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後,江澤民提出要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基本製度聯係在一起。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進一步提出要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這些論述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
(三)從小康社會到和諧社會
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我國的目標,毛澤東時代提出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提出要集中力量進行現代化建設,並提出了“三步走”戰略,其中第三步即實現“人民生活普遍提高的小康社會”。進入新世紀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出發,在我國社會總體實現小康並開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同時,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想。它既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也是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條件。
三、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
如何認識、把握和運用共產黨執政規律,提高黨的執政能力,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是關係黨生死攸關的大問題。鄧小平在改革開放之初就提出了“執政黨應該是一個什麼樣的黨,執政黨的黨員應該怎樣才合格,黨怎樣才叫善於領導?”的問題,強調要“把黨建設成為有戰鬥力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成為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堅強核心。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在全麵推進黨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過程中,豐富和創新了執政黨建設理論。
(一)提出“兩大變化”和“兩大課題”論斷
科學判斷黨的曆史方位,才能確定黨的曆史任務。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們黨曆經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長期奮鬥,已經發生了兩大變化:一是“已經從領導人民為奪取全國政權而奮鬥的黨,轉變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並長期執政的黨”;二是“已經從受到外部封鎖和實行計劃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軌變成為對外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領導國家建設的黨”。
曆史方位的變化,使我們黨麵臨新的曆史課題。一是要“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政水平”;二是要“提高拒腐防變和抵禦風險能力”。新的曆史課題向我們黨提出了四大長期考驗:即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能否跳出曆史周期率的考驗;改革開放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變革不變質”“改革不改向”的考驗;發達國家經濟科技占優勢和強權政治的考驗;西方敵對勢力“西化”“分化”的考驗。隻有經得起曆史的考驗,我們黨才能順利實現推進現代化建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三大曆史任務。“兩大變化”和“兩大課題”的提出表明我們黨作為執政黨的新覺醒。
(二)提出“兩個先鋒隊”的思想
實現黨的曆史任務,必須提高黨的領導力,進而必須增強黨的階級基礎和擴大黨的群眾基矗黨的十六大報告提出了我們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的論斷,這表明了我們黨的理論自覺。先進階級、先進政黨都隻是人民群眾當中的一部分,我們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必須在堅持和鞏固黨的階級基礎(實質是保持黨的先進性)的同時,擴大黨的群眾基礎,把全中國人民更加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唯有如此,黨才能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領導我們民族實現偉大的複興。
(三)加強“五個建設”,提高“五種能力”
人類進入21世紀以來,經濟全球化和國際局勢多極化的趨勢在曲折中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我國已進入發展的關鍵時期、改革的攻堅時期和社會矛盾頻發時期。隨著經濟體製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我國的發展既麵臨著前所未有的寶貴機遇,也麵臨著各種嚴峻挑戰。
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繼在關於執政理念、執政基儲執政方略、執政方式、執政體製等許多重大問題上提出一係列新觀點的基礎上,強調要“以堅定理想信念為重點加強思想建設,以造就高素質黨員、幹部隊伍為重點加強組織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係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健全民主集中製為重點加強製度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係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著力提高駕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能力,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應對國際局勢和處理國際事務的能力。“使黨始終成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求真務實、改革創新,艱苦奮鬥、清正廉潔,富有活力、團結和諧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黨建理論的一係列創新,全麵推進了黨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黨的事業不斷呈現出新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