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一項 心態的修煉(3 / 3)

之後,霍英東沒有把學讀完,就開始跟隨母親做駁運生意。

當時還有另外一個相當不錯的工作很適合霍英東——太古洋行聘用他去做文員,月薪300港元,這在當時待遇也算不錯。但是霍英東卻認為這是一條平平穩穩的路,是“朝九晚五”、可保住生活的一條路,將來不會有什麼大出息,也掙不了多少錢 。而要跟隨母親做生意的話,這份工作就相當坎坷了,但是不甘於平淡的霍英東卻選擇了這條路,因為它雖坎坷,但有機會掙更多的錢,這就是霍英東在年輕時就表現得過人之處。

這期間,他時時刻刻想這賺錢,有一次,他看準一批海軍機器,發財心切的他十分想把這個得到手,最後他以18000元中標。可是當他興高采烈回家請母親湊錢交款時,想不到母親斷然拒絕。眼看到手的一筆大買賣落空了,霍英東急中生智,他找到一位工廠老板,商量租借其倉庫存放機器,老板看了機器,同意租倉;霍英東看老板對機器很欣賞,就以4萬元的價格賣給老板。1945年至1948年間,霍英東淨賺22000元。這是他在拍賣剩餘物資的數年內賺的一筆大錢。之後回憶起這段往事時,他不無感慨地說:“如果那時我有足夠多的資金的話,我就可多賺幾大筆了。”

接下來,霍英東時刻想著如何賺到更多的錢,也許是小時候窮怕了,但更多的是他內心深處對擁有更多金錢的“野心”使然。“從小沒錢,一心想發財,走路都在想如何拾到錢。”霍英東如此描述當時的勃勃的“野心”。

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斷拚搏,霍英東終於實現了自己的夢想,個人財產達到130億港元。

錢是個好東西,這無可否認,有了錢就可以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人人都渴望自己有一座金山銀庫。對金錢的崇拜古已有之。古代中國人總是不忘記拜“財神”;希伯來人崇拜象征財富的金牛;古希臘、古羅馬神話中的通報天使赫爾墨斯也是財富之神;埃及人在國王的陵墓裏放滿財寶,使他們赴陰間的旅程中不至於貧窮;撒摩亞的原始部落中,富翁擁有百萬貝殼。那些美好的神話故事或者《天方夜譚》裏,幾乎都把“從此過著快樂的生活”作為故事的結尾,而這正代表了對富裕的追求。由此可見,人們就算不可能真的發財,心中也永遠存有致富的欲望。那是一個夢,一個希望。

我曾認識一個朋友,她總是把掙錢掛在嘴邊,不管我們說到什麼話題,都能被她拿來與金錢牽扯到一塊,甚至在說到感情、談戀愛之類的話題時,她也把對方有無金錢作為與之交往的標準,在她的觀點裏,金錢就是一切,沒有金錢什麼都免談。我曾一度認為她利欲薰心,過於追逐金錢,也使很多朋友對她嗤之以鼻,認為她的財富“野心”太大。有一次,當她又談到要如何追逐金錢時,有一個朋友反駁說,很多有錢人卻如何生活得並不快樂,很多女孩嫁給那些有錢人之後是如何被欺騙被拋棄。但是,她說了一席話,讓我們深思了很久,她說:

“沒有金錢基礎的愛情不會長久,即使長久也不會幸福,因為人要活著要吃飯。在事業上,也要追求金錢才有更大的發展,如果一味滿足老板開給你的工資,那麼你就不會有更大的“野心”去要求自己向更高處發展。”

事實上她自己也是這麼做的,她很早就有了較成熟的金錢觀,所以她比大多數同齡人的財富“野心”要大得多,也因此,她很早就拿到了月薪過萬的待遇,她的生活明顯要比同齡人好的多,她每天都很開朗,因為她不像其他人一樣要為生計而煩惱,為消費而精打細算。她每天活得都很快樂。

再看看那些沒有財富“野心”的人,因為沒有錢,他們的生活總是相對很貧乏,他們整天活得很累,也沒有什麼社會地位,而且由於物質上的貧窮導致精神上也無法做到快樂、幸福。因此,他們隻有抱怨和哀歎的份。

雖然說幸福和快樂來自內心,可是人畢竟要生存要生活,而且人這個高級動物還有許多高級的追求,那不是一碗簡單的稀飯就能打發的需求,所以,精神還要有厚實的物質做基礎才能更加豐滿。

我想這就是財富“野心”作用的結果,一個沒有財富“野心”的人,其生活必定是困苦的,其精神世界必定是貧乏的,沒有麵包的生活就不叫作生活。

平常,我們總是受到這樣的教導:人不能有太大的野心,尤其是在錢上,不能太過貪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但是卻有些有錢人說自己雖然有錢,但是活得是如何不開心,如何精神貧乏,如何金錢買不到愛情,如何為掙錢而喪失了人生的樂趣,其實,他們隻是以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來麻痹窮人脆弱的神經,想以此來讓窮人放棄追逐財富的“野心”,以安安穩穩地保持自己賺錢的機會,而讓窮人更窮,富人更富。

其實,富裕的生活到底好不好,傻子也會知道答案,但是,大多數人卻相信了“有錢並不好”的言論,他們天真地以為有那麼強烈的財富“野心”幹什麼,吃喝不愁就足夠了。可是,你想過沒有,人往高處走,總是滿足於一時的所得,隻能限製了人的發展。

成功提醒:

失去了“野心”的人,便如同失去了人生的追求一樣注定了一生碌碌無為。 做人,一定要有財富“野心”,這是人向上的動力,是追求更高生活層次的源泉。

寬容也是一種品質

有個男子養了許多隻雞,他們都很勤勞,每天很早就起來報曉,可是卻相繼被主人殺掉了,原因何在呢?

鄰居看不下去,終於不解地問:“這些公雞每天報曉都挺準時的,你殺它們幹什麼?”

男子說:“早晨我有晚起的習慣,它們總是把我吵醒。”

鄰居說:“這不是它們的過錯,報曉是公雞的天職。”

男子說:“這個我不管,我需要的是能讓母雞下蛋的公雞,而不是報曉的公雞。”

鄰居說:“可公雞是不能不報曉的,你難道不能用另外一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嗎?”

男子說,“我曾想割掉它們的嗓子,後來又想紮上它們的嘴,可這樣太麻煩,而殺它們卻很省事。”

“那你為什麼不改變一下睡覺的習慣呢?”鄰居疑惑地問。

“什麼,要我去改變我養成了多年的生活習慣,這怎麼可能呢!” 男子說,“再說我是主人,它們應該符合我的需求,它們的行為與我發生矛盾時,受損失的隻能是它們,怎麼會是我呢?”

於是那人一直保持著殺雞的習慣。結果他家裏的雞不久就被他殺光了,他不再被吵醒,卻由於懶惰貧窮了一生。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好習慣可以使一個人走向成功 ,壞習慣可以讓一個人走向深淵!好習慣好人生,壞習慣,壞人生。

有位教育家說:“習慣就仿佛是一條纜繩,我們每日為它纏上一股新索,不要多久就會變的牢不可破。”

習慣與命運緊緊相連,有什麼樣的習慣就有什麼樣的命運。好習慣收獲好命運,壞習慣隻能收獲壞命運。

優秀人才往往誕生在良好的習慣之中。我們都知道美國西點軍校向來以嚴厲著稱,它被稱為“領導人才的基地,商界精英的搖籃”,美國總統就有三位出身於西點,在企業界中,可口可樂、通用公司、杜邦化工、美國東方航空公司……等世界500大公司的總裁大都是西點的畢業生。西點的教程中將習慣培養作為一項重點來抓。西點有一個由來已久的傳統,即:不管什麼時候遇到學長或軍官,新生隻能有四種回答,除了四個“標準答案”之外,如果有任何額外的字句,長官立刻會問:“你的四個回答是什麼?”這時候新生隻能回答:“yes,sir; No, sir; No excuse, sir; I don′t know, sir” 中文意思為“報告長官,是;報告長官,不是;報告長官,沒有任何借口;報告長官,我不知道。”正是通過強化言行習慣,讓西點學子明白什麼叫執行和服從。當然西點對每個學員要求的習慣非常多,也非常嚴格,近乎苛刻,言、行、舉止都必須是西點的標準習慣。

正是對習慣的刻意打造,才有眾多世界級精英的誕生。

英國作家王爾德說:“起初我們造成習慣,後來是習慣造成我們。”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養成壞習慣比養成好習慣要容易得多,也此,每個人都必須不斷提醒自己:千萬別讓壞習慣支配自己,誤了一生的前程。

我們大概都知道一個關於找工作的故事吧,說的是兩個人同時被一家公司看中,於是請他們過去詳談,但是就在他們進門時,勝負已經分出:麵對地上的同一片紙片,第一個人看到後隻是用腳習慣性地往角落踢了踢,而第二個人卻彎腰將它撿起並放到垃圾筒裏。當見過老板之後,老板才說剛才的那個場景已經算是個測試他們的題目,於是第一個有踢垃圾習慣的人被刷掉了,而那個有撿垃圾習慣的人被錄用了。這就是不同習慣帶來的不同命運。

我們都知道有個叫木桶定律的理論:一隻木桶可以盛多少水,不是取決於最長的木板,而是取決於最短的木板。這個理論從某一個角度向我們解釋了不良習慣對於人的發展帶來的負麵影響。這說明人的失敗往往是由於自己的某種壞習慣所致。

好習慣打造美好人生,許多成功者都有敢作敢為、樂觀、積極、認真、勤奮、忍讓而有耐心、處事鎮定沉著等良好的習慣。

相反,壞習慣產生失敗人生,幾乎所有失敗者的身上則都彌漫著這些惡習:貪婪、缺乏耐心、胸無大誌、悲觀消極、自暴自棄等等。

成功提醒:

好習慣,好人生。一個好的習慣與自己的人生命運緊緊相連,人生的成敗得失往往來自己於我們多年來養成的習慣。如果你有很多好習慣,一定要繼續保持;如果你有許多壞習慣,那麼一定要馬上改正,試著開始用好習慣改變人生。

挑戰自我

我國著名的物理學家華羅庚教授是個喜歡熬夜的人,因為在寂靜的晚上他的思維會更加活躍。有一天深夜,他去實驗室拿東西,進去以後他看見有個學生仍在實驗台前工作。

教授關心地問道:“這麼晚了,你在做什麼?”

這位學生回答:“我在工作。”

學生期望著教授對他勤奮表現的讚許。

可是教授接下來竟然問到:“那你白天做什麼了?”

“我也在工作啊!” 學生不知道教授為何如此問他。

“那麼,你整天都在工作嗎?”

“是的,老師。”

而教授卻頓了一下,說:“你很勤奮,你的精神是可喜的。但我想提醒你的是,你有沒有時間來思考呢?”

一句話說得這位學生頓時無語,良久,他才低下頭喃喃地說:“我隻顧埋頭苦幹,卻忘了思考才是更重要的。”

思考是行動的燈塔。思考就像播種,行動好比果實,播種愈勤,收獲也愈豐。沒有經過思考而進行的行動隻能是魯莽行事,而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進行的行動才是真正可行的舉止。一次深思熟慮,勝過百次草率行動。一天周到的思考,勝過百天無謂的徒勞。而凡事不懂得思考的人往往會走彎路,甚至走向歧途,人失去了思考就如同水斷了源頭,最後就會枯竭。

下麵這個例子就很好地說明了不善於思考的嚴重後果:

這個故事發生在一處緊鄰原始森林的一個小村莊,有一戶人家的太太因難產而死,留下一個孩子。這家的男主人因為忙於生活,無暇照看孩子。他聽說別的地方有隻狗聰明到能照顧小孩,甚至給孩子喂奶、保護孩子,於是這個男主人千方百計花高價把這個狗買了過來,專門照顧自己的孩子。這隻狗真的很聰明,而且極通人性,把孩子照顧得比人還要好。因此主人極其疼愛這隻狗。

有一天,主人出了遠門,結果第二天因為大雪沒能回家,他想狗在家裏照顧孩子就很放心。結果第二天趕回家時,他沒有見到狗像往常那樣立刻叫著出來迎接主人,他感到有什麼事情發生了。他把房門打開一看,到處是血,孩子不見了,床上滿是血,狗也渾身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獸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他懊惱至極,狂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隨後,他突然聽到孩子的哭聲,孩子正從床底向外爬,於是他抱起孩子看,雖然身上有血,但並未受傷。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再看看狗身上渾身是傷,屁股上、腿上的肉都缺了幾塊,床底下有一隻死狼,口裏還咬著狗的肉。原來,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

之後,男主人十分痛心,他想不到自己一時的大意竟然錯殺了自己的愛狗。為了表達對這隻忠誠的狗的懷念,他在狗的墓碑上刻下了這麼一行字:“隻有思考不會讓你失去更多。”

人們都說狗是很通人性的動物,但是這種情況下竟然死在人的手裏,實在是一種悲哀。但是,我們在惋惜這隻懂事的狗時,更應該清楚悲劇的根源所在,那就是男主人沒有動腦子思考,在魯莽的情況下犯了永不可挽回的錯誤。

愛因斯坦說:“要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許多科學家之所以能夠發明創造出新的東西,就在於他們懂得思考的重要性,並在實際行動中時時不忘記思考。

學習離不開思考,創造發明更是離不開思考,沒有思考,世界就不會誕生愛迪生、愛因斯坦等偉大的發明家,世界也不會因他們的發明而走向更加文明發達的時代。

相傳,古希臘的佛裏幾亞國王葛第士在戰車的軲轆上打了一串結,之後預言:誰能打開這個結,就可以征服世界。人們不知道國王到底有何用意,因此誰也不敢去打開,而且看那疙疙瘩瘩的結,人們都覺得很難打開。直到公元前334年,還沒有一個人能夠成功地將繩結打開。這時,亞曆山大率軍入侵小亞細亞,他聽說有國王有一個繩結任何人都不曾打開,於是他來到葛第士繩結之前,看到這個結確實打得很不尋常,但是他轉念一想,便有了辦法, 他拔劍砍斷了繩結——|國王沒有說這樣不算是打開了繩結。後來,他果然一舉占領了比希臘大50倍的波斯帝國。

可以講,許多有意義的構想和計劃都是出自於思考,而且思考得越痛苦,收益就會越大。一個不善於思考難題的人,會遇到許多取舍不定的問題;相反,正確的思考能產生巨大作用,可以決定一個人應該采取什麼樣的行動。

思考,它使我們從迷茫中走出,它讓我們在困境中尋找更好的解決方法,它使我們變得聰明起來,它教我們如何調整自己,如何趨利避害,如何發現機遇,找到出路,它使我們減少行動的盲目性,使我們具有先見之明。因此每個人都要養成積極思考的習慣,因為,隻有深思熟慮,才能胸有成竹。

有位記者曾經問比爾·蓋茨:“你成為當今世界首富,你成功的秘訣是什麼?”

比爾·蓋茨明確地回答:“思考,時刻不忘記思考。”

成功提醒:

成功的人往往是懂得不斷思考的人,因為他們懂得思考才能製勝。而失敗的人之所以失敗就在於他們不動腦筋,在問題麵前不善於運用思考找出問題的根源所在,以致成功的可能性便小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