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2 / 3)

二是區域合作體製機製不斷完善。“十一五”以來,區域合作體製機製逐步完善,區域合作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區域間市場開放度不斷提高,以市場為基礎的合作交流全麵展開,產業轉移規模進一步加大。全國建立了數以百計不同規模、不同層次、不同覆蓋範圍的區域合作組織,成為推動經濟合作的重要力量。

三是重點地區開發開放進程明顯加快。區域規劃和政策對推動區域產業和人口合理聚集,科學統籌空間開發有著重要的引導作用,有利於避免無序無度開發和低水平重複開發。“十一五”以來,中央出台了一係列區域規劃和區域性政策文件,重點地區開發開放步伐加快,區域經濟活動空間聚集效應進一步增強,城市群、都市圈、經濟帶成為我國人口、經濟活動的主要聚集區和區域發展的核心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以及廣西北部灣、江蘇沿海、遼寧沿海、海峽西岸等城市群和經濟帶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具活力的區域。

四是區域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十一五”以來,中央更加重視縮小區域發展差距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和生態保護、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的支持力度,扶貧開發資金進一步向老、少、邊、窮以及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傾斜。

五是科學發展理念繼續強化。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衡量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標誌。“十一五”以來,各級政府在促進區域發展的過程中,更加關注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問題,堅持把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在係統分析各地區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生態基礎、資源狀況、環境容量的前提下,製定並實施了一係列有區別、有針對性的區域發展策略。各地區更多地立足區域實際情況和發展需要,研究製定了諸多體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政策措施,有力保障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同步進行。

二、我國形成四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新格局

隨著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加速推進,中國已初步形成東部發展、西部開發、中部崛起和東北振興的四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的新格局。

1.四大區域經濟合作發展格局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沿海地區區域經濟一體化特征日益明顯。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環渤海地區三大城市群三足鼎立態勢的形成,使分工協作、互動發展成為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趨勢,多層次、多形式、寬領域的合作態勢更加明顯。

東部重點區域經濟的崛起,對相關區域和全國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舉足輕重。率先活躍起來的珠三角和長三角經濟區,以及隨後興起的環渤海經濟區,以其強勁的輻射帶動能量,將經濟發展的大潮由南向北推移、由東向西拓展。

2005年6月批準的上海浦東新區是第一個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浦東試驗區著重探討的是政府職能的轉變,把經濟體製改革與其他方麵改革結合起來,探索並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

2006年5月國務院批準天津濱海新區為全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其主要的改革內容包括:進一步擴大金融領域對外開放,加快金融產品創新,形成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係;進行土地管理體製創新,推進土地市場建設,進一步發揮市場在土地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推進新區行政管理體製改革,建立統一、協調、精簡、高效、廉潔的管理體製。

2009年5月初,《深圳市綜合配套改革總體方案》獲得國務院正式批複通過。這個方案提出了深圳“爭當科學發展示範區、改革開放先行區、自主創新領先區、現代產業集聚區、粵港澳合作先導區、法製建設模範區,強化全國經濟中心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地位、加快建設國際化城市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示範市”的目標定位,在中國做具有特色的“新特區”。

受勞動力成本提高、人民幣升值、土地資源、環境等方麵的限製,中國東部沿海地區相當一部分產業,開始了向中西部地區的轉移。

2007年6月,成渝地區被批準成為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是繼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之後,國家批準的又一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進一步增強西部地區城鎮的產業集聚功能和綜合承載能力,優化城鄉資源配置和產業的有效整合,全麵推進成渝經濟區建設,促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再上新的台階。2010年6月,重慶市“兩江新區”宣布成立。“兩江新區”將鞏固重慶作為內陸開放城市的地位,並有利於帶動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兩江新區”將集中國家的戰略資源,為投資及企業西進提供最佳著力點;新區將有類似天津濱海新區金融先行先試的權限,各種結算中心、交易中心、OCT交易平台和離岸金融業務平台有助於內陸金融中心的形成;保稅港區將有機會朝自由貿易港的方向發展,極大地促進物流業和加工貿易發展;“兩江新區”內企業也將享受稅率、出口退稅、關稅等多方麵支持,有利於現有企業發展壯大;有利於重慶產業結構的重組,從傳統的汽摩行業,轉變為IT、金融等產業,市民也將有更多的工作機會。

2007年12月,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以中部地區能源、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口密集、市場潛力大等優勢,探索內生型經濟發展道路,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內生型發展模式,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作為承東啟西的節點區域,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6省的中部地區,人口和經濟總量分別占全國的28%和20%以上,是中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又是國家綜合運輸網絡的中心區域和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在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武漢城市圈和長株潭城市群建立“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將為中部崛起打造新引擎。以成渝地區“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為龍頭的西部區域經濟,隨著國家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建設、環境保護以及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投入等措施的推進,正在煥發新的活力。

加強東西南北各區域協調機構之間的合作,已在中國區域合作機製創新中形成新的突破。中部地區圍繞國家中部崛起的戰略,著力解決經濟發展的二元結構矛盾,全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進程,形成若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集群,以此來推動經濟快速發展;振興東北戰略的實施,東北發展活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改組改造加快,“老工業巨人”正在重振雄風。

2010年4月6日批準的沈陽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主要任務是:以區域發展、企業重組、科技研發、金融創新四個方麵的體製機製創新為重點,緊扣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主題率先突破;配套推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城鄉統籌、對外開放、行政管理等體製機製創新,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提供支撐平台和配套措施。

在全國區域經濟格局中,各大區域之間的合作日趨密切,相互之間的種種“壁壘”正在被打破,市場分割的問題和矛盾正隨著全國統一市場的建立和區域互動機製的完善而得以解決,各地區的比較優勢,將隨著分工合作的深化和經濟資源的整合而在全國範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2.“十二五”時期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思路

一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出境、跨區通道建設,加快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引導資源富集地區、重點邊境口岸、少數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大力發展教育事業,加強公共衛生體係建設,健全社會保障體係,加快主要生態源區和生態水源補給區生態重建和移民安置,繼續實施對口支援和幫扶機製。全麵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加快發展先導產業和產業集群,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現代農業,加強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資源枯竭型城市經濟轉型,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著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加強糧食生產基地建設,穩步推進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設,提升裝備製造和高技術產業發展水平,加快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建設,推進重點經濟帶(區)加快發展,加強“兩型社會”建設。繼續深化東部地區改革開放。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係,加快綜合運輸通道建設,加快海洋開發步伐,發揮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率先建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二是推動形成多極帶動的國土開發格局。積極培育若幹帶動力強的發展軸帶。提升沿海發展軸,帶動沿海地區轉變發展模式;強化沿長江發展軸,打造貫通東中西部經濟聯係的戰略通道;依托京廣鐵路和京港高速公路,打造經濟隆起帶;培育隴海—蘭新開發軸,打造溝通歐亞經濟聯係的拓展走廊;發揮哈大經濟帶的帶動作用,形成統領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主幹骨架;形成西南開發軸,推動與東盟的區域合作。引導重點城市群(帶)集聚發展。發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的複合優勢,建設參與國際分工與合作的世界級城市群;立足遼寧沿海、成渝、山東半島等城市群,加快發展國家基礎性戰略產業和先進裝備製造業;引導武漢、長株潭、海峽西岸、遼寧沿海、江蘇沿海、廣西北部灣等城市群加快發展,打造全國區域統籌發展的主要載體。圍繞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主線,以省會城市為核心,完善基礎設施條件,發展特色產業體係,形成若幹有較強帶動作用的區域性增長極。

三是積極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區域合作。加快東部產業向中西部轉移,積極探索中西部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成功模式。支持中西部有條件地區加大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力度,鼓勵東部參與中西部地區各層次的人力資源開發。發揮區域合作組織在解決公共產品領域、規劃領域、區域重點問題領域的組織協調作用,形成政府、企業、社會團體等共同參與、協作互動的推進區域合作立體網絡。規範推進對口支援工作。積極開展與周邊國家的次區域合作,拓展我國參與國際分工的領域。進一步深化與港、澳、台的經濟合作。

四是建立健全新的區域政策體係框架。研究製定符合主體功能區理念的區域政策體係,提高區域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對優化開發區,嚴格限製占地多、消耗高、排放多的產業發展,支持自主創新,提高產業競爭力,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和節約集約用地製度,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對重點開發區,進一步優化用地結構,加強對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增強人口和產業的集聚能力。對限製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增加用於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補償的財政轉移支付,嚴格土地用途管製,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建立生態環境補償機製,鼓勵生態移民。

五是積極推進重點地區的區域規劃和主體功能區規劃編製工作。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區域規劃編製、實施與管理的體製機製。有重點地開展具有全國戰略意義經濟圈、經濟帶、城市群、特殊類型區區域規劃的編製工作,積極推進已有區域規劃的貫徹實施,促進重點地區開發開放。積極推進主體功能區規劃工作,鼓勵開展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的編製工作,支持各地區探索適合不同地區特點的功能區劃方案。

六是著力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目標,將中西部落後地區作為公共資源配置的重點關注區域,引導各級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將人力、物力、財力向中西部地區的教育、醫療、科技、文化和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傾斜。根據不同地區的貧困特點和致貧原因,有針對性地製定區域性的扶貧開發規劃,積極推進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等特殊類型貧困地區的扶貧開發工作。優化扶貧資金使用結構,提高扶貧資金的使用效益。引導東部發達地區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對口幫扶力度,充分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

七是積極完善區域協調發展的體製與機製。加快建立全國統一市場體係,促進生產要素流向區位條件好、價值創造能力強的區域;破除不利於市場一體化的行政性規章和管理措施;推動形成規範運作的行業性自律組織體係,建立良好的市場秩序。著力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立法工作,重點加快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條例的研究製定工作。進一步厘清各級政府的公共職責與公共權限,明晰各級政府的事權和公共支出責任,完善中央和地方財力與事權相匹配的財政體製;完善財政轉移支付製度,整合專項轉移支付項目,加大對欠發達地區的支持力度。

第三節新時期“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研究,“在指導思想上應是謀求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朱傳耿等:《區域經濟學》(第二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66頁。核心內容應包括“兩型”區域發展。

一、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調整的基本思路

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是區域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和指導方略,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任何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製定和調整都包括以下幾方麵的內容:

首先,根據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內外部聯係和在地域分工中的作用與地位,進一步發展地位的轉變等因素,對區域經濟發展在大區發展、國家發展甚至國際發展中所占據的地位、所起的作用和所承擔的功能做出準確判斷和勾畫,這是製定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關鍵所在和難點所在。

其次,對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優勢、區位優勢、經濟基礎優勢、科教優勢、交通優勢、市場優勢、人才優勢等進行重新審視,分析哪些優勢已變成平勢或劣勢,哪些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哪些是發展潛力巨大的優勢,用動態變化的觀點分析優勢,用相對的觀點看待優勢,根據變化的因素進行發展戰略的相應調整,揚長避短,突出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