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兩型”區域經濟的發展階段與發展方式轉變(1 / 3)

對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分析,有利於了解區域經濟發展的趨勢和規律,明確一定時期區域經濟發展的起點、方向、目標和任務,從而為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正確決策提供依據。本章在分析“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特征和評價體係的基礎上,從“兩型”區域經濟階段性特征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第一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依據與評價內容

明確“兩型”區域發展水平與發展階段,有利於從“兩型”區域發展的實際出發,正確選擇區域發展的方向、目標和模式,避免因盲目的高估或低估所造成的決策失誤。

一、區域發展水平與發展階段的簡要分析

各個區域由於自然條件和曆史基礎的差異性,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不均衡性。要有效製定區域經濟發展政策,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必須明確定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和發展階段。

1.區域發展水平的量度

關於區域發展水平的量度,最常用的指標是國內生產總值。但此指標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又設計了一些綜合指標,用一組或多組指標,也有學者用一組或多組指標複合成的一個指數,來衡量區域發展水平。

(1)國內生產總值

國內生產總值是一個區域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全部最終產品和勞務的總規模。國內生產總值已被廣泛地應用於衡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該指標被聯合國采用,成為考察國際經濟活動的重要依據之一。聯合國劃分會員國經濟發展水平類型,分配援助款項和貸款,都參照這個指標。

以國內生產總值為指標進行區域分析時,既要考慮總量指標,也要考慮相對量(人均)指標。總量指標反映了一個區域的整體實力,而相對量指標則反映了一個區域的個體平均水平,這兩者往往存在很大的差異。

(2)綜合性指標體係

中國人民大學劉再興教授,選擇了由9個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係,建立了一個衡量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該指標體係包括以下內容:區域經濟總規模:用區域國內生產總值表示;經濟增長活力:以一定時期內地區生產總值的年遞增率表示;區域自我發展能力(=地區實際積累率/地區資金占用係數);工業化結構比重數;結構轉換條件:以人均國民收入水平為主導指標,並兼顧人口規模、資源豐度和現有結構層次。人口文化素質(百人中大學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數/百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數);技術水平指數;城鎮化水平;居民生活質量:以居民消費水平指數表示。居民消費水平指數=區域居民消費水平/全國居民消費水平。

2.區域發展的階段分析

有的學者根據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的情況,從區域發展戰略的角度,把我國劃分成處於不同發展階段的三個地區:

處於待開發(或不發育)階段的地區。這類地區的一般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低下,農業在產業結構中占很高的比重,農業內部又以種植業為主,種植業又“一頭沉”於糧食生產。長期停留在自給自足甚至自給不能自足的自然經濟中,極低下的勞動生產率,導致自身資金積累能力和居民收入的雙低下,形成投資供給和市場容量、投資引誘雙不足,使單一經營和低勞動生產率循環反複難以突破,使區域經濟長期陷入地方財政靠國家補貼、群眾生活靠國家救濟的惡性循環之中。

處於成長階段的地區。這類地區的一般特征是已經跨過工業化的起點,第二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構成中已居主導地位,地區優勢產業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中,地區經濟呈現較強的增長勢頭。這類地區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將主要不是依靠發掘區內“基本要素”的數量潛力,而應主要依靠提高“基本要素”的素質——引進新技術、新裝備,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改善投資環境。

處於成熟或發達階段的地區。這類地區往往屬於國家經濟重心區,工業化曆史較長,達到了較高水平,交通運輸、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齊備,第三產業也相當發達,在極化效應和乘數效應的作用下,生產門類齊全,協作配套條件優越,區內資金積累能力強,人才素質高。但許多矛盾隨著歲月的積累沉澱構成潛在的衰退因素,突出的如過度集聚導致用地緊張、地價上漲;水源不足,水費上漲;環境汙染嚴重,汙染處理成本激增;生活費指數、工資成本提高;加之許多一度領先甚至獨占的技術,隨著逐步普及,而喪失其壟斷利益,最後導致不少產業和產品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這類地區防止潛在的、隱蔽的衰退危險變成現實,保持和煥發區域經濟的活力,其關鍵有二:其一,進行全麵的結構調整優化,吐故納新;其二,樹立技術立區的戰略,主要依靠創新推動。在戰略部署上要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在生產結構上,要果斷地淘汰比較優勢已經喪失的產品和產業,著力發展新興產業,並引進和運用新技術,嫁接式地改造傳統產業,使傳統產業升級,不斷開發出高檔的新產品,實現產業結構高度化,保證產業結構動態化。

在市場結構上,要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擠入國際分工與交換的行列,承受國際市場的壓力與鍛煉,促進區域經濟素質的全麵提高。

在空間結構上,以城市中心區為圓心,加快向外圍地區的產業擴散,組成城鄉一體化的大城市經濟圈。市中心區工業向外擴散,以金融、貿易、保險、房地產、谘詢、信息等第三產業替代,使之成為眾多企業集團(股份公司)總部的駐地,逐步轉向技術開發、營銷為主,使周圍腹地的工廠成為主要生產基地。

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的原則與內容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如何評價,是當前一個重大課題。下麵試圖按照科學性、協調性、層次性等原則,探索“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體係的內容和評價模型,以滿足“兩型”區域可持續發展要求。

1.“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的基本原則

一是科學性原則。“兩型”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係一定要建立在充分認識、研究區域複合係統的科學基礎之上,對區域複合係統的運行過程及諸方麵的相互關係做出準確、全麵的分析和描述。為實現這一目標,指標的選擇、指標權重係數的確定、數據的選取、計算與合成必須以公認的科學理論為依據,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等諸方麵及其協調性,使指標體係的物理意義明確,統計計算方法規範,各指標具有可比性、可查性、可定量性,既能夠對可持續發展水平及其發展態勢做出全麵的評價,同時又避免指標間的重疊。

二是完備性與層次性原則。“兩型”區域可持續發展是一個具有高度複雜性、不確定性、多層次性的複雜開放係統,其中不同區域子係統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但無論某一特定區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其可持續發展都從屬於一個範圍更大、層次更高的可持續發展係統。這就要求“兩型”區域可持續發展評價指標體係作為任何一個層次區域係統的總體評價工具,能夠反映這一層次上不同區域內部各方麵的發展變化情況及其內在聯係;在不同的層次上有不同的評價指標體係,以便在各個層次上衡量人類社會的發展行為與發展狀況是否符合可持續發展戰略。具體來講,完備性原則要求根據所進行評價的評價目的和評價精度提煉出能夠全麵反映區域複合係統總體特征和各方麵變化情況的指標。如果從國家層次來研究可持續發展問題,區域範圍很大,對評價精度的要求可以低一些;如果區域範圍較小,是一個省、兩個市甚至一個縣,所需要知道的情況就應更加具體、更加細致,對評價精度的要求也就相應提高。但不管是哪一層,都應建立完備的評價指標體係,為公眾和公共管理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堅實的決策基礎,以滿足層次性的要求。

三是區域性原則。鑒於不同區域曆史傳統、文化背景、自然條件的差異,區域間經濟發展水平往往存在差異,而差異一旦形成就不會在短期內消失。即使在差異程度收斂的過程中,也會因各種不可預見的因素誘發新的差異程度發散出現。既然不同區域在發展過程中不可能采取相同的發展模式,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係的要求也就不同。為滿足這些各異的需求,可以考慮在“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內添加適合本區域實際情況的特色指標,因地製宜地進行評價指標體係的構建工作。

四是協調性原則。區域“兩型”發展是區域內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諸要素相互協調相互促進的結果,隻有協調好這些要素之間的關係,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在發揮人的作用的基礎上,形成人與自然的合力,達到更高的發展水平。因此評價指標體係在設置生態、經濟、社會三大子係統每個係統內部評價指標的同時,應設置衡量各子係統相互聯係與協調程度的評價指標。

五是簡明性與可操作性原則。所謂簡明性,就是指評價指標體係應盡量簡單明了、清晰準確,隻選擇那些有代表性、能準確反映區域“兩型”發展特征的主要指標構建指標體係,摒棄那些與主要指標相關度不高的從屬指標。所謂可操作性,就是要考慮到指標的量化及數據取得的難易程度和可靠性,使指標體係所涉及的數據盡量是現行統計製度中已有的或通過努力容易獲得的。眾所周知,區域“兩型”發展包含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科技等諸多方麵,內容龐雜,為了追求對現實狀況的完整描述,現有的評價指標體係動輒使用幾十上百個指標,並有越來越多的趨勢。隨著指標量的增加,數據采集和加工處理的難度和費用將增長,嚴重影響指標體係的應用。此外,指標體係內包含指標量過多過細,難免會發生指標之間定義模糊、相關性嚴重、人為因素明顯甚至影響指標定量分析等現象。因此“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係應當盡量選取針對區域“兩型”發展目標中關鍵問題的關鍵指標,選取那些便於數據采集、易於分析計算,並且能夠在要求的精度上很好地反映區域“兩型”發展係統實際情況的指標,做到簡單明了,使所構建的指標體係在實際應用中具有可操作性。

2.“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的主要內容

在“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中,對區域經濟發展賦予了新的內涵和新的要求。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要求破解資源環境約束,加強節能減排降耗,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謀求經濟增長與資源節約一起實現、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一起推進、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一起提高,因此,在建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係時應結合上述特點,在全麵考察經濟發展、資源集約、環境保護以及社會和諧各方麵情況的基礎上,重點關注在發展建設中資源的有效配置、環境的合理利用。

一是經濟發展要素指標選取。經濟要素由發展水平、方式和途徑構成。經濟發展水平說明經濟發展的總體狀況,重點選取四類指標:其一,人均總量指標。它是從國內生產總值、財政、消費等方麵綜合反映“兩型”區域經濟實力。其二,生產率指標。它是考核“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中生產要素優化組合和配置效率的關鍵指標。其中:全要素生產率是衡量“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技術效率的綜合指標。產業資金利稅率主要用於考察部門或企業資金運用的經濟效益,分析資金投入效果,從而反映新興產業化的效果。其三,產業結構指標。它主要考察“兩型”產業建設狀況。其四,市場化程度指標。“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強調資源與環境的有效配置,重點選取三類指標:資源消耗、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能源結構。經濟發展途徑強調在“兩型”建設中要以新型工業化為基礎,通過科技創新、積極引進外資、改善投資環境、發展優勢產業等途徑來促進經濟增長。主要選取三類指標:其一,科技創新方麵指標,用來反映“兩型”建設中科學技術的根本性推動作用;其二,外資使用效率和對外開放度方麵,測度“兩型”建設的外資利用效率和對外開放度;其三,區域優先發展產業方麵指標,用來考核體現“兩型”區域特色和優勢的產業發展狀況。

二是社會生態要素指標選取。社會生態要素由城鄉一體化、環境保護和生態城市構成。城鄉一體化就是要通過城鄉規劃一體化、建設一體化、發展一體化,進一步消除城鄉二元結構。選取城鎮化率來反映城鄉的空間分布特征;選取城鄉居民收入比、城市與農村恩格爾係數比、基尼係數等指標反映城鄉一體化過程中城鄉居民福利的改進或提高程度,如收入差距縮小程度、社會保障體係完善狀況、教育條件改善等。環境保護說明在“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的和諧程度,重點選取兩類指標:其一,空氣、水等環境狀況方麵指標,反映兩型區域的環境狀況;其二,反映環保投入與成效指標。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宜居、宜業作為新型城鎮化的重要取向,真正做到為居民提供安身之所、生活之便、創業之需。從宜居環境、居民享有的公共綠地、公共服務等方麵選擇指標來反映生態城市。其中,宜居指數是普通居民結合在城市生活的經曆和主觀感受,對於城市滿足其生活需求的平衡性與完備性在各個維度上的綜合評價,該指標需要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綜合測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