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孔子富民思想(7)(1 / 3)

《孟子》與《史記》載孔子離開時是“微服”,微服是平常裝束,《孟子》、《史記》此處是在說孔子換裝離去,這也反證了在先前孔子穿的不是平常裝束。不是平常裝束又是什麼呢?官服嗎?當然不是,孔子當時沒有做官。隻能是祭服。此事也可證明孔子在宋演禮,確實是在祭祀。

孔子周遊列國失敗的原因

接著前麵講。

孔子周遊列國第六站:鄭

孔子周遊列國第七站:陳

孔子周遊列國第八站:蔡(古為蔡國,當時屬楚)

孔子周遊列國第九站:葉(屬楚)

孔子周遊列國第十站:楚(沒去成)

孔子周遊列國第十一站:返衛

孔子周遊列國第十二站:趙(沒去成)

孔子周遊列國第十三站:周

孔子周遊列國第十四站:秦(沒去成)

從以上記錄可以看出,孔子周遊列國走得並不算太遠,他最想去的是趙、楚與秦,但因為戰亂與別的原因,都沒去成,大部分時間在衛國與陳、蔡間流浪,衛國杲得最久,還兩次為了謀生做過小官。總的來說,孔子這十四年吃了大苦,其中以“在陳絕糧”最為著名。

孔子這十四年傳道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戰亂使他的工作長期陷於癱瘓,師生一直都在為溫飽奮鬥。

另外有一點,孔子的思路有誤:他一直想走上層路線,每到一國就與國君大臣套近乎,結果多半吃閉門羹。孔子不願深入民間,走下層路線,在宋演禮應是唯一的一次。

孔子的這種做法使他高不成、低不就,虛度時日十四年。

要說收獲,一在於影響,二在於孔子從各地(包括周邑)收集到了大量資料,這為他日後整理六經提供了決定性的幫助,這,才是孔子真正的事業。

周遊列國之所以失敗,要說根本,在於孔子本人沒把自己要傳的是什麼鬧清,與其說在傳道,不如說在求道。為什麼列國君臣不願接納他?他不曉得。孔子在苦惱之餘,下決心重新整理文獻,從中清理出簡明易懂、容易實行的道來。

時間匆匆

亂世易過,盛世難熬。

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為什麼搞那麼久?久麼?我覺得一點兒也不久。人處亂世中,身邊的一切急劇變動,內心也急劇變動,以變動隨變動,隻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孔子周周轉轉十來個國家,短則幾個月,長則幾年,一會兒這裏,一會兒那裏,其實時間是很容易打發的。不過我在這裏怎麼解釋也很難讓人明白,如果你真想了解孔子,最好的辦法是像他一樣去流浪。做一回流浪漢,你就明白了。

“文革”十年,彈指一揮間。我的父母經曆過“文革”,聽他們說起,就像昨天的事。我們再把時間往回倒,民國時的“留日三文豪”:魯迅,鬱達夫,郭沫若,他們來往於中國與日本,十年時間也無不是匆匆而去。朱自清的散文名篇“匆匆”,也正是對“亂世易逝”的感喟。曹雪芹十年一覺紅樓夢,杜牧之十年一覺揚州夢,莫不如此。眼下還有十多天就到年底,想想今年的毫無作為,我再來看孔子,不得不讓人起同病相憐之歎。

人生的悖論

人是怪物,人生是悖論。人自己找罪受,不像所有的動物活著隻不過求安逸,所以我把人叫怪物。人生是悖論主要體現在:人生走向每個人的反麵,你想走這條路,最終走了那條路;你想做這種人,最終做了那種人;你想做一件事,最終做了另一件事。人人都是這樣,人人都處悖論中。

孔子周遊列國,幾次差點死去,這種日子從心裏講是難過,從時間上講好過。東躲西藏,南來北往,時間快得讓人咋舌。而等他回到魯國重過太平日子,才漸漸覺得盛世難熬。盛世與亂世都是一樣的,盛世讓人墮落,亂世讓人愁苦,都能摧毀人。我們的生命不但容易被壓縮成餅幹,還容易被拉長成拉麵,結果都是被吃,人生的悖論是對努力上進的人類一個提醒,若無信仰,即使你再活千年,或再活一百遍,也是如此。

一切都在證明我自身

[古往今來,我是唯一]

本章講孔子整理六經

孔子整理六經的情況

傳統說法,“孔子作五經”,所謂“作”,指編輯、整理,其中也有撰述。孔子本人拒絕“作”的說法,自稱“述而不作”,那麼他究竟“作”了沒有呢?我們先來看孔子整理五經分別做的工作,再來看另外一經《樂經》。

五經:

《詩經》刪、編

《書經》刪、編、補

《周禮》傳、編

《易經》傳、補

《春秋》撰

簡單說明如下:

《詩經》原來有數千首(傳統說法是三千首),孔子將與周禮不合的部分大量刪去,編為三百首左右。

之所以取三百之數,是為了合於天數: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因此《詩經》有三百之數。這一點體現了《易經》“采象於天”的思想。

《詩經》篇數取足三百首(《史記》說是三百零五首),但又不能與一年的天數相同,必須比天數少一些,因此又不足三百六十五首。這一點體現了《書經》中“敬天”的思想。

孔子不是就《詩經》編《詩經》,而是本著律法(周禮),運用《書經》、《易經》的原則,進行嚴格的編輯工作。

《書經》是照時間編次,補充部分是放在全書篇末的《秦誓》。孔子重視秦國,並預言了秦國的興起,認為秦國有道,因此將《秦誓》特殊地列入了《周書》。孔子此舉意思是:秦道是周道的補充,或實現。

《周禮》是周公傳下的,常年放在魯國太廟的重要律法書,是祭司的祭祀指南、工作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