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區位理論與“兩型”區域經濟功能定位(1 / 3)

區位問題廣泛存在於人類社會生活之中,與國家的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區位是指人類活動的空間位置及其與外部的空間聯係和所具有的社會經濟意義。白光潤:《應用區位論》,科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1頁。本章討論區位理論曆史演進邏輯,及現代區位理論視角下中國資源節約型與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中實施“優化開發區、重點開發區、限製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這四類主體功能區戰略的區域經濟功能定位與戰略區位選擇。

第一節古典區位理論

區域經濟學的形成和發展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初開始創立的區位理論。古典區位理論一般是指從19世紀20年代至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的各種區位理論。

一、杜能的農業區位理論

19世紀初,德國進行了農業製度改革,農業開始向資本主義商品農業發展。值此,德國經濟學家杜能經過潛心研究於1826年出版了使之聞名於德國並對後世產生了重大影響的傳世之作《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係》(簡稱《孤立國》)第一卷,首創農業區位理論,並開創了區位理論的先河。杜能由此而成為現代區域經濟學的鼻祖。

1.假定條件即理論前提

杜能因處於當時德國正熱衷於尋求企業型農業發展的農業生產方式大變革的大背景下,他進而旨在探索農業生產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則。以其“孤立國”的如下六個假定條件為其理論前提:(1)肥沃的平原中央隻有一個城市;(2)不存在可用於航運的河流(運河),馬車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質條件一樣,任何地點都可以耕作,農業勞動者的經營能力和技術條件一致;(4)距城市50英裏之外是荒野,與其他地區隔絕;(5)人工產品供應僅來源於中央城市,而城市的食物供給則僅來源於周圍平原,即市場的農產品價格、農業勞動者的工資、資本的利息固定不變;(6)礦山和食鹽坑都在城市附近,運輸費用與農產品的重量、生產地到消費地的距離成正比,運費由農業生產者負擔。杜能以最大純收益為目標,探討農場的經營類型隨著到城市距離的增加將如何變化。這無非是說,杜能要解決的問題是兩個:一是在前述條件下,農業發展分布的空間狀態怎樣?二是合理經營農業時,距離城市的遠近對農業部門產生的影響何如?進而,杜能“孤立國”的方法則在於:概不考慮所在自然條件的差異,而隻考察在一個均質的假想空間裏,農業生產方式的資源配置與唯一城市距離的關係。

2.農業用地功能分區配置的杜能圈結構

根據上述假定條件,杜能認為,不同地方對中心城市距離遠近所帶來的運費差決定了不同地方農產品的純收益——區位地租(經濟地租)的大小,進而純收益成為生產地與市場之間距離的函數,一定地方生產的農產品應當是獲得純收益最高的那種農產品。因此,農業生產方式空間配置的基本原理為:在城市近處種植相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而言體積大且笨重的作物,或是生產易於腐爛或必須新鮮消費的產品;隨著離城市距離的增加,則種植相對於農產品的價格而言運費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圍空間,農業區位布局將形成以城市為中心,由內向外呈同心圓狀分布的如下六圈層結構:一是生產易腐的蔬菜、水果、鮮奶等鮮貨的自由式農作圈;二是生產木材以解決該時代體積大而不宜遠運的城市燃料木料來源的綠色林業圈;三是生產集約程度高的作為商品糧到市場出售的無休閑地穀物輪作圈;四是生產集約程度次之的穀物、牧草和休閑地輪作圈;五是為1/3休閑、1/3燕麥、1/3裸麥的三圃輪作圈;六是為粗放的畜牧業圈。再外圍是未耕的荒野。杜能該農業土地功能分區配置同心六圈層理論,以土地的位置、地租和土地利用建立起了這三者之間的內在經濟關係。

3.杜能圈的應用與發展

杜能學說的意義在於闡明市場距離對農業生產集約程度和農業土地利用類型的影響。他指出:在相同的自然條件下,一個地區或國家的農業可以發展成完全不同的方向和結構,生產地到市場的距離是引起農業生產空間分異的主導因素,農業生產者所處位置的級差地租(區位地租、經濟地租)為土地資源合理利用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經濟依據。他的以距城距離遠近引起級差地租的思想為後來認識城市土地利用分異提供了理論依據,其後,W.Alonson和R.Muth等將其發展為城市土地利用理論。城市從中心到外圍的CBD—商業—居住—工業—農業的用地分異,正是級差地租造成的。

盡管杜能農業區位論是一種純理論的探討,有其諸如未考慮自給性農業經營的空間問題;過於追求最大地租收入的行為動機與現實不完全符合;未考慮技術與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會使距離因素的限製性作用減弱;而且缺乏對城市周圍地區的土地利用等缺陷和不足,但它建立在實驗和觀察基礎上,反映了農業區位問題的本質,因而可以用其解釋許多現實的土地利用現象。不少學者探索了杜能模式的應用研究,研究實例涉及世界、大洲、國家等宏觀尺度,城市範圍等中觀尺度以及農村聚落等微觀尺度。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上海郊區的農業圍繞城區形成4個農業帶;北京郊區用地類型也表現為:近郊區——蔬菜、鮮奶、蛋品;遠郊區內側——糧食和生豬;遠郊區外側——糧食、鮮瓜果、林木;外圍山區——林業、牧業、幹果(楊吾揚和梁進社,1997)。隨著時代的發展,現代社會已不是杜能所處的馬車時代,也不是木材為能源的時代,交通運輸迅猛發展,冷藏運輸技術發達,杜能圈模式在現代城市郊區不會重複再現,但運輸費用製約農業生產結構、製約農業類型布局依然是現代農業布局的重要依據。白光潤:《應用區位論》,科學出版社2009版第4~6頁。

二、韋伯的工業區位理論

韋伯1909年出版了《工業區位論》一書,對工業區位進行了係統研究。他首次將抽象演繹的方法運用於工業區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業區位理論體係;提出最小費用區位原則,即費用最小點就是最佳區位點;其工業區位指向理論已發展成為經濟區位布局的一般理論。韋伯的突出貢獻在於其區位因子理論,這在古典區位理論中,是普遍運用的分析工具。區位因子可概括為如下六個方麵:

一是自然因子。自然因子包括自然條件下的自然資源。

二是運輸因子。作為生產過程在流通中的延續,運費的高低,同產業區位關係最為密切。早期的工業區位論,便是主要以原料和產品的運費來討論的,使運輸因素在區位論中居突出地位。交通新技術的運用和生產率的提高,使運費相對降低。但盡管如此,它仍為考慮區位問題的重要變量。

三是勞動力因子。一定的勞動力資源是社會生產發展的保證。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熟練程度)的空間分布是確定產業區位的重要考慮因素。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其勞動力(工資)在成本中所占比例反而高。許多西方國家工業中心的變化,同新地區勞動力價格便宜有關。

四是市場因子。區位論中的市場係泛指產品銷售場所而言。這一因素對區位的影響有三方麵:(1)市場與企業的相對位置;(2)市場的規模,即其商品或服務的容量;(3)市場的結構,即其商品或服務的種類。其後兩者往往構成市場和城市的等級序列。

五是集聚因子。集中和分散是產業空間布局的兩個方麵,區位論中簡稱集聚因子。

六是社會因子。社會因子包括政治、國防、文化等各個不同部門的要求,它們是超經濟的。其中主要包括:(1)政府的幹預,包括各類別各層次的政府機構實行的政策。(2)經濟發展中決策者的行為,它既可符合客觀規律、促進地區經濟活動的良性循環,亦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應。

三、克裏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論

進入20世紀後,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企業間的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加速了經濟活動集聚的進程,城市在整個社會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區位論者對影響產業區位的市場因素進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索決定城市數量、規模以及分布的規律是否存在;如果存在,它是什麼?美國經濟學家費特爾於1924年提出貿易區邊界理論,瑞典經濟學家帕蘭德在1935年將不完全競爭概念引入區位論,提出了市場競爭區位論。德國地理經濟學家克裏斯泰勒於1933年出版了《德國南部的中心地》一書,書中對德國南部鄉村聚落的市場中心和服務範圍進行了實證研究,首創了以城市聚落為中心,以市場原則、交通原則和行政原則等中心地原則進行市場網絡分析的理論,得出了三角形聚落分布和六邊形市場區的高效市場網結論,揭示了城市的規模、功能和等級效應,並將城市規模與等級的關係概括為正六邊形模型,進而係統地闡述了其中心地理論。這一理論以商業集聚中心為研究對象,在確定個別經濟活動的市場半徑的基礎上,引入空間組合概念,建立了一個關於商業集聚中心的網絡等級序列。中心地理論既是關於城鎮空間分布和結構的理論,也揭示了第三產業特別是商業布局的內在規律。克裏斯泰勒中心地理論,雖然隻重視供給範圍的上限分析而缺乏對供給下限的詳細分析,確定其K值在一個係統中固定不變,把消費者也看作“經濟人”,認為其首先是利用離自己最近的中心地,而且忽視了集聚利益,更沒有研究需求增加、交通發展和人口移動帶來的中心地係統的變化,但是中心地理論作者引入演繹的思維方法,研究空間法則和原理,帶來了地理研究思維方法的大變革。該中心地理論是城市地理學和商業地理學的理論基礎,也是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理論基礎之一。

四、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

1940年德國經濟學家廖什發表了《經濟空間秩序》一書,對工業區位、市場區位進行了全麵的論述。與韋伯不同,廖什從利潤最大化原則出發分析區位問題,並將這一原則與消費者對產品的需求結合起來。與杜能、韋伯相類似,廖什也在一係列假定條件下運用抽象和演繹方法探討了企業區位的決定因素。他認為,如果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體,那麼其合理區位主要是由產品的需求量大小決定的。如果企業設在能夠吸引足夠數量的消費者的地點,有足夠的消費需求,企業就能獲得利潤;反之,這樣的地點就不能成為合理區位。他還進一步分析了影響消費者需求量的種種因素。因此,廖什主要突出了需求因素對企業最優區位的決定作用,被稱為古典區位論中的市場學派。廖什在其著作中,還研究了最優市場區位的形態、空間結構,分析了空間一般均衡的條件。

1.廖什市場區位理論的假定條件

廖什市場區位論模型的假定條件如下:①在均質平原上,沿任何方向的運輸條件都相同,生產原料充足,均等分布;②均等分布農業人口,生產自給自足,消費行為相同;③居民生產技術知識、得到的生產機會相同;④不考慮經濟以外的其他因素。

2.市場網絡

按照廖什的觀點,工業區位主要由產品的銷售範圍大小(產品需求量)決定,工廠宜設在能獲取利潤的地點,任何廠商要想在競爭中求生存,必須以最大利潤為原則,在競爭中降低運費,使收入和費用之差達到最大,而競爭的均衡點正是最佳工業區位。區位空間達到均衡時,最佳的空間模型是正六邊形。廖什的理論最適合分析產品銷售廣泛的廠商生產區位,如麵包廠、飲料廠等。

廖什對區位理論的主要貢獻是用利潤原則說明區位選擇。他認為大多數工業區位是選擇在能夠獲得其最大化利潤的市場區域,區域選擇的最終目標是尋求能實現其利潤最大化的地點。廖什把每個企業放入大量企業存在的體係中,尋求經濟區總體係統平衡,把生產區位和市場區位結合起來,將利潤原則與產品銷售範圍聯係起來,並以利潤原則判明企業空間配置方向。

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本意是討論生產地區位的,但是現實中工廠不可能都設在市場中心,絕大部分工廠是要把產品運到商店銷售的,所以廖什的市場區位理論更多地應用於商業的選址上。廖什區位理論思想成為後來的商業區位理論的基礎思想。

綜上所述,古典區位理論的理論特征在於:它研究了一般經濟學所忽視的空間問題;研究了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空間配置原理,是一種在微觀層次上揭示市場經濟中的資源空間配置規律的理論;它追求最小成本或最大利潤,但忽視了環境因素;它注重邏輯實證思維,強調距離因子起主導作用,但相應的可操作性較差;它主要是僅從經濟因素方麵探討企業布局的原因,而且它對區位的分析主要是一種局部的、靜態的分析。然而,古典區位理論對區域經濟研究的理論意義主要在於:它為研究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資源區域配置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對研究縮小區域差異的政策,推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第二節新古典區位理論

從古典區位理論到新古典區位理論的發展曆程,是對古典區位理論的假定條件不斷放寬,使其更能在一般的條件下較為準確地解釋現實經濟,從而更好地指導區域經濟活動的過程。

一、新古典區位理論的地域變遷與理論基礎

與二戰前的古典區位理論研究主要由德國學者來完成所不同的是,戰爭後的新古典區位理論則主要由美國和北歐學者來進一步發展和延伸,代表人物有美國的艾薩德、貝裏、伯頓、D.M.史密斯、C.A.史密斯,挪威的巴蘭德爾、赫格爾斯特蘭,瑞典的加裏森、哈裏斯等。這是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空間相互作用模式、各種規劃模式、網絡和擴散理論、係統論和運籌學思想與方法的應用使區位理論獲得迅速發展。盡管如此,但古典區位理論曆來是以完全競爭市場結構、規模收益遞增、利潤最大化為假設條件和理論前提的。然而,新古典區位理論的產生形成,不僅是建立在繼承和發展了以韋伯工業區位論為主要代表的古典區位理論的基礎上的,而且在其初創時期還直接受到馬歇爾的《經濟學原理》(1920年出版)對區位理論,特別是區位理論中的產業集聚現象的如下三點重要貢獻的影響:一是勞動力市場的共同分享;二是中間產品的投入與分享;三是技術外溢。因為這三個重要概念所具有的創新的突破性新進展,便成為後來從新古典區位理論到以新經濟地理學為核心的現代區位理論研究產業集群現象的共同理論基礎。

二、新古典微觀區位理論與新古典宏觀區位理論

以艾薩德的《區位與空間經濟》(1956)和貝克曼《區位論》(1968)的出版為標誌的新古典區位理論的逐漸形成,主要沿著兩條路線發展。一條是繼續利用新古典微觀經濟學的基本研究工具如價格、供求、競爭等對微觀經濟主體的空間經濟活動進行分析;另一條是在市場區位論、區際貿易理論的基礎上,利用凱恩斯的宏觀均衡分析方法對區域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進行分析。前者稱為新古典微觀區位理論,後者稱為新古典宏觀區位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