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理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它最核心的概念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和分配製度,以及由此引出的“先富”與“共富”、效率與公平的理論難題。
3.2.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鄧小平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奠基人。1979年鄧小平指出:“說市場經濟隻存在於資本主義社會,隻有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這肯定是不正確的。我們是計劃經濟為主,也結合市場經濟”“社會主義也可以搞市場經濟。”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他明確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常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江澤民在這個基礎上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目標,並在黨的十四大上得到確認。
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內涵
(1)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是資源配置的兩種方式和手段。所謂資源配置就是社會如何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社會需要的眾多領域、部門、產品和勞務的生產上去,而且配置得最為有效或較為有效,產生最佳的效益,以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的需求。計劃方式配置資源指的是按照行政命令、指標的分解、調撥,由政府來配置資源。市場配置是按照市場的供求變動引起價格的變動,哪種產品價格高,生產該產品有利可圖,資源就往哪邊流,等到該產品多了,供給大於需求,這種產品的價格就會降下來,這時資源就會流到別的地方去,這就叫市場調節。資源配置方式以計劃為主就叫計劃經濟,以市場為主叫市場經濟。
(2)計劃和市場作為經濟手段各有優劣。計劃的長處在於能集中力量(即資源)辦成幾件大事,有可能從社會整體利益來協調經濟的發展。但由於計劃製定和決策人員在信息掌握和認識能力上的局限性,以及所處地位和所代表利益上的局限性,計劃配置的方式難免發生偏頗、僵滯的現象,就會限製經濟活力,不利於資源優化配置。市場配置一般按價值規律的要求,適應供求關係的變化,發揮競爭機製的功能來實現,其長處在於能夠通過靈敏的價格信號和經常的競爭壓力,來促進優勝劣汰,協調供求關係,把有限的資源配置到最優環節組合上去;而其缺點在於,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和事後性等特點,它對於保證經濟總量平衡,防止經濟劇烈波動,對於合理調整重大經濟結構,防止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以及對於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的保護等問題,市場調節是勉為其難的,或者是無能為力的。
計劃和市場各有優劣,因而需要二者相互結合,取長補短,達到優勢互補。而二者結合不外乎兩種形式:以市場為主結合計劃,或以計劃為主結合市常前者是市場經濟,後者是計劃經濟。從總體較量來看,市場經濟具有更大的適應性、更顯著的優勢和較高的效率,能更好地兼顧計劃的優點,從而產生更大的效率。從現代市場經濟的發展來看,不存在離開計劃的市場,市場經濟內在包含著計劃,計劃和市場都是社會化大生產的產物,計劃多一點,市場多一點,都與社會製度無關。
(3)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製度屬性,但是它與社會主義相結合而形成的經濟體製則必須體現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的特征。把發展市場經濟與堅持社會主義基本製度有機結合起來,既可以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場經濟對發展生產力的作用。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般與特殊
市場經濟沒有製度屬性。市場經濟隻有真假之分,沒有社會製度的區別,市場經濟運行的一般規律不會因不同國家社會經濟製度上的差異而有不同,因此市場經濟具有一般性。與此同時,市場經濟進入到不同社會製度,必然與不同的社會製度相結合,由這一結合而形成的市場經濟體製,必然體現出相應的製度特征,因此,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製度結合,又具有其特殊性。
市場經濟的共同特征主要有:
(1)市場是實現資源配置的主要方式,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主要靠市場調節。
(2)企業是市場的主體,是能夠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
(3)具有完善的間接宏觀調控體係。國家、政府不能直接幹預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而是運用各種手段來實行宏觀調控。
(4)具有完善的法製基矗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特殊性體現在:
(1)在所有製結構上,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一切符合“三個有利於”標準的所有製形式都可以而且應該用來為社會主義服務。在公有製為主體的前提下,公有製企業與其他企業在市場經濟中平等競爭、共同發展,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發揮主導作用。
(2)在分配製度上,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運用包括市場在內的各種調節手段,既鼓勵先進,促進效率,合理拉開收入差距,又防止兩極分化,注重社會公平,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3)在宏觀調控上,以實現最廣大勞動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社會主義國家能夠把人民的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結合起來,使市場在社會主義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更好地發揮計劃和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在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上有兩種錯誤傾向值得注意,一種隻強調市場經濟一般性而忽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同社會主義基本製度相聯係而必然具有的社會屬性,主張把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模式全盤移植到社會主義經濟中來,另一種是隻強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特殊性而忽視市場經濟的一般規律,拒絕接受資本主義條件下長期發展市場經濟所積累的有益經驗。正是由於這個原因,當我們把資本主義作為參照物來探索如何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時,應注意把握以下三點:
(1)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有的東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中不一定都必須有。例如,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有一個特點,就是發達國家通過資本輸出和不平等交換掠奪和剝削不發達國家,造成窮國和富國兩極化,這一特點我們不必具有。
(2)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也必須有的東西,具體內容和形式也會有所差別。例如,土地作為重要的生產資料必須進入市場,這是合理配置資源的需要,是一切健全的市場經濟體製的必備要素,但土地進入市場的具體形式,在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應有所不同,資本主義可以出讓土地所有權,而社會主義國家,土地是國家的,不能出讓所有權。
(3)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沒有的東西,我們也可以從實際出發,充分發揮廣大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大膽地進行創新。例如,對國有大中型企業實行公司化改造,按所有權與經營權相分離的原則,明確國家對企業的所有權、企業對國有資產的法人所有權,這樣既使國企成為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使其真正成為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把國企推向市場,又能保證大中型企業的所有製性質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