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愛學生,表現了祭司愛世人的帶有神性的一麵,他又把這帶神性的關愛,充分地融入到人性的關愛上。不讓學生跑腿買東西,這隻是小小的一例,為學生找工作參謀,也是他的份內之愛。
孔子精通射箭
“子曰:‘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論語·八佾》)
孔子此處以射箭打比,說君子之間要禮讓,就像射箭一樣。射箭要分先後順序,這時大家也會“爭”,但不是爭著上前,而是爭著退後,讓別人上前。這種不爭之爭是禮讓,是君子之爭,而非小人之爭。
這句話透露出孔子對射箭很熟,實際上孔家是“武林世家”。
據《左傳》載,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是個大力士,《左傳》襄公十年:“晉人圍逼陽,逼陽人啟門,諸侯之士門焉。縣門發,口人紇抉之以出門者。”“郰人紇”即叔梁紇。這段話講:晉國人圍攻魯國的逼陽城,逼陽守軍被迫投降,打開城門,諸侯的軍隊(即晉軍)把住了城門。但城中百姓打開了另一座縣門逃生,當時是叔梁紇把城門抬起讓大家通過的。
叔梁紇抬開城門放走百姓,此事一可見他勁大,而且不是一般的大,另可見叔梁紇有仁義之風,是大俠作為。孔子既然有這樣的家傳,當然也是大俠了,我們叫他一聲“孔大俠”應無過錯。精通射箭,隻是小兒科。
孔子真正的武功是打架,《史記》載孔子周遊列國時屢次率領弟子與追殺他們的人“鬥甚疾”。《左傳》又載孔子在周遊列國前,曾在齊魯會盟時指揮魯國士兵與來意不善的齊國人針鋒相對,曰“士兵之!”意思是士兵們上前!當此兩國會盟之際,兩軍對壘之中,孔子鎮定如山,從容指揮,在他的影響與施壓下,強大的齊國不得不放棄事前想加害魯國國君的意圖。此事可見孔子的鎮定功夫,當得起後來孟子說的“浩然之氣”四字。後世唐朝大將郭子儀單騎破虜,恰似孔子當年。《史記》又載孔子曾親自帶領軍隊與齊國人打仗,取得勝利;對內平叛,“墮三都”,也取得了積極成果。
如此看來,孔子又是位大英雄、大將軍了。會射箭,隻是英雄十八般武藝中的一樣。
不過小處也可見大,孔子的箭道修為全從一個“讓”字來。凡先射者,都害怕後來居上。先發不利,排位越往後,勝算越大。高手全是後發製人,孔子懂得“讓”,顯然是經驗之談。比如在齊魯會盟於夾穀時,他就是等齊人先動手,他才以靜製動。
孔子精通射箭,又知射箭有道,因此把“射”作為學生們的必修課。書生最忌文弱,文人要有英雄氣。讓學生習禮之餘,還學射箭,這是聖人的良苦用心,是文武相濟的法子。如果今天我們在學校普及“射”這門從孔子傳下的射箭課,必能培養出更多的奧運冠軍。
孔子懂化妝
“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繪事後素。’曰:‘禮後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論語·八佾》)
子夏問孔子:“《詩經》上說:‘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什麼意思呢?”孔子說:“這是形容女子的美麗。最後一句‘素以為絢兮’是說素打扮是好看,絢就是絢麗多姿。——絢麗多姿是化妝打扮的效果,但這要建立在樸素的基礎上。女子越素淨,化起妝來就越出彩,這叫‘繪事後素’。”子夏馬上接著說:“我們的祭禮不也是講究一個‘後’字嗎?越樸素的祭禮,越顯莊重。”孔子不由高興地說:“啟發我的正是子夏啊!像你,才是真正可以與我討論《詩經》的人。”
這段話很有意思。師生二人先是討論什麼是美女,然後又討論起祭禮來,看來這二者之間有微妙的聯係。
先說美女。
孔子的名言“繪事後素”,我先前以為“繪事”指繪畫,“繪事後素”講學畫要先學素描,現在聯係上下文看,不對!孔子在說美女的化妝打扮,原來孔子懂這個。
“繪事”,指化妝的事,女子化妝不是要用筆來描描描嗎?這就叫“繪”。“素”有二義,一指素麵朝天,二指敷粉。我小心揣度,推究夫子美女學之大義,應該是講素麵朝天。
“繪事後素”是“繪事後於素”的簡寫,即“先素後繪”的意思,指女子要先淨麵,後化妝。彩妝是建立在素麵的基礎上。越是素淨的一張臉,略施彩筆胭脂,即可出現“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的動人效果。反之則不能。如果一張臉沒洗淨,怎麼搞也不像美女。
孔子太懂美女了,並且不是一般的懂,一看就是美女學專家,經常指導女子化妝。孔子這個“素打扮”的美女理論,影響數千年,至於今而不廢。我小時候就常聽大人們諄諄教導“好吃不過茶泡飯,好看不過素打扮”。孔子這個“素打扮”的理論打造出了中國最美的美女。西施與孔子是同時代的人,就因素打扮而為中國四大美女之首。西施本是村姑,素麵朝天,美豔動人,天生麗質,不是像楊家女郎楊玉環一樣用金玉堆成。李白名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正是對孔子“素打扮”美女理論的發揚。看來孔子又是中國化妝師的鼻祖了,這一點以往我們不大重視。
孔子怎麼會懂化妝呢?這個問題提得怪,孔子懂化妝的原因有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