盡棄,處於十分被動挨打的地位。麵對如此嚴重的泄露國家戰時情報事件,有關人員要求羅斯福總統下令嚴查法辦。可羅斯福一反常人做法,他既沒有責成追查,也沒有興師動眾地辟謠,更沒有因此而調整軍事部署,而是裝出好像什麼事也沒發生一樣。結果,事情很快就自己平息下去了,以致此事根本就沒有引起日本情報機關的注意而采取相應的措施。
一件幾乎斷送美軍中途島戰役勝利的事件,由於羅斯福總統高明的處理手段,從而挽回了敗局。
由此可見,有些時候不動聲色是平息事態的最好辦法,是做人的最高智慧
演好糊塗戲,打好醉拳功
把握好糊塗與聰明的分寸
做人要聰明,但不能過了頭,否則就會適得其反。假如你能把握好糊塗與聰明的界線,則可能大不一樣了。因此,我們必須學會在糊塗與聰明之間劃清界線,把握好分寸。
宋代宰相韓琦以品性端莊著稱,遵循著得饒人處且饒人的生活準則,從來不曾因為有膽量而被人稱許過,可是卻不動聲色地做了這兩件大事:
第一件事,在宋英宗快死時,急召太子進宮,避免了一場權力之爭。宋英宗快死時,朝臣急忙召太子進宮,太子還沒到,英宗的手又動了一下,宰相曾公亮嚇了一跳,急忙告訴宰相韓琦,停下來不再去召太子進宮,韓琦拒絕說:“先帝要是再活過來,就是一位太上皇。”韓琦越發催促人們召太子,從而避免了權力之爭。
第二件事是智除奸邪。擔任大內都知職務的任守忠很奸邪,反複無常,秘密探聽東西宮的情況,在皇帝和太後間進行離間。有一天,韓琦下了一道空頭敕書,參政歐陽修已經簽了字,參政趙概感到很為難,不知怎麼辦才好,歐陽修說:“隻要寫出來,韓琦一定有自己的辦法。”
韓琦坐在政事堂,用未經中書省而直接下達的文書把任守忠傳來,讓他站在庭中,指責他說:“你的罪過應當判死刑,現在貶宮為蘄州團練副使,由蘄州安置。”韓琦拿出了空頭敕書填寫上,派使臣當天就把任守忠押走了。要是換上另外的愛耍弄權術的人,任守忠會輕易就範嗎?顯然不會!因為他也相信一貫誠實的韓琦的說法,不會懷疑其中有詐。這樣,韓琦輕易除了蠹蟲,而仍然不失忠厚。所以大智若愚實在是一種人生的最高修養,也是一種做人的謀略。
紀曉嵐是個智者,而且他是個由“聰明到糊塗”的智者,這種經過人生幻化的智者就不是普通的智者。
清代筆記小說中記載有這樣一件事情:嘉慶七年(1802年),紀曉嵐這位已79歲高齡的老臣,再次出任會試考官。在此之前,他已有兩次充任會試正考官,兩次鄉試主考官,還曾被任命為武科會試正考官。每次主考,他都謹慎從事,嚴防出錯。考試後不久,按照規定的程序,經過斟酌,確定了前幾名的名單和次序,並對試卷加有詳細評語。當時尚未發榜,屬絕密信息,誰知這些情況都被一一透露了出去。舉子之中,連紀曉嵐的評語也一清二楚。這下子可捅了大婁子。
按照當時科考紀律,泄密之人不僅丟官、蹲監獄,甚至還要殺頭。有關人員也要牽連進去,正考官和副考官負全責,自然脫不了幹係,這勢必將引發一場災難。
於是,紀曉嵐把另一名正考官左都禦史熊枚和副考官內閣學士玉麟、戴均元找來,商討此事。
熊枚說道:“被取之人與諸考官並無任何關聯,係秉公取錄。即使有私情,也隻有保密,絕不會泄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