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孔子從小生活在女孩子中間,他有九個姐姐妹妹。孔家是大夫之家,家中女孩子都是貴族小姐,當然要化妝。孔子天天與姐姐妹妹在一起,日久觀察揣摩,自然就會了。賈寶玉愛吃女孩的胭脂,孔子雖不至於此,想來對化妝也有極深領悟。
二,孔子為祭司後,主持太廟祭典。祭典必有雅樂,太廟常年有歌舞隊,如“八佾舞”即是女子六十四舞。孔子本是音樂家,又是太廟當家人,當然要時時指導這些女孩子。又,孔子的私學與太學中有“樂”這門課,肯定有女學生專門學,那麼孔子又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有女弟子的老師,他的私學與太學是中國最早招收女學生的學校。孔子常常指導他的女演員、女學生練習歌舞,當然也會涉及化妝之事——豈隻涉及,他太懂什麼是美了。
三,孔子有子日孔鯉,他當然是有老婆的人。孔子常看他夫人梳妝打扮,自然有心得。
以上三大原因都足以解釋孔子為什麼懂化妝,這,也是他美女學的基礎。
莊子美女學,以“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為標準,是出世的美女學,講什麼是仙女。
孔子美女學,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為標準,是入世的美女學,講什麼是生活中的美女。
再說說祭祀。
祭祀者祭祀上帝也,神先人後。祭祀之列,人先我後。這兩個大原則都與“後”有關,表明了祭祀者應有的禮讓與謙卑。
子夏接著孔子“繪事後素”的話說“禮後乎”,明白“後”的重要性。孔子見他已懂祭祀大原則,馬上誇他讀《詩經》讀懂了。
補充兩句:沈從文《文物與藝術研究文集》中的《蜀之錦》一文寫道:“春秋戰國以來,錦出陳留,薄質羅紈和精美刺繡出齊魯。可知當時河南、山東是我國絲繡兩個大生產區。”據此,可作孔子瞳化妝的例證。一個地方絲繡發達,同時也就時裝盛行,講究服飾衣裝,化妝也就很普及。孔子精通化妝,也是當時時代風氣。
孔子把女兒嫁給學生
“子謂公冶長:‘可妻也。雖在縲絏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論語·公冶長》)
孔子評價他的學生公冶長說:“這是個男子漢,該到娶妻的時候了。他雖然曾經坐牢,不是他的罪。”於是就把女兒嫁給了公冶長。
這事很讓我感動。孔子評價一個人,不是看他是否出身高貴,而是看他是否有德。對於有德的男人,即使他坐過牢,孔子依然認為他是男子漢。
孔子說公冶長“雖在得絏之中,非其罪也”,這話不是亂說。雖然目前尚無資料顯示公冶長當初犯的是什麼罪,但孔子說他無罪應該就是無罪,是冤或陷。大家不要忘了,據《史記》,孔子曾經當過魯國的“大司寇”,即大元帥,專門管打仗;不打仗時,兼管國內治安,魯迅在《在現代中國的孔夫子》一文中說孔子是“魯國的警視總監”。
孔子當然懂法律。
孔子有資格做大司寇,司法律之事,這與他的祭司身份有關。至於為魯國相,也是祭司身份的助力。須知,在政教合一的國度裏,國君是名義上的牧首,宰相是實際上的牧首。殷之伊尹,周之周公,這兩個名相,都是宰相兼大祭司。孔子也是宰相兼大祭司。
說到這裏,我們不妨再來看一個孔子做官的曆史,都與他的宗教身份有關聯。
孔子以曾為大司寇的身份說公冶長無罪,那就是無罪。這不是官不官的問題,而是根據法律就是如此。孔子執政有頗多法律上的作為,“誅少正卯”是正法度,“墮三都”也是正法度。
孔子欣賞公冶長為人正義、不怕坐牢的性格,引以為同類,視之為男子漢。因為孔子本身就是男子漢,當然惺惺相惜。從這個意義講,公冶長不是孔子的學生,倒是他的朋友。孔子將女兒嫁給此人,可謂得其宜也。
還有兩個問題要說一說:
一,孔子嫁女,事前是否經過女兒本人同意?史料無此說明,不過我根據孔子“每事問”的為人特點,應該是問過女兒,應該是經過女兒同意,否則就不是孔子了。兒女是父母的財產,但不是父母的財物。孔子肯定不會因為獎賞或交換就把女兒嫁給公冶長。
二,孔子這個嫁給了公冶長的女兒,是孔鯉的姐姐呢,還是妹妹?史料也無說明,在此存疑。
《史記》上說孔子曾追隨被趕下台的魯昭公去齊國,又說公冶長是齊人,《論語》又記載孔子評說公冶長無罪,我把這三條記錄結合來看,應該是這樣:孔子到齊國,偶然聽說公冶長的事,認為公冶長無罪,就向當時尊敬他的齊景公求情,公冶長因此被放,並追隨孔子到魯國,拜孔子為師,孔子將女兒嫁給他,公冶長從此為孔子的女婿、半子,與顏回同為孔門大弟子。
我這個推論可以解釋孔子為什麼會說公冶長無罪,因為這話是針對齊國法律說的,可以說;不是針對魯國法律,否則也有忌諱。而齊景公肯給孔子麵子,一麵因為孔子是“聖人之後”,一麵因為孔子是法律專家。同時,孔子追隨已經下台的魯昭公到齊國,實是大忠臣,齊景公給孔子麵子放人,等於對孔子行臣子之道的肯定,此舉是做給齊國大臣看的,讓他們向孔子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