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二章“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1 / 3)

馬克思指出:“一切規模較大的直接社會勞動或共同勞動,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揮,以協調個人的活動,並執行生產總體的運動——不同這一總體的獨立器官的運動——所產生的各種一般職能。一個單獨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揮自己,一個樂隊就需要一個樂隊指揮。”馬克思:《馬克思恩格斯全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3卷第367頁。管理是人類社會活動的客觀需要,經濟管理指的是為了達到一定的經濟目標,對社會再生產過程進行計劃、組織、指揮、協調和監督等行為的過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是以“環境友好型社會”和“資源節約型社會”為目標,在政府宏觀經濟管理體係下,由一定的經濟管理主體引導生產要素的空間配置和組合,最終實現區域資源的最佳配置和取得區域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第一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必要性和基本特征

在當今世界,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提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兩型社會”就是人與自然生態和諧的思想與城市經濟建設相結合的產物,如何科學地製定並實施“兩型”區域經濟管理政策,縮小和打破城市群經濟發展的差距和界限,實現城市群間的經濟協調發展,是地方政府關注的熱點問題。因為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無論是從國際經濟格局的變動角度還是從國內經濟發展的角度考察,區域經濟增長和發展狀況如何,不僅影響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且將進一步影響這個區域在經濟體係中能否提升整體實力和競爭力。由此可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經濟發展自身的內在規律決定的,可以通過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意義及其基本特征的深入分析來進一步認識。

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重要意義

加強“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是實現“兩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內在要求,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理論價值

經濟是人類社會的物質基礎,與政治是人類社會的上層建築一樣,是構建人類社會並維係人類社會運行的必要條件。如何進一步協調發展經濟與保護環境,凸顯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優越性,我國提出了中部城市試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模式,力爭在加快經濟發展的同時保護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是國家根據兩個城市群經濟的發展狀況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探索兩地加快推進新型工業化、農業現代化、新型城鎮化進程發展模式的理論需要。

一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有利於解決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與自然資源分布區域性這一矛盾對立體。“兩型”區域經濟管理的理論基礎源於人們勞動中出現的人與社會的生態平衡關係,資源的分布不均和社會化大生產的矛盾。一方麵,社會化大生產要實現區域勞動分工和專業化大生產,而且還必須使區域勞動分工和專業化大生產與國民經濟整體運行相協調;另一方麵,人與自然的動態平衡要求人們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必須保護環境。從這一意義上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是解決社會化大生產發展與自然資源分布區域性這一矛盾對立體的理論需要。

二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完善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理論。“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與國家宏觀調控有著天然的聯係。因為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各地的經濟資源存在著明顯的地域性,各地政府的政策與主觀努力也相差懸殊,再加上曆史基礎、區位條件等因素不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力作用傾向於擴大而不是縮小地區差別”,這就更加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而不是聽任區域經濟差距的不斷擴大。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作為中部城市群,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迅猛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階段,因而要特別注意和改善宏觀調控,正確運用宏觀調控的方式和手段,把握好時機和力度,保持宏觀經濟環境的穩定和其他地區的共同發展,在遵循中央有關“兩型社會”發展的大綱下積極發揮地方經濟建設的積極性。

2.“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實踐意義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作為國家“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保持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的持久動力,是對我們科學發展能力和水平的現實考驗。我國中部地區城市經濟整體上正處在由夯實基礎、蓄積後勁向發展提速、結構升級轉換的曆史拐點,正處於大發展、大突破、大跨越的關鍵時期。同時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一方麵,我國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還不高、綜合實力還不強,與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全國性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日益凸顯,發展差距不斷拉大。這一客觀現實要求我們要清醒認識麵臨的形勢,增強危機感、緊迫感,加快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這也是我們探討“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現實意義之所在。

一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有利於國民經濟的穩定與發展。“兩型”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國家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的梯次推進,國家從發展全局的高度,作出了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大戰略部署,“明確提出以武漢城市圈、中原城市群、長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帶為重點,形成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帶動周邊地區發展”。這表明中部地區的崛起將在宏觀上承接國家經濟發展的東西線,調節國民經濟發展速度,實現國民經濟的總體利益。“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可在中央政府宏觀經濟管理係統的調控下,因地製宜,通過加強區域經濟管理的協調,建立以宏觀經濟管理為主的多層次管理體係實現各區域的自我調節,使整個國家的管理體係更靈活和有效,從而實現“兩型社會”的發展目標,促進國民經濟的穩定與發展。

二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有利於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經濟發展的衡量尺度是多維的,物質增長隻是其中的一個基本目標,而文化增長則是通過保障長期的生態平衡發展凸顯“兩型社會”發展模式在現代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優勢。因此,可持續的區域經濟發展不僅是討論經濟變量的問題,而是探討在經濟增長速度和經濟總量的數據背後隱藏著更深層次的社會需求。區域的物質、精神、文化全方位發展才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最終目標。要實現“兩型”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需要政府投入大量的生產要素,這裏既有物質形態要素的投入,更需要非物質形態的投入,後者包含政策、管理、科技、信息乃至積極性等複雜投入,投入組合的質量主要由管理能力決定,加強“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就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三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有利於全麵提高區域競爭力。“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在區域競爭力的獲取和維係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不同的城市組成的區域,資源比較分散,單個經濟個體的行為較為盲目,缺乏全局性和長遠的規劃,往往隻注重個體利益,難以推動整個區域競爭力水平的提高。探討“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旨在通過對全局情況的分析和把握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研究,可以做到長遠規劃。如采用協調乃至創新方法實現各種資源的優勢整合;在有機兼顧各經濟主體的利益基礎上調動各經濟主體的競爭力;通過產業政策,優化產業結構和地區布局,使地區產業結構趨於協調;通過城鎮體係規劃實現區域城鄉協調發展,最終增強與其他區域博弈的能力。

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特征

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都屬於中部城市群,人口眾多,自然資源相對貧乏,沒有華東沿海地區的地理優勢,沒有西部地區殷實的自然資源,如何有效地開展“兩型”區域經濟建設,形成合理的城市群一體化的空間體係,保持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是“兩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中不可回避的一個重大課題。尋求這一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有賴於深入探討“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內在規律,尤其是要科學地把握住“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特征,進而製定出一係列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管理措施。

1.整體規劃性與局部動態性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強調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也就是對區域內各經濟單元的空間位置、相互發展關係、未來區域的發展方向有一係列整體的計劃,以減少單個經濟單位在市場經濟中可能出現的盲目性,實現整個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的發展模式不是一成不變的,經濟發展本身及其依賴的環境也是動態變化的,這就要求“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也要采取動態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

2.管理綜合性與製度係統性

“兩型”區域經濟管理具有綜合性,它不是單一部門、單一行業的活動,而是涉及多個行業多個部門的綜合性活動,這就要求“兩型”區域管理要協調好部門間、行業間的關係,不能顧此失彼。“兩型”區域經濟活動是一個係統,它要求對其進行的管理也是一個係統性的管理。這個係統又由若幹子係統構成,如決策、計劃、組織、協調、監管等,各係統相互配合,共同實現區域經濟管理的目標。“兩型”區域經濟管理這種係統能動性的特征有助於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增強對經濟運行過程的總體協調能力、對經濟變化的適應能力和對複雜經濟關係的處理能力,引導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第二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構成要素、主要內容和手段

與廣義的經濟管理比較,“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構成要素更為具體。國家以“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推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這就明確指出在發展經濟時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兩組關係,也是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構成要素和主要內容作了特別規定。

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構成要素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經濟係統,實現“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協調高效的關鍵是在遵循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經濟發展戰略的同時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這兩組關係,這也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中的核心問題。尋求這一重大問題的解決方法,有賴於深入探討“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和管理的內在規律,科學地把握住“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主體、客體因素。

1.“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主體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主體包括政府和社會公共組織兩類。由於我國社會自治能力不強,非政府公共組織發育不全,“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主體實際上是政府。在當前“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過程中人們的低碳化、環保、可持續發展意識薄弱,生產力水平比較低且很不平衡,可持續發展還能力不足。因此,在片麵追求個人利益、部門利益、地方利益抬頭的情況下,沒有政府管理、決策部門的管理調控與正確指導,“兩型”區域經濟建設隻能是個夢想。同時,“兩型”區域經濟是跨部門、跨行業、跨長株潭三地的係統工程,它需要多個部門、地區的密切配合、廣泛參與,而目前隻有政府有這樣的調控能力。因此,實施“兩型”區域經濟建設戰略,促進人口、資源、環境和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應是政府管理的重點領域,也是政府的職責所在,在此過程中須發揮政府的核心作用。如,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2009年湖南省全省生產總值增長13.6%,而長株潭地區由於試行“兩型”區域經濟建設其生產總值的增長則達到14.5%,初顯“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巨大推動作用。周強:《“兩型社會”建設改革試驗區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共湖南省委通報》第14期,2010年4月25日。總之,政府的職責和功能確立了其在“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中的關鍵地位和主導作用,當前要注重發揮其規劃引導、協調溝通、服務保障等作用。

2.“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的客體

“兩型”區域經濟管理是一個複雜的經濟係統,它的對象包含自然要素、人口和勞動要素、資金要素、政府政策要素等等。

一是自然資源分配要素。自然條件(包括自然資源)是“兩型社會”經濟增長的重要構成因素,包括區域的地理特征、氣候特征、水文特征和土地、生物及礦藏資源等,這些要素的存在狀態及其變化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基礎性影響,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各地區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特別是直接決定了各地區農業、采掘業以及水力發電等部門勞動生產率的不同水平,進而影響到原材料工業和加工工業勞動生產率的高低。這就要求“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必須從區域的自然條件這一客觀實際出發,合理地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調一致的目標。

二是人口規模和勞動力素質。人口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要素中的核心要素,包括一定區域內的人口數量、人口構成、人口分布和密度、人口增長、人口遷移和流動以及人口中的勞動力資源比重、分布、構成、素質等具體描述指標。實施“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正確地認識、分析和評價人口要素對實現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協調人口增長與資源開發和環境保護的關係,促進區域的生態平衡。人口規模是確保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沒有一定的最低人口規模,就不可能形成經濟活動的社會化和區域化特征。在區域經濟活動中,無論是技術發明、生產資料使用、組織管理和資金的流動都離不開人這個主體,能否把人力資源最充分地組織到生產中去,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標誌之一。人口素質是人類適應和改造社會與自然的一種能力,包括身體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實踐素質三個方麵,並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人口素質的提高有利於“兩型”區域人口規模的有效控製,是保證區域人口發展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重要條件。人口要素作為具有消費市場和勞動力市場雙重特性的因素,是“兩型”區域經濟構成和經濟增長的前提條件。人口素質的提高、人口規模的控製與區域經濟的發展三者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相互促進或相互製約的關係,人口素質的提高是建立在經濟發達、高水平的文化教育和科技基礎之上的。同時,要保持“兩型”區域經濟的持續發展,還必須處理好人口增長與充分就業的矛盾,實現經濟增長與人口素質增長協調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