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經濟體製主要有兩種類型:一類是市場型經濟體製,一類是計劃型經濟體製。與此相適應,要素配置方式主要有市場經濟體製配置方式和計劃經濟體製配置方式。市場經濟體製的配置方式與計劃經濟相比,具有更為優越的資源配置功能。主要表現為:一是市場經濟具有強大的激勵功能,由於市場主體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市場機製通過競爭激勵著企業不斷提高技術水平、改善經營管理,激勵勞動者提高勞動積極性;二是市場經濟具有信息高效傳導功能,借助於市場價格反映市場供求變化,信息傳遞迅速,信息成本低,真實程度高,便於市場主體決策;三是市場經濟具有促進要素流動的功能,在價格機製、供求機製的作用下,要素不斷地在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地域之間流動,以達到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但市場經濟發揮其資源配置功能需要具備一定的前提條件,主要包括:完善的法律、法規體係以保障企業的自主經營和自由交易活動;完備的貨幣製度和政策體係以保證幣值穩定、價格信號真實;發達的市場體係以便於市場信息的迅速傳播和生產要素的靈活流動。另外,市場經濟也有它自身的局限性,主要是:企業行為對外部產生不利甚至有害後果影響(如汙染)的外部不經濟問題、壟斷問題、效率損害公平問題、市場調節的滯後性和短期性問題等。因此,現代社會的經濟製度,沒有一個是計劃經濟或市場經濟其中的一種純粹形式,相反,所有的社會都是帶有市場和命令(計劃)成分的混合經濟。
四、要素市場的分配理論
要素市場的分配理論最先是由美國經濟學家克拉克提出來的,他認為在其他條件不變和邊際生產力遞減的前提下,一種生產要素的價格取決於其邊際生產力。英國經濟學家馬歇爾則提出了均衡要素價格理論。他認為要素的價格取決於要素的需求和供給的均衡。要素的需求由邊際生產力決定,要素的供給則由其邊際成本決定。保羅·薩繆爾森和羅納德·瓊斯創建並發展的特定要素模型認為,隻有產品相對價格的變化,才會對資源的配置和社會福利產生影響。瑞典經濟學家赫克歇爾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認為一國應當出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最豐富的生產要素的商品,而進口那些在生產中密集地使用了這個國家供應最短缺的生產要素的商品。俄林在要素稟賦理論中談到,通過國際貿易,要素價格均等是一種趨勢。新要素貿易學說認為,除了傳統國際貿易理論中所指出的生產要素外,還有其他要素對分析比較優勢有著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人力資本、研究與開發、信息等要素。
人們從事任何經濟活動,都要投入一定量的要素,以取得一定的符合經濟活動目的的收益。一般說來,收益多而要素消耗少,即投入少而產出多,經濟效益就好;反之,收益少而要素消耗多,即投入多而產出少,則經濟效益就差。
經濟效益的一般計算公式有兩種形式,即經濟效益量=產出量-投入量或=產出量/投入量。經濟效益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首先,按照涉及的範圍不同可分為宏觀經濟效益和微觀經濟效益。宏觀經濟效益指全社會的、整體的經濟效益,微觀經濟效益就是指局部的、單個企業的經濟效益。其次,按時間長短不同,可分為長期經濟效益與短期經濟效益。按影響程度的不同,可分為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
五、弗裏德曼的資源要素流動狀態與區域經濟特征理論
弗裏德曼在早期的研究中,已明確地將區域經濟增長的特征與經濟發展的階段聯係起來。他把區域經濟發展劃分為四個階段,即前工業化階段、中心-外圍階段I(工業化初期階段)、中心-外圍階段II(工業化成熟階段)、空間經濟一體化階段(後工業化階段)。在每個發展階段上,資源要素流動狀態不同,具有不同的階段性特征。
不同發展階段的資源要素流動狀態與區域經濟特征。
階段特征前工業化階段工業化初期階段工業化成熟階段空間經濟一體化階段資源要素。
流動狀態較少流動外圍區資源要素大量流入中心區中心區要素高度集中,開始回流到外圍區資源要素在整個區域內全方位流動區域經濟
典型特征已存在若幹不同等級的中心,但彼此間缺乏聯係中心區進入極化過程,少數主導地帶迅速膨脹中心區開始對外擴散過程,外圍區出現較小中心多核心區形成,少數大城市失去原有主導地位,城市體係形成第三節區域分工與協作理論視角下的“兩型”區域經濟協作
建設“兩型社會”是十七大報告中“生態文明”理念的集中體現。建設“兩型社會”是一項龐大的係統工程,涉及生產、消費、流通等領域,涉及發展戰略選擇、觀念更新、製度變革等因素。推動“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必須按照區域分工協作要求,以降低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代價為目標,通過政府和市場調控的手段,構建低消耗的生產體係、理性消費的生活體係、持續循環的資源體係以及綠色和諧的環境體係。
一、區域分工協作視角下“兩型”區域經濟協作麵臨的體製機製瓶頸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依賴於分工協作的程度,尤其是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區域內的分工集群發展與區際經濟聯合,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中克服資源環境瓶頸製約搶占發展製高點的有效途徑。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過程中,“兩型”區域經濟協作麵臨的最大障礙是體製機製不合理。
1.“兩型”區域經濟協作化管理體製沒有建立。肖萬春:《創新現代農業產業協作製度》,《農民日報》2006年8月25日。
傳統的城鄉產業、農業與非農產業分離的管理體製嚴重製約著“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是縱向或橫向的一體化過程,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相互協作,需要與之相適應的管理體製,然而現實情況是區域一、二、三產業,產供銷各環節分別由政府的不同部門管理,相互之間不協調,管理目標不一致,致使區域產業鏈條被人為分解。
2.涉農產業與城市產業協作機製沒有形成。肖萬春:《創新現代農業產業協作製度》,《農民日報》2006年8月25日。
當前,我國縣域經濟實力排在全國前100名的可以說都是很好地利用了城市產業對農村產業的帶動和輻射作用。江陰市就是充分利用城市產業對農村產業的改造,實現了城鄉產業的一體化;長沙縣就是利用其地理上的優勢充分發揮長沙市產業的帶動輻射作用,等等。但是我國絕大部分區域農村產業過於強調自身產業發展的獨立性而忽視與城市產業的協調性和統籌發展,在區域農村產業與城市產業之間沒有相應的組織協調機構和關聯機製,農村產業素質低下,缺乏規模競爭力。我國很多區域產業集群發展之所以緩慢,一個主要原因是企業布局分散,聚集性比較差。現在各區域都強調發展園區,由於缺乏產業協作機製,也沒有從區域整體性高度進行產業資源的整合,強化區域內的中心工業園區建設,而是各自為政,園區建設布局也是高度分散,產業集群性發展不夠,沒有發揮企業集群發展的聚集效應。
3.城鄉分治各種製度的製約。肖萬春:《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城鄉統籌的體製創新》,《湖湘論壇》2009年第4期。
當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麵臨嚴重的城鄉二元製度壁壘的製約,城鄉的就業、教育、社會保障、基礎設施建設的二元化還相當嚴重,這種城鄉二元製度對統籌城鄉發展的製約,主要表現在城鄉要素結構不協調和城鄉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兩個方麵。城鄉要素結構不協調主要表現為:農村勞動力的數量結構和素質結構不適應城鄉一體化的要求;城鄉投資結構及公共部門人均占用財政資金比例不協調;城鄉科技資源的空間及人員分布不協調;農民與城鎮居民占有的信息資源不對等,農村的信息資源不能滿足生產、生活需求等等。城鄉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的主要表現是:城鄉之間財政投入結構不合理;農民與城鎮居民對基礎教育資源、社會福利資源的占有量不對等;城市化中土地增值的分配比例不合理等。因此,改革城鄉分治的戶籍、教育、就業、社會保障、公共產品供給、土地管理等各種製度,打破現有的城鄉分割的流通體製,形成城鄉一體化的大市場、大流通、大管理體製,進一步完善土地流轉機製、化解城市建設用地製約、創新投融資機製,是構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新體製的根本任務。
二、創新“兩型”區域經濟協作體製機製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本質要求,就是實現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區域經濟協作是實現“兩型”目標的主要途徑。針對當前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麵臨的資源環境壓力及體製機製製約,應重在創新“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的體製機製。
1.建立支撐“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的組織機製。唐宇文:《“兩型社會”試驗區的體製機製創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2月3日。
在國內區域經濟協作的進程中,“行政區經濟”成為最大的阻力。由於地方政府深度介入經濟活動,生產要素在跨行政區劃流動時明顯受到權力的阻隔。其典型表現就是:同一區域的不同地方政府會進行相同的產業布局和項目爭奪,基礎設施建設各行其是,從而導致資源的極大浪費。必須建立完善支撐“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的組織體製,打破市場分割行政區經濟“壁壘”。
一是建立健全領導機構。為協調區域內外各級政府部門之間的關係,實現對“兩型”區域經濟管理權的整合與管理的統籌優化,應建立高規格、有權威的“兩型”區域經濟協調領導協調委員會,可由區域主要領導擔任主任,發改委、經委、財政、國土、建設、環保、交通、科技跨區域的各區域的主要行政領導為主要成員;下設城鄉規劃委員會、基礎設施建設委員會、產業發展委員會、生態環境保護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負責相關政策的製定與實施;並設立“兩型”區域經濟協作領導協調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具體的日常工作。
二是整合統籌管理權責。首先,整合各部門的管理權責,主要抓好規劃、城建、產業、環保等方麵的統籌管理,在新的管理體製下,各部門在領導協調委員會的領導下開展工作,並會同領導協調委員會辦公室共同行使管理權責。其次,統籌區域與區域的管理權責。“兩型”經濟區的管理體係,要以經濟區為管理對象,從各行政區域分管轉變為經濟區統管,對相關的管理權責進行整合。領導協調委員會要在“兩型”經濟區的工作範圍內,重點抓好規劃、城建、產業、環保等方麵的統籌管理,主要負責製定政策措施,由各區負責本區域範圍內的實施,有關問題的協調工作由領導協調委員會辦公室負責;各區域仍擁有本區域範圍內的決策管理權限,但涉及“兩型”經濟區建設的規劃、政策與措施要報領導協調委員會辦公室審批或備案。
三是健全“兩型”經濟區管理機製。要以領導協調委員會為核心進行管理,將“兩型”經濟區建設的重要規劃、政策、製度轉化為地方性法規,提高權威性;要賦予領導協調委員會在區域規劃與“兩型社會”建設規劃上的審批權和執行監督權,製定統一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準入製度和標準,負責“兩型”經濟區土地開發使用的規劃與審批、“兩型社會”建設財政資金的分配以及“兩型”經濟區範圍內各級政府政績的考核。同時,要轉變政府職能,提高工作效率,建設廉潔高效的政府,建設節約型和服務型政府。
2.建立“兩型”經濟區協作發展機製
一是在資源節約方麵建立落後產能退出機製、資源節約型原材料推廣應用機製。盡快建立資源有償使用製度,推動資源節約從行政行為逐步向市場引導轉變。節能方麵,建立投資項目能源評價製度、落後產能退出機製。出台鼓勵扶持節能產品的政策。落實差別電價政策。對建築能耗實施定額管理、超額加價製度。實施太陽能光伏並網發電收購製度,鼓勵與建築一體化的光伏電站建設。節水方麵,實行用水總量控製和定額管理,全麵推進節水型社會試點建設。製定城鎮居民用水階梯價格管理辦法,推進城市汙水處理產業化。探索建立水權管理市場,推進流域水功能區統一管理、入河排汙總量統一控製、用水定額統一標準,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節材方麵,建立資源節約型原材料推廣應用機製、單位產品包裝耗材限額製度。進一步完善礦產資源稅管理。健全資源綜合利用認定管理製度,建立廢棄物生產者責任、大宗生活廢棄物專營、城鎮垃圾分類管理和回收製度。
二是在產業優化、投融資、土地管理、城鄉統籌等五個方麵進行體製機製創新。在土地管理方麵,逐步完善嚴格保護耕地和節約集約用地的機製;在投融資方麵建立金融服務機製;在產業發展方麵,建立產業導向、產業集聚和產業協同機製;在財稅方麵依托稅收優惠、財政貼息、獎勵補助、政府采購等政策手段構建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調控機製;對外開放方麵,建立招商引資統籌協調機製、創新口岸管理機製和完善貿易促進機製;在城鄉統籌方麵,以人口轉移、勞動保障和土地流轉為重點,加快構建統籌城鄉發展機製。例如長株潭“兩型”示範區建設,各示範區率先進行大部製改革,實行2號公章製度,示範區管委會行使市直部門部分行政許可權。長沙大河西建立“五統一分”運行模式,實施行政審批流程改革,行政許可事項減少到35項,改串聯式審批為並聯式審批,總時限在原來基礎上平均縮短65%以上。株洲雲龍示範區采取管委會直管村,實行扁平化管理,推行審批代理製,縮短辦結時間1/3以上。湘潭昭山、天易示範區被賦予相應的市級行政管理權限和高度靈活的用人自主權,采取“三不”的財稅體製和設立金庫等方式給予財稅扶持,實行“一門式受理、一條龍服務、一站式審批”的行政審批模式。
三是建立健全“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的規劃體製。肖萬春:《加快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中城鄉統籌的體製創新》,《湖湘論壇》2009年第4期。。這是“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發展的核心。“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發展,最關鍵的是要創新跨行政區域的城鄉統籌規劃體製和縣級管理體製,充分發揮省級政府的規劃調控作用和縣級政府的主導性創新作用,以實現區域城鄉資源融合。要實現區域城鄉統籌體製創新的整體性和有序性,必須以規劃體製改革為突破口,立足大市場協調建立完善“兩型”區域城鄉統籌體製創新協調組織管理機構,統一部署“兩型”區域城鄉統籌體製改革任務和進程,統一製定“兩型”區域城鄉一體化發展規劃,站在一盤棋整體高度,協調統籌“兩型”區域的城鄉發展。同時,又要打破現有的市管縣體製,積極探索建設省管縣、縣轄市體製,積極發揮縣域政府“兩型”經濟協作發展的主導性和創造性。給縣級政府擴權,還權於縣,賦予縣級政府更大的人事權、更多的財權、更大的資源支配權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決策權,加快以擴大縣權為目標的“省管縣”體製改革,是“兩型”區域城鄉統籌體製創新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