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實踐檢驗是一個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曲折的,複雜的。現實的實踐結果往往是成敗共存,魚龍混雜。從長遠看,“每一次勝利,在第一線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線和第三線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它常常把第一個結果重新消除”。要清醒地看到實踐檢驗有時竟是通過不斷地犯錯誤來從反麵檢驗真理的,錯誤的實踐作為實踐長河中的一個環節,有時是難以避免的,尤其創造性實踐更是如此,因為客觀世界的變化本質上不是依主體意誌而轉移的,實踐活動的環境和條件也在不斷變化,主體的目標計劃再周密,也難以排除各種偶然因素的幹擾和影響,實踐結果完全達到預期目的的情況是少有的。

然而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也不能以“代價”和“學費”為借口而犯不必要的錯誤,這是當前改革開放條件下須加以關注的問題。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作為主客作用的中介發生了變化,使主客相關聯的時空結構發生了變化,使主體通過實體影響客體的實踐方式讓渡給了主體以信息或知識影響客體的新方式,這些變化使我們思考上述問題有了依據。信息時代可能突破具體的實踐檢驗帶有的時空局限性,使實踐檢驗能在盡量大的時空範圍成倍進行比較、對照和驗證,以更好地發揮人的自覺能動性。在信息時代,人們還應學會對經實踐檢驗的有關信息,在考慮到它們複雜的相互關係之後,通過模擬和預測來決定應該采取怎樣的行為,以便使有關事物達到最優(或有效或滿意)的結果。

一句話,使實踐檢驗走向係統權衡。綜上所述,馬克思主義承認客觀規律的製約性,但客觀規律並不會為人們的具體實踐提供詳細的日程表,規律也並非是那種永遠可以無數次簡單重複的東西,隻有透徹研究實踐標準的不確定性因素,才能從中窺出它們是如何彙成曆史洪流的,進而從中歸納出曆史的合理性,從主客體的多樣性和動態過程的一次性中歸納實踐檢驗的全過程規律,從而讓實踐檢驗減少成本。為此,我們還得關注不同層次主體的需要和素質,注意協調主體間的關係,在相互衝突的主體類型中作出選擇,對主體行為進行長遠和整體方向上的整合,使實踐檢驗達到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使價值驗證和事實驗證統一起來。另外,要對分層次的實踐進行引導,對不同素質的主體進行宣傳和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文明程度,減少“實踐目的→實踐方案→結果檢驗”過程中不必要的摩擦,盡量減少無價值意義的不確定性因素,使之向確定性方向凝聚和發展。

1.4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論體係四大基本問題

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把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探索和回答的基本問題歸結為“四個怎樣”。他指出:“30年來,我們黨的全部理論和全部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創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了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義;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麼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麼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正是通過對這四個基本問題的探索和回答,我們黨深化了對馬克思主義發展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形成了包括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從而實現了科學社會主義一係列重大的創新。在這四個基本問題中,第一個問題是前提和基礎,第二個問題是核心,第三個問題是關鍵,第四個問題是目的,是落腳點。

一、什麼是馬克思主義、怎樣對待馬克思主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第一個提出研究馬克思主義問題的是毛澤東。他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規律進行了不懈探索,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飛躍,形成了毛澤東思想。但由於客觀曆史條件等原因的影響,在其晚年也出現了像“文化大革命”這樣的嚴重失誤。改革開放後,我們黨通過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和回答,重新確立並發展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

(一)毛澤東對這一問題的探索和回答,突出了實事求是的靈魂和精髓

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毛澤東強調了要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指出學習要有正確的態度,要有明確的目的、具體的內容、科學的方法,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又要發展馬克思主義。首先,他特別反對教條主義和主觀主義,主張有的放矢的態度,他說:“在這種態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的’就是中國革命,‘矢’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其次,這種有的放矢的學習態度表現在學習內容上,就是以理論聯係實際為根本內容,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基本態度就是把它應用於中國的具體實際中,“馬克思主義必須和我國的具體特點相結合並通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實現”以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實踐的具體的曆史的完全統一。再次,馬克思主義活的靈魂和核心是實事求是。最後,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也要發展馬克思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