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情況,古代官方或大家族常常人為地泡製出若幹孝子孝女孝婦,又是何意?原來他們在完成任務。道理很簡單,比如某大家族生產出了一名孝婦,則縣裏要表彰,還要申報朝廷,上下有聞,大家風光。這是一種政治投機,也是一門特殊的生產。如果一個地方沒有孝子孝女孝婦,那麼地方官是很沒有麵子的,根本無法向朝廷交差,因此,他說什麼也要花大血本聯合地方上進行速成的孝道培訓,救急的孝子生產。製造出一個孝子後,孝子的家裏得錢得名戴花放炮,地方官受表揚,朝廷有麵子,此事說明聖主在上,否則怎麼會感化出孝子?這個孝子出一陣名,入縣誌,然後轉了一圈,或者也做了官,或者依然回家要飯,事情一過誰還管他呢?如果是孝女孝婦,則比孝子的命運慘,多半會被暗示去死。她們一死,就完成了孝道,於是聖主龍顏大悅,天下太平。中國傳統上有兩座吃人的牌坊,一座是貞潔牌坊,這是人所共知的;另一座是孝道牌坊,其實吃人更多。
儒教與禮教兩回事
後世利用了孔子的仁義孝道做壞事,與孔子無關。朱子說“存天理、滅人欲”,孔子沒說過這樣的話,孟子也沒說過這樣的話。孔子孟子的話與朱子完全相反。孔子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孟子借告子的口說“食色性也”。這都是孔孟原話,不是我杜撰,前者見載於《論語·裏仁》,後者見載於《孟子·告子上》,你可以去查。
儒教與禮教不是一回事,儒教是孔子教,禮教是朱子教。孔子救人,朱子殺人。儒教讓人活,禮教讓人死。禮教根本就是褻瀆了一個“禮”字。禮者宜也,它是最合人性的。
好好活著就是孝道
要說孝道,也真有孝道。穿衣吃飯,好好活著,這就是孝道。做父母的難道是為了若幹年後圖個回報才生兒生女嗎?當然不是,父母生下我們,是想生就生,或不得不生。同樣的,我們有父母難道是為了有個行孝道的對象嗎?當然不是,我們有父母就是有父母,這是天生的事情,不用去問為什麼。
父母有父母的隱私,我們有我們的生活。好好活著,就是孝道。父母見兒女比自己這一代強,就算是個萬人唾罵的不孝子,其實內心也是高興的。
中國家庭缺信仰
人倫有兩大悖論,我且說一說。一是夫妻間的悖論,兩人結婚必有結婚的理由,要說沒感情,斷不會走在一起,因為你假如真不想和對方結婚,可以去死,但你並沒有死,而是接受了對方,說明你是愛對方的。但要說有感情,為何任何一對夫妻確實有如進墳墓之感?這是夫妻間的悖論,至於父母與兒女之間的悖論,更讓人唯有長歎。
沒有不愛父母的兒女,也沒有不愛兒女的父母,但是無法否認,一旦父母與兒女團聚之日,就是問題暴露與矛盾激化之日。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要想一家人不起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大家看電視樂嗬,誰也別說掏心窩的話。如果誰犯傻說出來,隻會自己找難受。
人倫的這兩大悖論使中國家庭普遍陷入虛偽的幸福中,要說不幸福也是汙蔑,家庭確實是幸福的所在,唯一的幸福的所在。但家庭也是痛苦的所在,並且不是唯一的痛苦。化解這一死症的辦法唯有兩個字:信仰。如果要我把話說得更明白,那就是四個字:共同信仰。除此以外,錢再多、勢再大也沒用。
中國家庭缺的不是孝道,而是共同的信仰。有了共同的信仰,就有真正的幸福。那時才有完好的家庭,孔子也不會到夢中去行孝道了。
孔子是孤兒
“叔梁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丘生而叔梁紇死,葬於防山。防山在魯東,由是孔子疑其父墓處,母諱之也。”
“孔子母死,乃殯五父之衢,蓋其慎也。郰人鞔父之母誨孔子父墓,然後往合葬於防焉。”(《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鄒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禮記·檀弓》)
我先把上麵兩處文字合一處,拉通翻譯一遍,再來說事。
孔子的父親叫叔梁紇,母親姓顏。當初,叔梁紇與顏家女子野合,很快顏家女子懷孕了;他們很擔心這件事,就在尼丘山上禱告上帝,順利生下了孔子。但孔子一生下,他父親就死了。顏氏把叔梁紇葬在了防山。防山在曲阜東麵。孔子曾從防山下走過,恍惚聽人說起他父親的事,懷疑他父親就葬在這裏,就回去問母親。他母親卻把話說得含含糊糊,似乎有所隱諱。孔子十五歲那年母親死了,孔子把母親淺葬在五父之衢。別人都以為這是正式的下葬,其實不是,孔子另有打算,隻是沒說出來,此事可見他做事很小心謹慎。本地方上有個趕喪車的男人,這個男人的老娘告訴孔子他的父親葬在哪裏,原來就在防山。孔子於是把母親的遺體從五父之衢的薄墓中取出,又找到了十五年前父親的葬處,把父母合葬在防山。
事情的經過就是這樣。這其中包括三件大事:
一,孔子降生。
二,孔子喪父又喪母。
三,孔子將父母合葬。
這三件大事,每件都充滿人生的艱辛,都反映了孔家兩代人對幸福的追求與向往,依靠著對上帝的信心,敢對世俗說“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