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

鄧小平高度關注發展問題,明確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江澤民把發展問題同黨的執政理念聯係起來,提出“把發展作為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胡錦濤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總結我國發展實踐,借鑒國外發展經驗,適應新的發展要求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從而使我們黨對發展問題的認識達到了新的高度。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們黨在發展觀上實現了三個跨越。

(一)從經濟發展到全麵發展

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大聲疾呼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是符合當時中國社會現狀需要的。隻有大力發展經濟,以富裕帶動貧困,才能從局部到全麵地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他在提出搞活經濟的同時,還強調必須堅持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

十三屆四中全會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民主意識的提高,江澤民及時指出: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動社會全麵進步,促進人的全麵發展”。21世紀初,我國經濟總量已居世界前列,但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開始顯現。為順應各族人民過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把握經濟社會發展趨勢和規律,胡錦濤通過分析國內外形勢的新變化和我國社會發展出現的新特征,及時向全黨提出了“實現以人為本,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的新觀念,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目標和建設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的要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位一體的發展目標和五個文明建設的提出,表明我們黨對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

(二)從“部分先富”到協調發展

“部分先富”是我國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它符合經濟發展不平衡的規律。鄧小平深刻指出:“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大原則是共同富裕。”他同時嚴厲告誡人們“要防止兩極分化”。事實證明,“部分先富”的政策是卓有成效的。但與此同時,“城鄉發展不平衡、地區發展不平衡、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的矛盾更加突出,縮小發展差距和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任務艱巨”。黨的十七大審時度勢,明確提出了“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統籌中央和地方關係,統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麵協調發展,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方針。協調發展、成果共享,有利於調動各方麵的積極性,也是社會主義本質的鮮明體現。

(三)從“和平共處”到“和諧世界”

新中國成立後,關於社會主義國家與世界各國的關係,我們黨提出和倡導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但由於“冷戰”的影響,這種共處隻能是冷戰共處。20世紀70年代,鄧小平根據國際格局的變化指出,和平與發展已成為世界的主題,不同社會製度國家之間的和平共處是必然的和長期的,這一論斷為製定新時期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基本原則。

20世紀末,江澤民通過對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科技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分析,認為其“比我們這樣的發展中社會主義國家要高得多,這也是客觀存在,我們不承認、不正視也不行”。進而提出“世界各種文明和社會製度,應長期共存,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求同存異中共同發展”這一論述,為我們跳出“腐朽論”“垂死論”的窠臼,正確認識和對待資本主義提供了新的視角。

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站在時代發展和人類進步事業的高度來對待當今世界一係列重大問題。從當代資本主義與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和世界多樣化的現實出發,敏銳洞察到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以深邃的戰略眼光提出了建設“共同分享發展機遇,共同應對各種挑戰”“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的主張。強調我們既通過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通過自身發展維護世界和平,努力實現和平的發展、開放的發展、合作的發展、和諧的發展;以合作者、建設者的姿態積極參與國際事務;主動地融入國際社會之中,以積極的、建設性的努力,維護和發展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和諧世界”戰略思想的提出既向世界宣示了我國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決心,也為我國贏得了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同時表明我們在對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上實現了新的跨越。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是我們黨在改革開放的曆史進程中,對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創造性探索和回答的理論成果,凝結了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人民不懈探索實踐的智慧和心血,表明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把握和運用水平都達到了新的高度,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