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把社會主義製度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起來
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二者各有優劣,必須結合。二者的結合是經濟體製(手段)層麵的結合,但經濟體製離不開一定的經濟、政治、文化等基本製度,市場經濟不但要與計劃相結合,還要與社會基本製度相融合。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最重要的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與發展市場經濟結合起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和市場配置資源的有效性,使全社會充滿改革發展的創造活力。
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是製度範疇,市場經濟是經濟體製範疇,二者是抽象與具體的關係。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與市場經濟的結合,其實就是市場經濟作為經濟體製如何體現社會主義製度優越性的問題,即如何把社會主義優越性具體化的問題。
過去,我們認為計劃經濟能很好地體現社會主義優越性,同時,我們把計劃經濟本身當做製度範疇,因而我們選擇了排斥市場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製。當然,在20世紀50年代,這一體製曾經在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經濟結構的複雜化,它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它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職責不分,條塊分割,國家對企業統得過多過死,權力過於集中,忽視商品生產、價值規律和市場機製的作用,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針對這些弊端,我們曾進行過四次大的改革:第一次是1956—1957年;第二次是1958年“大躍進”時期;第三次是1961—1965年經濟調整時期;第四次是“文化大革命”時期。
然而,幾次改革都沒有突破計劃經濟體製總的框架,導致四次改革沒有取得成效。分析這幾次改革,可以得出:第一,幾次改革,主要側重在中央與地方或條條與塊塊之間的管理權限的劃分和變動上,在下放和上收之間兜圈子,沒有或很少觸及企業自主權以及如何搞活企業這個要害問題,這是屢次改革不能收到成效的一個重大原因;第二,幾次改革,收收放放,始終未能改變集權型這一封閉係統,下放的管理權力隻是加強了自成體係地方型或部門型相互分割的封閉係統,不能按照合理的經濟聯係組織管理企業和經濟活動,這是僵化體製的一個重要的特點;第三,幾次改革,忽視了各種經濟調節手段和市場機製的作用,迷信行政手段,強調統管統配,使經濟關係日趨實物化,經濟活動的管理日趨僵化。事實證明,隻搞計劃經濟會束縛生產力的發展,而且以計劃經濟為主結合市場,其總體效率仍然不高。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不斷深化和理論創新,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最終成為我國經濟體製改革選擇的目標模式。
選擇市場經濟體製,是因為它總體效率更高,並且是由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的根本任務所決定的,但是市場經濟要更加健康的發展,要更好地結合計劃的長處,就涉及市場經濟體製如何在更大範圍內與社會基本製度結合的問題。目前的市場經濟都是在資本主義社會製度下運行的,它是與資本主義製度結合在一起的,因而如何把市場經濟一般特性從資本主義製度中剝離出來,從而更好地與社會主義製度相結合,涉及以下三個問題:
(一)市場經濟如何與公有製相結合
這裏涉及公有製的定義及其理解。有人認為,市場經濟天然隻能與私有製結合,而不可能與公有製結合,這其實是基於對公有製的傳統理解。事實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對公有製的定義已經重新界定,認為公有製不僅包括全民所有製、集體所有製,還包括混合經濟中的國有和集體成分。為此,我們對原來的國有大中型企業進行了股份製改革,對“公有製的主體地位”的理解由數量占優勢轉向既要有量的優勢,更要有質的提高,通過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加強國有經濟的控製力來體現公有製主體地位。正是這些理論與實踐的突破,使得市場經濟與公有製可以結合,公有製企業可以成為市場主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同時,國家作為最終的所有者,沒有改變公有製的性質。
(二)市場經濟如何與按勞分配相結合,既拉開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
市場經濟講效率,效率本身就是公平,它是“市場公平”,是一種基於個人天分、不同付出而帶來的公平,從這個角度講,它是符合按勞分配的。但是,由於市場經濟隻講起點公平,必然會帶來結果不公平,而這種結果上的不公平,又會影響下一輪競爭的起點,從這個角度講,市場帶來的起點公平也是有限的,它伴隨著兩極分化,影響著社會公平。社會主義國家既要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要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從理論上講,所有製結構決定分配結構,公有製決定了按勞分配的實現,而按勞分配的實現,能消除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局麵,因而能保證公平正義的實現,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但是,目前市場經濟下按勞分配的實現有相當的難度。馬克思當初設計的“按勞分配”是在取消了商品經濟的條件下描繪的,他沒有涉及市場經濟下勞動的分工問題,也沒有涉及勞動的有效性問題。在改革中,我們探索了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結合。按生產要素分配,就是按生產要素在市場經濟中的貢獻大小來分配,它與按勞分配有一定的矛盾,同時又是市場經濟下按勞分配的具體體現。正因為如此,我黨實行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同時規定先富起來的條件必須隻能是依靠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如果這些理論在操作中沒有失控的地方,那麼,市場經濟與按勞分配是可以結合的。目前中國的“先富”政策被人鑽了空子,存在失控的地方,並導致了中國社會的貧富分化,這與真正的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兩極分化還有所不同,在某種程度上說“先富”更難解決,它有賴於真正市場經濟正效應作用的發揮,更有賴於社會主義國家公平正義的實現來解決。
(三)社會主義製度在宏觀調控上怎樣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社會主義公有製使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由整個國家的人民共同擁有、共同生產、共同享受,任何私人不占有生產資料,決定了國家能夠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社會主義國家實行按勞分配製度,消滅了人壓迫人、人剝削人的製度,使得國家的宏觀調控,更加強而有力。當然,目前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國家代表人民擁有整個國家的資源和財富,國家能否完全做到代表人民,還需完善;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的具體實現形式有待進一步探索、改革中出現的亂象有待進一步改革,要實現社會主義國家在宏觀調控上的優越性仍需要一個過程。
3.2.2社會主義公有製
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製經濟,是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必須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鄧小平指出:“一個公有製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馬克思主義認為,所有製是社會經濟製度的核心和基礎,決定著社會經濟製度的性質。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公有製是社會主義經濟的根本體現,必須堅持公有製的主體地位。公有製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支柱和國家進行宏觀調控的主要物質基矗堅持公有製的主體地位,對於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具有關鍵性作用。
一、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的含義
所有製是指人們對物質資料的占有形式,通常指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形式,即生產資料所有製。狹義的所有製指生產資料歸誰所有,指所有權;廣義的所有製是指“生產的全部社會關係”,其內涵外延相當於生產關係這個範疇,它不僅包括“所有”,還包括“占有、使用、受益、處置”等多種權利和權益。社會主義公有製,從狹義上理解,就是指生產資料歸全體社會成員或者部分社會成員共同所有;廣義的公有製則指全體社會成員或者部分社會成員共同占有生產資料,對生產資料的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都必須服從於和服務於他們共同的意誌和需要,任何個人或少數人都不能利用生產資料為自己牟取私利。
公有製的實質,就是實現人們在生產資料麵前的平等。它要真正實現,涉及對“生產資料”及“占有”的全麵理解。過去我們理解的生產資料,一般是有形資產,而且是有形資產中的經營性資產,沒有包括資源性資產,更不包括無形資產,如技術專利、商標、信譽等。對“占有”的理解,過去我們也往往從狹義上理解為“所有權”,而沒有從廣義上理解為包括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在內的“占有”。正因為如此,實踐中怎樣實現公有製的實質,仍是一個難題。馬克思曾設想“在生產資料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建個人所有製”。
他講的公有製是對私有製的揚棄。而現實中我們為了否定私有製條件下的“無償勞動”,卻出現了公有製條件下的“無效勞動”,從某種程度上說,比“無償勞動”更落後,因為“無償勞動”畢竟創造了財富,隻是被少數人占有了,但是“無效勞動”卻不創造任何財富,甚至浪費資源。改革以後,我們從姓“公”和姓“私”中解放出來,更多去關注是“好”還是“壞”,來實現公有製的實現形式時,仍然發現一些以“社會所有”或“公眾所有”名義出現的、被一些人稱為“新公有製”的企業和組織,其實不是社會主義公有製。因為這些企業或組織占有的生產資料並不具有平等的權利和利益,而是以個人出資多少為依據來確定他們權力的大小和利益的多寡,真正的經濟大權始終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裏,因此不符合社會主義公有製經濟中生產資料占有關係的平等和公有的基本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