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句英國諺語十分經典:“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牛奶已經不在,與其傷心煩惱,不如重新尋找新的牛奶。活著,不要為已經失去的而難過,每個人都應當接受已經不可挽回的既成事實,忘記過去向前看。這是多年來人類在實踐中得到的智慧結晶。莎士比亞對此做了精辟的詮釋:“明智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相反他們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
在芬蘭,人人都知道一句話:“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是別樣。”因為這句話就刻在首都阿姆斯特丹一間十五世紀老教堂上。
它告訴我們的是:對於已經發生的事,與其苦惱,不如忘懷。就如你曾經談過的一場戀愛,那麼刻骨銘心,那麼真摯熱切,雖然如今已物是人非,但縱然你哭幹所有的淚水,那個從前卻是再也不會回來了。你也許會哭著問:“為什麼呢,為什麼這麼美好卻已成過去。”你不明白,也沒有人會明白是為什麼,但是你想過沒有,既然都已成過去,那麼再這樣苦苦纏繞又有何用呢?倒不如痛痛快快忘掉它,美好也罷,痛苦也罷,都成了過去,不是嗎?而前方也將有新的美好在等著你,不是嗎?
曾經,在東北鬆花江邊住著一個十分普通的女人——敏英,在她身上所發生的事就恰恰印證了這句話——她用她的堅強向人們展示了忘掉從前才能走出生命的低穀,才能走得更遠。
那還是在抗日戰爭期間,一天,她接到前方部隊發來的一封電報,電報裏說他的兒子──她最疼愛的人──在戰場上失蹤了。過了不久,另外一封電報說他已經死了。
這對敏英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她怎麼也難以相信這就是事實,她的精神支柱,她的命根子在一霎那間消失了,她的世界一下子支離破碎。哭泣過後,傷心過後,她開始痛恨日本這個宰殺他兒子的惡魔,她也開始痛恨戰爭,是戰爭讓她失去了親人,她感到所有的一切都讓她痛恨無比,可是,縱然痛恨得無以複加,她的兒子還是再也回不來了。敏英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中,她一度失去了生存的勇氣。
她準備離開家暫時到遠親那裏住上一段,就在她清理桌子,準備動身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封已被遺忘了的信──一一封兒子曾經寄來的信。是幾年前他的父親去世的時候,他寫給媽媽的信。 那封信上說,“媽媽,我知道你會很傷心,因為父親是我們的支柱,尤其是你,不過我知道你會撐過去的,以你對人生的看法,我相信你能撐得過去。我永遠也不會忘記你對我說過的話:不論活在哪裏,不論我們和他離得有多麼遠,我們永遠都會堅強地活下去,因為那是我們共同的心意。你教我學著忘掉過去,忘掉痛苦,要像一個男子漢,承受一切發生的事情。”
敏英把那封信讀了一遍又一遍,覺得他似乎就在自己的身邊,正在和她說話。他好像在說:“你為什麼不照你教給我的辦法去做呢?撐下去,不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堅強麵對,要勇敢地繼續活下去。”
於是,她決定不再離開家鄉了,她要堅強地活下去,就像兒子告訴她的那樣,把從前忘掉。她要繼承兒子的心願——幫解放軍打日本鬼子,她去了兒子生前所在的部隊,在那裏她幫助做後勤工作。看著那些和兒子年齡差不多的小夥子,她不再感到難過,她開始感到兒子就在身邊,她幹活充滿了幹勁,她每天做飯、洗衣、縫補衣服,還主動幫忙料理傷員,在忙碌的時間裏她覺得自己的生命是那麼有意義,那麼神聖,那麼光榮。一段時間過後,敏英幾乎不敢想象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種種變化。她不再為已經永遠過去的那些事悲傷,現在每天的生活裏都充滿了快樂──就像兒子要她做到的那樣。
哲學家威廉·詹姆士總是說:“要樂於承認事情就是這樣的情況,能夠接受發生的事實,就是能克服隨之而來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聰明的人永遠不會坐在那裏為他們的損失而悲傷,卻會很高興地去找出辦法來彌補他們的創傷。”人的一生中,誰都不可避免要麵對無數的變化和困境,當你遭遇時,你能否坦然麵對呢?相信不少人會一度陷入變化帶來的恐懼、憂傷之中,但是如果你試著忘掉過去,開始新的旅途,那麼有誰能說你的明天不再美好如初呢?有誰能說你今後的生活依然暗淡無關呢?人生之路上的風風雨雨在所難免,關鍵是你能否有一顆“健忘”的心——把憂傷忘掉,把痛苦忘掉。
成功提醒:
著名的成功學家拿破侖·希爾說:“當我讀曆史和傳記並觀察一般人如何度過艱苦的處境時,我一直既覺得吃驚,又羨慕那些能夠把他們的憂慮和不幸忘掉並繼續過快樂生活的人”。有些事需要時時記起,而有些事卻要學著忘記。忘掉過去,才能走得更遠。
學會寬容
有一個故事流傳很久,卻很少有人對它所蘊涵的哲理深思。
在一個小村莊裏,老李和老王是從小玩大的夥伴,他們一直都很要好,隻是老李頭腦比較靈活,他也很快發家致富了。老李發財之後不忘朋友,他決定幫助老王脫貧致富。於是老李送給老王一頭肥壯的牛,囑咐他好好開荒,等春天來了撒上種子,秋天就可以收獲而從此遠離貧窮了。
剛一開始,老王幹勁十足。他滿懷希望開始開荒,每天忙得暈頭轉向,也不覺得苦,不覺得累。可是沒過幾天,家裏就沒有足夠的草供這頭吃了,而且連家人吃飯都成了問題,日子比過去還難。老王就想,不如把牛賣了,買幾隻羊,先殺一隻吃,剩下的還可以生小羊,長大了再拿去賣,就可以賺更多的錢。
於是,老王按照這個計劃開始付諸行動,不過當他吃了一隻羊之後,小羊遲遲沒有生下來,他也就沒有可以換成錢的東西了。日子又艱難了,於是他忍不住又吃了一隻。這時老王又想,不如把羊賣了,買成雞,雞生蛋速度要快一些,雞蛋立刻可以賺錢,日子立刻可以好轉。
於是,老王把計劃又付諸了行動,但是日子依然如此貧困,他又忍不住殺雞,終於殺到隻剩一隻雞時,老王的理想徹底崩潰了。老王看著家裏剩下的唯一的一隻雞,想致富是遙遙無期了,與其現在等著餓死,還不如把雞賣了,打一壺酒,買碟小菜,三杯下肚,萬事不愁。
很快寒冬過去,春天來了,老李興致勃勃地來探望老朋友,一進家門卻赫然發現,老王正就著鹹菜喝酒。再看當時他送的那頭牛,早就沒有了,房子裏依然一貧如洗。
也許窮人之所以為窮人的緣故大概就在這裏:總是固守著舊的思維習慣,這種思維定勢讓窮人無法去嚐試富人的思考方式,所以窮人最終也隻能淪為窮人的份。
還有一個故事,讓我們不禁感慨:說一隻猴子看到別的猴子都變成了人,於是它也想變成人,可是它知道要變成人,必須砍掉自己的尾巴,因為人沒有尾巴。在經過一段時間的猶豫之後,它終於鼓起勇氣拿起刀,決定動手砍掉尾巴,但動手之前,猴子被三件事困擾住了:
第一,砍尾巴的時候會不會很疼?它怕疼死。
第二,尾巴砍了以後身體還能不能保持平衡,能不能保持靈活性,能不能活的長久。
第三,尾巴一生下來就和自己在一起,跟了自己很多年了,不忍心拋棄它。
這個問題一直想不通,所以一直無法下手砍掉自己的尾巴,直到今天猴子也沒有變成人。
萬事萬物都是不斷變化發展的,我們應該運用變化發展的眼光看問,因此,我們的思維也應該不斷調整不斷改變。很多舊的思維習慣,在當時看起來也許是正確而可靠的,但是隨著時間的變化,它們也會不斷地隨之改變。而且,這些舊有的思維習慣已經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如果還用這些舊的思維來考慮問題,勢必會受到阻礙。
因此,我們要學會放棄舊有的傳統思維習慣,敢於用自己獨創的甚至是顛覆傳統的思維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比如,按照通常的思維來說,大家都認為“好馬不吃回頭草”是正確的,但是好馬為什麼不可以吃回頭草呢?曾經錯過的一段姻緣,為什麼不能勇敢地再續前緣呢?總有一些事情經曆了才知道對與錯,總有一些東西失去了才知道珍貴,既然知道了,為什麼不可以回頭?如果肯這樣改變思維的話,好馬也能吃回頭草了。
記得我上學時,有一次,物理老師在黑板上掛了一張“畫”,白紙中畫了一個黑色圓點。
我們都不知道老師葫蘆裏賣的什麼藥,這個黑點代表什麼意思呢?我們覺得這個圖畫並沒有什麼新意,我們還以為他要給我們講什麼物理知識。
可是稍後,老師卻問道:“大家看見了什麼?”
全班學生—起回答:“不是一個黑點嗎?。”
老師說:“隻說對了極少一部分,畫中最大的部分是空白。隻見小,不見大,就會束縛我們的思考力。成千上萬的人不能突破自己。原因正在這裏。”
老師給我們上了一堂人生哲理課,物理老師給我們講人生,這還是做學生以來的頭一次。接下來,他給我們講了一個故事:法國博物學家法布爾做過一個這樣的實驗:把一組螞蟻放在一個籠子裏,讓他們首尾相接,排成一個圓形。這些螞蟻開始動了,像一個長長的遊行隊伍,沒頭沒尾。花盆中間放著一些食物,但螞蟻想吃食物就要解散隊伍。
螞蟻沒有解散隊伍,它們一直以同樣的速度走了七天七夜,直到餓死為止。
這個故事也許很多人都聽到過,然而卻很少有人真正重視過。思維定勢給我們造成的損失不僅僅是幾個錯誤而已,甚至會威脅到生命。螞蟻的下場不就說明了這個問題嗎?
在印度和泰國,我們隨處可見一頭千斤重的大象被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牢牢拴住。
大象力大無比,緣何讓一根小柱子拴住呢?原來,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馴象師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紮都無法掙脫。天長地久,小象漸漸地習慣了這種被捆綁的生活,也就不再掙紮,直到長大了也是如此。
因為總是以固定的思維思考問題,所以,象很容易就習慣了被鏈子綁住。思維定勢真的讓很多創意在搖籃中被厄殺了。
《伊索寓言》中有個小驢子過河的故事,也很好地說明了思維定勢的局限性:
有一天,小驢子被媽媽吩咐給姨媽家送一袋鹽。到姨媽家去要渡過一條河。小驢子背著鹽高高興興地上路了,可是路越走越遠,而背上的鹽也越來越感到沉重,有好幾次,它都覺得沒有力氣再走下去了,可是它是個聽話的好孩子,它還是咬著牙堅持走到了河邊。但是當走到河裏時,小驢子一不小心摔了一跤,那鹽在水裏就溶化了。當它站起來時,突然感到身體輕鬆了許多。小驢子不但沒有難過,反而非常高興,它想自己終於解脫了,也獲得了“寶貴的經驗”。後來又一次,媽媽讓它給姨媽送棉花,它背著棉花過河時想起上次的經曆,當走到河邊的時候,它就故意跌倒在水中。可是,這次跟上次完全不同了,棉花吸收了水份後越來越重,可憐的驢子非但沒有再站起來,而且一直向下沉,直到淹死。
情況總是時時刻刻在變化的,處理問題的方法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固守著老經驗、老傳統,把它當成金科玉律,以為百試不爽,那就大錯特錯了。驢子的悲劇正在於此。
舊有的經驗習慣會對人的思維活動會產生“刻板效應”。這種影響是消極的,它使人的思維依賴於過去經驗的傾向,而產生一種惰性。當這種心理準備與解決的問題不適應時,思維便陷於困境。抗日戰爭時期,遊擊隊打鬼子的時候,埋雷高手的一個絕招就是在埋好雷的地麵上撒一些塵土,再踩上一個腳印。有腳印就說明有人走過,說明是安全的,後人可以大膽跟進——可那恰恰是個陷阱,讓你死無葬身之地!
心理實驗證明,一個人一旦進入思維死角,智力就會在正常水平之下。當我們麵臨新問題時,建立在以往經驗和知識基礎之上的思維定勢,往往會產生消極影響,成為我們思維行為的障礙。所以,我們要充分認識到思維世界裏存在的這個死角,逐漸超越舊有思維模式,才能走出思維慣性,進行創造性思維。
所以,我們不要被經驗和固定的思維習慣所限製,不然的話,習慣性思維就會在不知不覺中欺騙你的大腦,蒙蔽你的視線,使你走向偏狹,走向失誤,走向失敗。
一點提醒:
打破舊有的思維,開拓新思維,打破舊習慣,開創新習慣,讓你思考問題的方式總是處於最前端,這樣才能跨越思維定勢的誤區,才能有所創新,有所發展。
一定要有財富“野心”
很多時候,成功的人往往都是以大量的財富做象征的,試想,一個窮困潦倒的叫花子如何能夠稱得上成功呢?
誰不希望擁有萬貫家財呢?誰不希望自己過著富裕享受的生活呢?誰不希望自己有寬敞的住房、漂亮的衣服、氣派的轎車呢?誰不希望自己因為大量的財富而受人尊敬呢?
我想沒有一個人不如此希望自己的生活,可是很多時候,我們隻是空有一個這樣的想法,卻總是不能在行動中付諸實施,或者以為以上這些都是空想,而永不會變成現實。而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成功就在於他們對財富的“野心”比一般人要強烈的多。
如果你打算賺錢,那麼你覺得賺一萬元容易,還是十萬元容易?通常人們認為是一萬元,因為一萬這個數字比十萬要小得多,就現實而言這要相對容易一些實現,但是比爾·蓋茨認為是十萬元。為什麼?如果你的目標是賺一萬元,那麼你隻是希望自己可以擺脫貧窮落後的現狀而已,並未有更高層次的追求。而把目標定為十萬元則就可以使自己產生更高的財富追求,也許你希望可以擁有別墅、轎車,甚或更多的東西。
比爾·蓋茨說:“如果一生隻求平穩,從不放開自己去追逐更高的目標,從不展翅高飛,那麼人生便失去了意義。” 要想成為富豪,那麼就永遠不要安於現狀,因為不滿現狀、奮發向上是賺錢發財的前提。
聞名世界的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可以說賺錢成癖,他總是時刻想著賺錢。對他來說,怎樣把別人口袋裏的錢賺到自己的口袋裏,是他畢生的工作,也是他生活的唯一動力。他認為:“大量金錢必然帶來幸福,因為金錢可以滿足我們對生活的種種需求,同時在更大程度上也展現了我們自身的實力有多大,這可以給我們自信,使我們看到自身的力量。”
霍英東,霍興業堂有限公司主席,持有多家公司股權的傳奇人物。“我出生時貧窮,但是我不可能一輩子都貧窮!”這是他一生的座右銘,也是他一生奮鬥不息的寫照。
小時候的霍英東飽償了很多生活的艱辛,他從小過著漂泊不定的生活,一家全靠父親租船駁運貨物維持生活,有時候窮得連鞋都穿不上。有一次過舊曆年,他父親第一次買了雙新鞋穿上,在小攤把鞋脫了丟在一邊,蹲在凳上吃東西,吃完雙腳落地便走。等回到家才發現竟然沒有把鞋穿回來,因為向來沒有穿鞋的習慣。
如此艱難的家境使得年紀小小的霍英東從小就有了比同齡更為強烈的掙錢“野心”,他認為隻有錢才能讓自己的肚子不餓,才能使自己走出被人欺負被人看不起的境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