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區域分工合作、要素流動理論與“兩型”區域資源配置(1 / 3)

各區域要素條件的不同,社會發展的狀況差異,形成區域分工。區域經濟的發展既取決於內部的經濟結構和運行機製,又受外部經濟環境的製約。區域經濟的外部經濟環境主要由宏觀經濟整體運行狀態和區際經濟關係構成。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國之間的經濟聯係日益密切、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特別是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極大提高,客觀上需要跨越國界、走向經濟聯合;國際市場競爭激烈,貿易保護主義加劇也需要協作。本章在對區域分工合作、要素流動相關理論闡述的基礎上,從區域分工合作的角度論述“兩型”區域經濟協作的必要性,從要素流動的角度論述要素流動對“兩型”區域資源配置的影響、區域要素市場構建與區域協調發展等問題。

第一節區域分工與合作理論

所謂區域分工與合作即指一國內部的不同區域基於各自的條件和外部環境,在發揮自身優勢的前提下進行產業和產品生產方麵的分工和協作,是社會經濟活動在地域空間上的有機結合。區域分工與協作理論源於國際貿易理論,經區域經濟學家引入區域經濟研究領域,用以解釋一國範圍內的區域間經濟關係現象。從斯密倡導的古典貿易理論到克魯格曼倡導的新貿易理論,為區域分工協作理論提供了豐富的理論源泉與方法論基礎。

一、亞當·斯密的絕對成本學說

亞當·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一書中,提出了絕對優勢學說,亞當·斯密認為各國都存在著某種絕對有利的自然條件或者後天獲得的專長,具有生產條件上的某種絕對優勢。任何國家都應按其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進行專業化生產並進行國際交換,以此促進各國資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他認為,在市場經濟中由於利益的驅動,主觀上為自己服務的微觀經濟主體可以通過分工和交易,在客觀上為社會工作的同時,實現自利和互利、個體利益與社會利益的相互聯係。其實現的方式是,社會各微觀經濟主體按自己的特長實行分工,進行專業化生產,並通過市場進行交易,最終可以實現社會福利的最大化,當這種交易活動超出一個國家的範圍時,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就產生了,這一理論被稱之為“絕對成本”或“絕對優勢”理論。這個理論在曆史上有著重大的影響,但問題是它難於回答這一問題:如果一個國家或區域在任何商品的生產上都缺乏絕對優勢,這個國家能不能或者怎麼樣參與國際分工?

二、大衛·李嘉圖的相對成本學說

李嘉圖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及其賦稅原理》一書中提出了比較優勢理論。他倡導按比較成本高低實現國際分工和國際貿易,強調應集中生產優勢比較大和劣勢比較小的商品,此類國際分工對貿易各國均有利。李嘉圖認為,不論一個國家的經濟處於什麼樣的水平,它都有自己的相對優勢,即使總體上、大部分處於劣勢,也可以從許多方麵找到相對優勢,其中最重要的比較內容是生產成本,特別是勞動力成本。他這個被稱之為“比較成本”或“比較優勢”的理論的精髓在於,如果一個國家所有商品的勞動成本都比另一個國家高,但隻要這些商品的勞動成本相對於貿易夥伴而言並不完全一樣,那麼該國就能通過專業化生產成本相對較低的產品,從而在貿易中獲益。當然,這個理論有著其前提條件,即勞動力是唯一的生產要素,生產技術是給定的外生變量,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存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但是李嘉圖的理論無法解釋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各國在生產不同產品上的比較成本差別。

三、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

赫克歇爾和俄林的要素稟賦理論也稱H-O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的情況下,比較優勢產生的根源在於各個國家或區域的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以及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使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因此,各國應當生產出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充裕要素的產品,而進口那些密集使用本國相對稀缺要素的產品。它的前提是,各國的生產函數是相同的,而李嘉圖的理論認為,各國比較成本的差異是由於各國生產函數不同帶來的,即各國的生產要素不同。在H-O理論中,勞動不再是唯一的投入,但生產規模報酬仍然不變,市場經濟也為完全競爭。要素稟賦理論認為,各國都存在生產要素稟賦上的差異,這種差異必然導致相對價格差異,進而形成不同國家或地區不同的生產條件和生產成本結構,從而產生相同商品相對價格的國際差別以及專業化的區域分工,國際貿易便應運而生。在生產要素使用具有替代性的條件下,一國或地區密集使用相對低廉的生產要素就可擁有由成本優勢決定的競爭優勢,通過貿易各自都獲得比較利益。

四、克魯格曼倡導的新貿易理論

自二戰以後崛起的所謂各種新貿易理論以克魯格曼為代表。由於傳統的比較成本理論與要素稟賦理論在前提中假定“生產規模報酬不變”和“完全競爭”,存在理論前提上的不足,也由於它們難於解釋二戰以後世界經濟格局的新變化、新特點,這些為比較優勢理論進入新階段創造了條件,一些新的理論如產品生產周期論、人力資本論、技術貿易論、收入偏好論、產業內貿易論等應運而生。近20年來,許多經濟學家利用產業組織和市場結構理論和不完全競爭、規模收益遞增、差異產品等概念大大發展了比較優勢理論。其中典型代表人物為克魯格曼。

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克魯格曼(P.R.Krugman,1985)為代表倡導的“新貿易理論”認為,在一個規模報酬並不總是不變,市場並不總是完全競爭的世界中,貿易活動的動因不僅僅是比較優勢,而且還有規模遞增收益。新貿易理論把競爭優勢拓展到產業內部,強調產業集聚可產生外部規模經濟效應,企業集聚在同一區域,有利於勞動力市場共享和知識外溢,企業規模經濟、集聚區行業規模、市場規模導致了規模經濟分工的產生。國際分工理論產生的客觀基礎在於要素稟賦、技術、製度、規模經濟的不完全流動性,這一特性也是形成一國範圍內區域分工的根本所在。除去關稅、彙率等因素,國際分工理論普適於一國範圍內的區域分工。

五、區際經濟關係與區域合作

區域經濟是由各種地域構成要素和經濟發展要素有機結合,多種經濟活動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經濟係統。區域發展競爭力大小取決於兩大因素即區域內經濟發展、區域間經濟關係。區域內經濟發展指區域內經濟結構,如何組織區域內經濟活動的路徑。區域間經濟關係即區際關係,經濟分工與協作的問題。

1.區際經濟關係

有分工就會有合作,區域分工是合作的前提。是選擇開放合作還是封閉衝突的區際經濟關係對區域發展結果是完全不同的。區際經濟關係是指相關區域之間在商品、勞務、資金、技術和信息方麵的交流。它主要包括區域經濟差異、區際要素流動、區際分工與貿易。而區際經濟關係的表現形式為開放與封閉,合作與衝突。

2.區域合作的經濟關係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

一是對區域資本的影響。表現出為資本的流量和存量兩個方麵。一個區際聯係廣泛、開放程度較高的區域,在資本缺少時能夠充分吸引區外資本,在資本剩餘時能夠有效地輸出資本,使區際資本流動有利於本區的經濟發展,而且能夠充分利用區際交換不斷調整其存貸比例,使資本存量保持適當水平。隨著區域產業結構的演進,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占份額會逐步增大。

二是對勞動力的影響。區際經濟關係對勞動力的影響是多方麵的。首先,區際經濟關係狀況決定了區域勞動力的流入流出的量和結構。其次區際經濟關係影響區域勞動力素質的提高。

三是對區域技術的影響。區際經濟關係對區域技術的影響表現為促進還是阻礙區際技術的轉移與傳播。根據技術與產業生命周期理論,高技術與產業在發達地區成熟後會產生從高梯度發達地區向低梯度地區的轉移的要求。這種轉移能促使技術廣泛傳播,使更多的地區享受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利益。

四是對區域自然資源的影響。主要表現為調劑區際自然資源的餘缺。資源豐富的地區的資源輸出與貧乏地區的資源輸入以合理的區際關係為基礎,合理的區際關係是優化資源配置的前提。

五是對區域市場的影響。區際經濟關係對區域市場的影響非常直接,既影響區域市場的劃分,又影響整個市場網絡布局。

此外對地方傳統的影響,表現在對地方傳統的衝擊和揚棄程度上,還會對國家或區域的產業政策產生一定的影響等。

3.區域合作中的政府幹預與協調

區域經濟是一種非平衡的開放經濟,其發展有賴於區域間的互補與協作,但是,單純依靠市場機製的自發作用並不總能形成有效的區域協作關係。區際合作中的“囚徒困境”、“搭便車”和“公地悲劇”等現象的存在,以及目前中國區際經濟關係中的諸多問題,使得中央政府的幹預與協調具有理論與現實的必要性。中央政府應采取特定措施,實現“兩型”區域經濟均衡協調發展。

第二節區域要素流動理論

區域要素流動是指可流動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在區域內和區域之間的地域空間的位移,它分為區域內要素流動和區際要素流動。對要素的理解有不同的觀點,要素流動理論內涵非常豐富,包括要素組合的特點、要素的配置方式與效益、要素市場的分配和資源要素流動狀態與不同的區域經濟特征等。

一、要素與要素流動

要素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的概念,不同的學科對於要素的內涵與種類的理解都有所不同。傳統意義上,經濟學所指要素的概念一般為生產要素,即進行物質資料生產所必須投入的有形或無形的各種投入。關於生產要素的分類,國內外經濟學界有不同的觀點。從西方經濟學的角度來說,生產要素的種類經曆了從二要素論、三要素論……到六要素論的發展過程。

早在17世紀,威廉·配第在《賦稅論》一書中指出:“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為財富之父和能動要素。”即土地和勞動都創造財富,從而生產要素是二元的。薩伊在《政治經濟學概論》一書中認為,“價值是勞動(或人類的勤勞)的作用、自然所提供的各種要素的作用和資本的作用聯合產生的成果”,並明確提出勞動、資本和土地是最基本的三種生產要素。1890年,英國著名經濟學家馬歇爾在《經濟學原理》一書中提到“組織”(即我們現在所說的管理或企業家才能)的作用,因此他把“組織”列為第四要素,認為其對於生產起著重要作用。20世紀5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庫茨涅茨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對各國經濟增長進行分析比較後認為,“先進技術是經濟增長的一個允許的來源”。於刃剛、戴宏偉:《生產要素論》,中國物價出版社,1999年版第13頁。羅伯特·索洛的研究成果也揭示出:“技術發展是經濟增長後麵的長期的主要因素”。隨著知識經濟的興起和信息高速公路的普及,信息在生產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六要素論的說法逐漸形成,即生產要素一般包括以土地為代表的自然資源、資本、勞動者、技術、管理和信息。

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區域要素有兩類:一是指構成區域單元的組成部分如經濟中心、經濟腹地和經濟網絡。二是指影響區域經濟發展的各種要素和資源,是指經濟活動中的有形或無形的各種投入,包括以土地為代表的自然資源、勞動力、資本、科學技術、組織管理、信息以及影響發展的區位和環境。本書所采用的區域要素的定義是後者,即區域發展要素。而從要素的流動性角度,土地、礦藏、區位等要素在常態下是不可移動的,因此,從可流動的角度重點論述區域發展要素中的勞動力、資本、技術和信息四個要素。可以說本書的區域要素主要指影響區域發展的可流動的生產要素。要素的流動主要指為了提高要素的利用效率,各生產要素如勞動力、資本、技術等的空間位置發生移動。在區域內部存在著各級經濟中心和腹地,其要素稟賦差異很大,這種非均衡性導致了要素在區域內部的流動和經濟發展。在不同的區域內,由於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發展的差異,區域各要素的絕對和相對擁有量有所不同,由此產生了此區域相對於彼區域具有不同的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這種不同的要素稟賦以及由此產生的流動形成了區域之間的分工、貿易、合作、競爭等關係。

區域要素流動是指可流動的區域經濟發展要素在區內和區域之間的地域空間的位移。從增長的意義上講,是區域要素在區內和跨區域的優化配置;從流通的意義上講,是具有比較優勢的商品和勞務超越本地要素市場,向更廣大的區域市場擴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要素的優化配置是通過市場來實現的,區域要素流動也主要是在區域市場和區際貿易中實現的。

區域要素流動分為區域內要素流動和區際要素流動。一個區域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伴隨著要素在區域內部的流動。應該說,區域內各要素為了追求效率而產生了流動,要素流動促進了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這種發展又促進了區域內部分工和貿易,進一步加速了要素的流動。所以說區域發展與區域要素流動是相伴而生的。同時,區域是個開放的係統,隻要存在區域之間發展的不平衡性,就會產生區際要素的流動。區域要素流動的實質就是以各種發展要素的空間轉移形成最優化的配置,實現以最小的要素消耗取得最佳的發展目標。

二、要素組合的特點

無論在哪個社會階段,不管各要素的結合方式如何,各要素在結合過程中的相互關係都具有共同的特點:

一是不可分離性。各區域要素必須結合在一起才能形成生產力,隻有一種要素或幾種要素的簡單相加都不可能形成生產力,因此各要素是不可分離的,處於分離狀態的區域要素隻是可能的要素而並非現實的要素。

二是作用非均衡性。各種要素在生產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是不一樣的,如根據要素在各產業中的比重不同,可以分為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知識)密集型產業。

三是部分可替代性。各要素在結合過程中可以部分地相互替代,如在勞動力豐富而資本稀缺的發展中國家會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以彌補資本的不足,而在資本豐富、勞動力稀缺的發達國家卻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以彌補勞動力的不足,但這種替代隻是部分替代而非完全替代。

四是比例變動性。這主要是指在不同的發展階段,各要素在生產中的比例和作用程度是不斷變化的。如在農業經濟時代土地要素起主導作用,工業經濟時代資本要素起主導作用,而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和信息要素起主導作用。另外,各要素在三次產業中的比例也是不斷變化的。例如按照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的發展,勞動力在第一產業中的比重呈不斷下降的趨勢;第二產業比重在初期階段上升,發達階段下降;第三產業比重呈逐漸上升的趨勢。

五是集聚效益最大性。這也就是說,要素組合整體效應大於部分及部分之和效應。各種生產要素結合在一起通過優化組合所創造的產出遠遠高於幾種要素單獨生產或簡單相加創造的產出。

三、要素的配置方式與效益

要素合理配置的目標,就是使有限的要素產生最大的效益,或為取得預期的效益盡可能少地消耗要素資源。因此,要做到對要素進行合理配置,必須有一個高效的、合理的要素配置方式。不同的要素配置方式,最終導致的要素配置結果或效益是不等價的,而且差異很大。經濟體製就是一個經濟社會中對要素進行配置的方式。經濟體製決定了一個經濟社會中要素運動和分配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