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六章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2)(1 / 3)

二、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表現為兩重性,即先進性與落後性並存。黨的十三大曾從我國人口結構、工業發展水平、地區發展狀況、科學教育文化發展等幾個方麵概括了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五個基本特征。指出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貧窮、擺脫落後的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多數的手工勞動為基礎的農業國,逐步變為非農產業人口占多數的現代化的工業國的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變為商品經濟高度發達的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發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體製的階段;是全民奮起、艱苦創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階段。

黨的十五大更加全麵地從現代化發展的水平、產業結構狀況、經濟運行方式、文化教育發展水平、人民富裕程度、地區發展狀況、體製改革、精神文明建設及國際比較等方麵,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征作出了新的概括,強調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一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曆史階段;二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曆史階段;三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占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為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曆史階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為科技文化比較發達的曆史階段;五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曆史階段;六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曆史階段;七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體製的曆史階段;八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曆史階段;九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曆史階段。其中,第一條和第九條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特點和曆史任務的總概括,其他七條是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特點和曆史任務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各方麵的展開。

黨的十七大強調“兩個沒有變”,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懈努力,我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生產力到生產關係、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都發生了意義深遠的重大變化,但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這一社會主要矛盾沒有變。

與此同時,黨的十七大又從八個方麵對新世紀、新階段發展呈現出的新的階段性特征,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概括。第一,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長期形成的結構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改變;第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初步建立,同時影響發展的體製機製障礙依然存在,改革攻堅麵臨深層次矛盾和問題;第三,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同時收入分配拉大趨勢還未根本扭轉,城鄉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還有相當數量,統籌兼顧各方麵利益難度加大;第四,協調發展取得顯著成績,同時農業基礎薄弱、農村發展滯後的局麵尚未改變。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第五,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發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紮實貫徹,同時民主法製建設與擴大人民民主和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還不完全適應,政治體製改革需要繼續深化;第六,社會主義文化更加繁榮,同時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趨旺盛,人們思想活動的獨立性、選擇性、多變性、差異性明顯增強,對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第七,社會活力顯著增強,同時社會結構、社會組織形式、社會利益格局發生深刻變化,社會建設和管理麵臨諸多新課題;第八,對外開放日益擴大,同時麵臨的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上占優勢的壓力長期存在,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風險增多,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要求更高。

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在新世紀、新階段的具體表現。隻有既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大的曆史階段,又認真分析不同時期具體的階段性特征,才能準確判斷我國社會發展的主流和方向,並據以製定正確的發展戰略和政策。

3.1.3基本問題三: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新時期最鮮明的特點,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必由之路。隻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隻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

中國共產黨在20世紀70年代末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是有其深刻的國內和國際背景的。從國內的情況看,“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使黨、國家和人民遭受嚴重挫折和損失。當時,整個政治局麵處在一個混亂狀態;經濟情況實際上是處於緩慢發展和停滯狀態,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從國際環境看,20世紀70年代世界範圍內蓬勃興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動世界經濟以更快的速度向前發展,而我國當時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明顯,麵臨著巨大的國際競爭壓力,在這樣的曆史背景下,要增強我國社會主義的生機活力,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改善人民生活,追趕時代前進的潮流,出路隻有改革開放。

一、改革是一場新的革命,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

改革是一場革命。原因在於:

(1)從改革所引起的解放生產力和發展生產力的巨大作用看,改革是一場革命。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革命的目的也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因此,改革也是革命。

(2)從它引起社會變革的廣度和深度上看,改革無疑是一場革命。改革不是對原有經濟體製細枝末節的修修補補,而是對其進行根本性的變革,從政策的重新選擇、體製的重新構建,由此引起的人們觀念變化的深刻性、廣泛性這個意義上看,改革無疑是一場革命。

(3)把改革稱為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是相對於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而言的,前一次革命把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變成了社會主義的新中國,建立了社會主義製度,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偉大革命;後一次革命則致力於把一個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中國變成一個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同樣是一種“革命性變革”。

說改革是一場革命,但它絕不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意義上的革命,不是否定我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而是社會主義製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鄧小平區分了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與具體體製機製,認為“社會主義製度並不等於建設社會主義的具體做法”。基本製度是指在社會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政治、文化製度,它規定該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具有根本性、穩定性和原則性的特點,是不能根本改變的,但需不斷完善。

具體體製是體現一定社會基本製度並為實現社會基本製度而建立起來的各種具體運行體製,它存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具有具體性和可變性的特點,因生產力而適時改變。鄧小平認為社會主義基本製度如公有製和按勞分配的主體地位、人民民主專政、人民代表大會製度等基本製度是正確的、優越的,是我們的曆史選擇,不能改變,而具體體製即經濟體製、政治體製和其他方麵的體製,其中有不少是需要改革的。當具體製度和體製不符合生產力發展的要求,束縛生產力發展時,如果不適時地進行改革,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就得不到充分發揮,甚至會喪失掉。社會主義的基本製度不能改變,具體製度必須創新,要不斷通過變革體製完善基本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