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為此煞費苦心,他走的是上層路線,幾經周折與衛靈公建立了聯係。但孔子的傳道活動在衛國遭遇失敗,衛靈公隻想讓孔子做官,不想讓他在衛國搞那麼多事。衛靈公這樣做有他的道理,因為假如孔子在衛國也做祭司,等於在衛靈公頭上放了一塊石頭,衛靈公鑒於魯定公不能製約孔子的教訓,就想隻給孔子官做,不想讓孔子再做一個專管國君的大祭司。《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在衛國住了不久,就被人說壞話,衛靈公竟然派人監視孔子,“孔子恐獲罪焉,居十月,去衛”。所謂“去衛”指離開衛國都城,尚未離開衛國國境。
孔子接見儀封人
“儀封人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嚐不得見也。’從者見之。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論語·八佾》)
這段話是說:衛國有個地方叫儀(錢穆注曰:“儀,衛邑名,在衛西南境”),儀這個地方的封人想見孔子,還說:“現在君子(指孔子)到我們這裏了,我還沒見到呢。”孔子的弟子就把他引薦給孔子。封人見了孔子出來後,欣慰地說:“你們(指孔子弟子)何必擔心會失去什麼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但上帝要用你們的老師當鑼鼓,會把真道傳講開來。”
《論語》這段話有幾個詞,是全文關鍵。
“封人”。朱子釋“封人”為“掌封疆之官,蓋賢而隱於下位者也。”意思是地方官。此說不通。前麵已講過,孔子離開衛邑是因為與衛靈公不和。孔子即與衛國國君不和,假使封人是地方官,怎敢與國君對著幹,私自見孔子,還發表頌揚孔子的言論?顯然“封人”不是指地方官,朱子一見“封”字就想到“封疆之官”,恐怕是他自己想當封疆大吏,一時官癮發作,以至望文生義吧?
“封人”既然不是指地方官,何指?我們首先要搞懂“封”字的真義。——“封”是一種祭祀,就是王者向神祭拜,然後拿起土塊分給某位諸侯。這個儀式包含了“封疆”的意思,但它首先是指“封”這種祭祀,也就是說,先行“封祭”,然後才是“封疆”。“封人”也就是幫王者完成這一祭祀的人。這種活不是誰都能做,因此封人實為祭司。
封人本是周邑專用的祭司,但王朝衰落,各諸侯國也自行設祭、設封人,因此此處的儀封人實指儀這個地方的小祭司。
我們把這層關係搞懂,剩下的事就明白了:儀封人請見孔子,就是小祭司去見大祭司,這是教內的正事。
從級別上看,魯國的祭司居太廟,是列國的祭司長。魯國不是一般的諸侯國,而是諸侯國之首,是當初周公的封地。周公在魯國設太廟,意思很明顯,就是將它設為整個周王朝的信仰中心,這才與周公獨一無二的地位相符。周公在魯國設太廟,便成了魯與周的精神紐帶。孔子作為魯國祭司,是周公傳人。
孔子身為周公傳人,魯國太廟祭司,列國祭司長,儀封人請見孔子,孔子接見了,這是他們的職事,不是心血來潮,當然也不用管衛靈公高不高興了。衛靈公可以不高興孔子,但他不能不高興自己的祭司。雖說儀封人是個小祭司,但很多時候衛靈公還要依靠他們維持統治。
“君子。”“夫子。”儀封人見孔子前稱孔子為“君子”,見了就稱“夫子”,這其中區別大了。
“君子”一詞在當時有三個意思:大夫,有德者,祭司。前兩種意思我們知道的人多,後一種知道的少。孔子曾對子夏曰:“女(汝)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大家知道,“儒”的本來意義是祭祀官,君子儒就是有德有位的祭祀官,即好祭司。孔子弟子中,子夏以知禮著稱,孔子希望子夏接他的班,做一個好祭司,因此說了關於君子儒、小人儒的話。儀封人稱孔子為“君子”,不僅是讚揚他有德,更在讚揚孔子是一位有德的君子儒,即好祭司。“君子”在此處絕不是指大夫,因為這時誰都知道孔子已經辭官了。但官位可以辭,祭司之位卻是終生的。儀封人稱孔子為“君子”,就是指孔子是君子儒,一位好祭司。
至於“夫子”一詞,更表明了儀封人對孔子身份的完全確認。夫子即老師,但不是一般知識意義上或做人意義上的老師,指有德有位、善能引導人建立信仰的精神導師。
儀封人見孔子前隻知道他是祭司,見了孔子才知道孔子是祭司中的祭司,導師中的導師,是全體國人之師長,精神導師。孔子雖以知識見長,更以信仰引導世人,這點我們應深知。
“木鐸。”朱子釋“木鐸”為“金口木舌,施政教時所振.以警眾者也。”後半句說對了,前半旬不通。照朱子的解釋,木鐸成個偶像人了,還金口木舌,沒這種事。誠然木鐸身上有金屬,但也不至於把它雕成了偶像人。木鐸其實很簡單,它就是在木樁上綁一圈鐵皮(或其他金屬),這樣敲起來響亮,我把它譯為“鑼鼓”,是比較科學的,實際上它就是一種固定的鑼鼓。一敲這木鐸,大家就知道有事了,就聚集在一起。
儀封人把孔子比作木鐸,意思是孔子就像一麵響鼓,把上帝的道傳向四方。這樣,孔子作為傳道人的身份經儀封人一講,自然就更加確認了,衛靈公雖不願承認,卻很快傳開了。
孔子周遊列國第二站:匡
“子畏於匡。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論語·子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