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官引《詩經》說話,不是為了顯學問,而是顯有來頭:因為《詩經》句句講周禮,講律法。引《詩經》等於說“我講的全是有律法上的根據。”
孔子弟子中,最擅長外交的是子貢,子貢有使楚、救陳,伐吳、強越之功,是與蘇秦張儀齊名的縱橫高手。孔子曾把子貢比作一種祭器“瑚璉”,是對他學《詩》有成的嘉獎,但子貢《詩》學尚不及子夏。
學《樂經》,可以做太廟中的樂師。
這是一個終生席位,因常年侍奉上帝與陪伴國君,地位也相當高。
孔門弟子中,學《樂》有成的是魯大師(太廟大樂師)與子遊。子遊是吳國人,即言(yan)偃。“子遊既已受業,為武城宰。孔子過,聞弦歌之聲。孔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遊曰:‘昔者偃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孔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這段話講,子遊在武城做小官,孔子經過,聽見子遊在彈琴唱歌(不是玩,而是演練祭樂),就笑著說“割雞焉用牛刀”,意思是小地方用不著這些。子遊回答說:“我聽老師您講,‘君子學道就會去愛人,小人學道就好使’,如今我在這裏演練祭樂,意在使之聞之,感化他們。”孔子馬上對身邊隨行弟子講:“子遊說得對,我剛才說的是開玩笑。”
此事非常有意義,一可見孔門弟子可以執理反對孔子,而孔子很高興,正所謂“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二可見孔子師徒說話常用祭祀時專用的術語,可見熟練之極,已成習慣。“割雞”、“牛刀”,都是祭祀專用,指殺雞宰牛,向神致以牲禮。三可見子遊境界很高,已知道自覺演禮。子遊在此說的“道”指樂,以樂為道,子遊不愧是孔子傳人。
學《周禮》,可以為祭祀官,即儒。
孔門弟子中學《禮》有成的有有若。《論語》稱有若為有子,地位相當高。《論語》一書即有子門人編成。有若得孔子禮學精髓。“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有子這段話簡直就和孔子說得一樣有水平。意思是:律法的應用,以和諧為最高境界。先王傳自上帝的道太美了,我們無論靈性大小,人人都應遵行。有些事不能去做,知道了什麼是和諧(指一切以律法為準)才能做到和諧。如果不用律法來節製,看起來再好的事也不能去做。
此處的“和”,指人遵行律法,可以達到神人合一的和諧境界。“先王之道”,即周禮。
孔子弟子中特別好《禮》者還有南宮敬叔,南宮敬叔曾主動向魯君請示,伴隨孔子一起去周邑,向老子問禮。
學《書經》,可以從政,也可以為史官。
孔門弟子中,學《書》有成的是曾子。“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述而》)曾子此處說的“傳”就是指《書經》,這是一個傳統說法,《左傳》裏引用《書經》也說“傳日”。曾子能主動“三省吾身”,而非被動,可見修養極高,已入聖境。
學《易經》,可以為祭祀官,也可以為軍事指揮官。
學《易》為祭祀官,因為祭祀需要占卜。又,當時打仗前都要問神占卜,因此學《易經》非常好找工作,常為陣前指揮官。
學《易》也可以從政,這兩者的聯係在於:《易》遵乾道;亦即遵君道,習《易》者被視為忠君者。
孔門弟子中習《易》有成的是商瞿。《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講:“孔子傳《易》於瞿;瞿傳楚人肝臂子弘。”這是魯易(即周易)南傳的情況。
《史記》又講:“弘傳江東人矯子庸疵……何元朔中以治《易》為漢中大夫。”這是講到了漢朝,士人可以通過精通《易經》為大夫,可見由周及漢,皆視《易經》為高深學問,非善能禱神者,無法入其門堂。孔子易學自然是易學正宗。
學《春秋》,可以佐天子。
要想官做得大,學《春秋》是最好的辦法,因為《春秋》從頭到尾都講怎樣幫魯君治國、怎樣幫周天子平天下。《春秋》是宰相必讀書。
《史記》載:“弟子受《春秋》。”我揣摩太史公語氣,是講孔子把《春秋》普遍講給了所有的弟子聽,而非像其他五經一樣,有針對性地專傳某些人。如此看來,《春秋》當是孔門必修課,其他五經則是選修課。這是因為,《春秋》最能體現周禮精神,又是史書,具有很強的知識性;又簡短,一讀就通。
孔門弟子中,學《春秋》有成者為子思、子張等人。“子張問:‘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禮,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論語·為政》)子張一開口就問:“老師,是不是學了您的《春秋》就可以預見十代人?”他這麼問,心中已有答案,當然是“十世可知”,之所以問,是謙遜。子張能預見十世,不精通《春秋》焉能為此?《春秋》一書據《史記》講,“據魯,親周,故殷,運之三代”,通講三代世運。以此類推,當然十世可知。孔子在對子張的解答中,通講三代,歸於一個詞“繼周”,誰繼承周道,誰就是合格的律法傳人。
《春秋》在整部六經中,學問最大,信仰最純,雖然成書在六經之末,微言大義卻是六經之首。如果不是孔子親撰《春秋》,那麼五經就隻是一堆經書。有了孔子作《春秋》,先王之道才從龐雜的三代經籍中彰顯。
精通六經者唯有顏回
孔子弟子中,全精全通六經者,唯有顏回一人。“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悅)。”(《論語·先進》)孔子說顏回不僅在幫助他,更對他的話沒有不高興的。可見顏回對孔子之道全部認同、全部知道,孔顏二人渾如一體,正如孟子所讚“先聖後聖,其揆一也。”揆就是法度,孟子讚美孔顏都是律法傳人,聖心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