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正好是孔子為亡母顏氏守孝兩年期滿,《禮記·檀弓》上說“孔子既祥五日,彈琴而不成聲,十日而成笙歌”,“祥”即喪滿,孔子為母親守孝期滿,作了一首笙歌,這種心情也是適合飲酒的。
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誌於學”,十五歲這年,孔子喪母,因此他發憤讀書。我們把上述思路串起來看一下:
孔子十五歲——喪母,誌於學。
孔子十七歲——為母親守孝兩年期滿,作笙歌紀念。
孔子十七歲——收孟懿子為弟子,初為人師。
孔子十七歲——開始飲酒。
有了這個開始就不得了,孔子酒量越來越大。在做官時他需要喝酒,很多事要喝酒才能擺平,比如齊魯會盟,孔子主酒政,無酒則不成禮。與好朋友在一起,則無酒不成歡。前文已述孔子說他不喜歡“有酒食先生饌”的霸道作法,顯然他喜歡和學生們一起喝。周遊列國落難時,孔子需要酒來壯膽,天氣冷了需要酒來驅寒。回魯國編六經,孔子更需要酒,當“韋編三絕”時,無酒可乎!魯迅工作時愛抽煙,孔子工作時愛喝酒,所以六經皆有酒意。
酒以成禮
酒,本是祭祀之物。中國傳統,祭完上帝後,酒食要分給大家。祭祀時主祭者為祭司,分酒食時主持者也為祭司。這個“分”,當然不是一哄而上瓜分亂搶,而是按長幼循序漸進,老者先分,少者後分,得到了酒食的人各自歸位,等大家手上都有了,祭司說“請”,於是開始宴會。酒桌上有長幼,但無尊卑。大家同樂,是為禮也。
祭司主持喝酒大會,操刀割肉,執觚分酒,居於上位。所謂“居於上位”,也不是說他地位高,不,自從祭祀結束,眾人就是平等。祭司做酒會主持人居於上位,僅僅是為了方便。這,就是“主席”這一概念的由來。
主席左右兩列,都是席位,這些席位都是主位,並非客位。大家都是主人,都可以盡情享用。
從分酒食到坐下來開始享用,每一環節都有秩序,體現了祭祀帶來“人心歸禮、人盡有食”的完美效果。祭祀時滿心肅穆,享用時滿心歡喜,有規矩就有享受,這就是禮的境界,亦即中國式民主的起源。孔子長期為祭司,當然常主酒政,是中國一位早期的“主席”。
作為分酒的主持人,孔子的酒量很大。不過,孔子的酒量再大也不會亂性,否則他就無法扮好“主席”這一角色。這是中國的優秀傳統,其中有道,人人守禮,比古代羅馬人在酒神節上舉國狂歡要好一萬倍。強大的羅馬帝國毀於醇酒美婦,不怎麼強大的古中國長盛不衰,皆因有酒德也。
六
孝道就是愛自己
[父母與我,原是一身]
本章講孔子是孤兒
孔子行的是夢中的孝道
有一天我在吃飯時對弟弟和妹妹說:“孔子這個人很怪。他提倡的‘孝悌’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回事。孔子生下來就死了父親,十五歲又死了母親,在他漫長的一生中,大部分時間處於無父無母的狀態。即然無父無母,他向誰行‘孝’去!再有,孔子的大哥叫孟皮,腿腳有病,是個殘疾人,《孔子家語》上說孟皮是‘廢人’。孔子身體健康,混得又不錯,你想,一個威風凜凜的弟弟要向殘疾人大哥做點什麼事還不容易嗎?這種大哥很容易滿足嘛,孔子隨隨便便就把他打發了,難道這就是後人讚美不已的‘悌’?”聽了我的話,我的弟弟和妹妹都竊笑不已。
事實就是這樣。孔子無父無母、大哥也不能管著他,所以孔子才敢放心大膽地講“孝悌”,假如他的嚴父慈母雙雙在堂,把他看得死死的,大哥又凶,那麼他還會起勁地說“孝悌”嗎?憑心而論,很難。
因此我知道了,孝悌也者,人之夢也。孔子夢想有父有母,所以提倡孝道。他的孝道是夢中的孝道,他要在夢中行孝道去!孔子行的是夢中的孝道!不是在現實生活中。要說現實生活,是殘酷的,孔子無父無母,想行孝道都沒有機會。“悌”的問題同樣如此,孔子敬他大哥,是因為他大哥好滿足,知趣,說不定在孔子心中,反認為自己是大哥哩。聖人也是人,我這樣說不算褻瀆了孔子,我就是用常人的眼光看問題,每每中的。天下的理大不過常理,天下的道大不過常道,孔子也是人,因此我敢揭一下他的底。這樣做我是真的尊敬他,因為我把他當人,是同類。
因此我敢說,孔子的“孝道”思想,是一種補償性理論,是對缺陷人生的安慰,是理想的狀態,不是現實可行的道理。
“孝道”殺人
我這樣說斷不是講不要行孝道,而是講不談孝道,才是真正的孝道。如果某人以孝子、孝女、孝婦標榜自己,一定另有目的,他這樣做等於拿父母做某種工具,用心何其險惡!
曹操也是孝子,大行孝道,卻把老父害死了。劉邦也是孝子,大行孝道,卻敢把老父白白扔給項羽這頭狼,還說什麼“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則幸分我一杯羹。”(《史記·項羽本紀》)這種話都敢說,這就是孝子真相。這就是“孝道”殺人的真相。“孝道”違反人性,是一個頂壞的東西。
我少年時看魯迅猛烈抨擊“二十四孝圖”的文章,認為過火了,現在看來,抨擊得好。真正的孝道絕不是做給人看,凡是做給人看的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