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回是孔門大弟子,是孔子的親密朋友,是眾所周知的孔子接班人。不幸顏回早死了,孔子大歎:“天喪予!天喪予!”師生二人感情之深,讓後人讚歎。
孔子辦神學院
孔子弟子三千,門下賢人七十二。這麼多人肯定來自各國,而非隻魯國一國之產。
孔子的學堂設在何處?我以前認為在孔子家中,就像季氏的學宮(官學),後來一想,不對。孔子的財產在周遊列國前已經散盡,否則他不會在旅途中有絕糧之事。孔子返魯後,財產不會恢複到當初為相時一樣多,雖說三千弟子的束修加在一起,收入也不菲。
孔子沒有財力在家裏辦一個能容納三千人(平時至少也有幾百人)的大學院,並且在家中演禮也不便,因此孔子考慮再三,請示魯君,最終將大學院設在太廟中。從此太廟即太學,中國太學傳統,實自孔子始。
我們常說孔子辦私學,是指他在周遊列國之前的事。孔子說他“三十而立”,這個“立”不是抽象的立人、立德,而是實指辦立私學。孔子三十立私學,我這個觀點也與《史記》相合。孔子辭官周遊列國又歸魯後,在魯國太廟設立的大學院,已與太廟同體,不再是私學,而即神學院。這是中國神學院的開始。
孔子所辦的學,先為私學之始,次為太學之始(大學之始),最終為神學院之始,世人應知之。
我畫的這個圖最大的疑點就是魯國為什麼要把“外交部”設在太廟中?這是魯國的特殊國情。
當時,各諸侯國都把“外交部”設在國君的宮殿中,這樣方便辦事,但因為魯國有各國都沒有的太廟,是周邑之外另一個宗教中心,因此魯君除了像別國一樣在國君的宮殿中接見別國使者,按照慣例,常會把客人請到太廟“會禮”,這樣更顯魯國的威望,儀式更隆重。尤其在別國君主到訪時,魯君就一定要在太廟中接見貴客了。
《左傳》定公十五年載:“春,邾隱公來朝,子貢觀焉。邾子執玉高,其容仰。公(指魯定公)受玉卑,其容俯。”這段話就記錄了魯定公在太廟接見邾國國君邾隱公的情況,二人一個獻禮,一個受禮,儀式極為隆重。而子貢作為孔子弟子,得以觀禮,事後還向孔子報告了此事。
需要注意的是,《左傳》此處用了一個“朝”字,意思是朝拜,魯國的地位在當時等同於中央王朝周,是全中國的第二大政教中心,於此可見。
下麵專講《詩經》與《書經》。當然,限於篇幅,不可能太具體,我略就孔子編此二書的微言大義闡述一二,餘下的自然貫通。
孔子編《詩經》
我們一看《詩經》的體例,就明白了孔子“宗周”、“重魯”、“懷殷”的意圖。《詩經》分三大塊:國風、雅、頌。雅又分小雅與大雅。
——《國風》正風俗。
“國風”的意思是:中國風俗。看來孔子又是一位民俗專家與民間文學家了。國風是孔子周遊列國的一大成果,不四處采風就不可能有這十五國風。
孔子周遊列國十餘國,這與十五國風的數目大體相當。孔子曾遊衛國,所以《詩經》有衛風。孔子對周邑十分熟悉,所以《詩經》有王風。
《國風》開篇即為《周南》、緊接《召南》,《國風》中間部分又是《王風》,此三地之風都來自周邑及周邊地區,孔子“宗周”的意圖十分明顯。
我們一打開《詩經》,第一篇就是《周南·關雎》,什麼“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人樸素自然的民風樸麵而來。孔子將《關雎》編為《詩經》第一首,是很有意思的:這首講周人戀愛婚嫁的名篇,正體現了周禮,它反映了孔子“禮即自然”的禮學思想與“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的美學思想,當然也反映了“聖人重人倫、聖人重人欲”的仁學思想。
——第一段“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講男歡女愛,見色生情。
——第二段“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講因情生欲。
——第三段“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講熱戀中的男人倍受煎熬。
——第四段“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講此人經受住了折磨,沒有做出非禮的行為,而是選擇了交朋友的辦法,“琴瑟友之”,以情與禮打動戀人。
——第五段“窈窕淑女,鍾鼓樂之”,講有情人終成眷屬,君子吹吹打打,將淑女迎娶上門。這是“禮”的妙用,禮成全了情與欲,使色不空。
《國風》所有詩篇全部都貫穿了孔子這一思想:禮使俗成為禮俗,是律法進入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造就了生活之美。
如果僅憑人類的本能,生活就很糟糕,“人異於禽獸者希矣”,人和動物原本沒什麼兩樣,動物見了動物中的美色,就會毫不猶豫上前強暴交配,如果在發情期,雌性會更危險。人類異於此,人類也要交配,且性欲之旺不亞於動物,但人類懂禮,知道要一愛二求三用禮,這樣才會成為永久伴侶,而非露水夫妻。所以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就是這個意思。
孔子把正麵歌頌周禮的《關雎》編入《詩經》的同時,也編入了一些反麵教材,如《衛風·氓》講棄婦,批判了男人亂始棄終。又如《鄭風·溱洧》,講一群男男女女在節日上調情,送花,性亂,群交,這首詩說明了“多情必亂禮”。《鄭風·將仲子》則直接對非禮的求愛者說“不”:
“將仲子兮,無逾我牆,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講不是不愛你,是討厭你亂來。我們把《將仲子》與《關雎》對比著看,更能明白孔子的用意,那就是“情歸於禮,禮來成全情”。
孔子采十五國風,觀全國風俗,編《國風》,展示給列國君臣看,意在移風易俗,改革時蔽,使民心複古,周禮不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