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要發展“兩型”區域經濟,應當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我國各區域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要求,一是調整農業結構,加速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二是更加重視第三產業的發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三是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改造傳統產業;四是以市場為導向,確定主導產業,培育新興產業。
二、收入分配結構
收入分配結構是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打破“大鍋飯”和平均主義,形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近些年來,我國采取一係列措施,努力提高城鄉居民特別是低收入群眾的收入,積極調節收入分配,人民生活得到顯著改善。一是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在城市,不斷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並嚴格執行,引導企業職工工資合理增長,促進城市居民財產性收入較快增加。在農村,全麵取消農業稅,對種糧農民實行直補,實行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和農業生產資料綜合補貼等,積極引導農村富餘勞動力外出務工增加收入。2002年到2009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7703元增加到17175元,年均實際增長9.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從2476元增加到5153元,年均實際增長7.2%。這是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二是重點改善低收入群體和困難群眾生活。在城市,從2005年起連續5年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在農村,五保戶由集體供養改為國家供養;大力開展開發式扶貧,提高了扶貧標準。全麵建立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製度,並穩步提高保障標準。積極開展城鄉醫療、教育等社會救助。從2009年開始,國家計劃用3年時間解決750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240萬戶林區墾區煤礦等棚戶區居民的住房問題。三是推進收入分配結構改革。不斷健全公共財政體製,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規模不斷擴大,2009年達到2.4萬億元。深化個人所得稅改革,調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從2010年1月起,對個人轉讓限售流通股所得,按照“財產轉讓所得”適用20%的比例稅率征收個人所得稅。
但是必須看到,收入分配結構改革仍相對滯後,主要是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偏低,社會成員收入差距過大,城鄉之間、地區之間、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都有拉大的趨勢,收入分配秩序不規範。對這些問題,人民群眾意見很大。收入分配問題已經到了必須下大力氣解決的時候。如果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必將成為影響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重大隱患。加快收入分配結構改革,逐步解決收入差距過大問題,普遍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利於刺激消費、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也有利於平衡不同群體的利益關係,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們不僅要通過發展經濟,把社會財富這個“蛋糕”做大,也要通過合理的收入分配結構把“蛋糕”分好,讓全體人民都能夠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十二五”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仍然處於戰略機遇期,各方麵承受能力增強,應該說有條件、有能力逐步解決這一問題。
深化收入分配結構改革,理順收入分配關係,要堅持正確的指導原則:一是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鼓勵一部分人通過勞動和創造先富起來,切實保護公民合法收入和私人財產。二是堅持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盡快扭轉城鄉、地區和不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堅決防止兩極分化。三是兼顧效率與公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四是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數的“橄欖形”分配格局。2011年和今後一個時期,重點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加快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第二,加大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第三,深化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結構改革。第四,進一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第五,保障城鄉低收入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第六,繼續抓好農村扶貧工作。
三、所有製結構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依賴於具有生機活力的各種所有製經濟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我國現階段是以公有製為主體與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所有製結構,這也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的內容。所以完善我國所有製結構就是要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製度。
對於當代中國來講,最大的國情就是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首先,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要求我國必須堅持公有製為主體。公有製對於發揮社會主義製度的優越性,滿足社會公共需要,協調各方利益,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等,具有關鍵性作用。其次,我國生產力整體水平還比較落後,發展又很不平衡,隻有大力發展多種所有製經濟,才能發揮各方麵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第三,隨著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入,市場機製已在經濟運行中發揮基礎性作用,這就要求市場主體多元化,特別是要求產權主體多元化。隻有進一步完善公有製為主體的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製度,才能奠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的產權基礎。
在現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中,公有製為主體,既摒棄了過去的單一公有製結構,又堅持了公有經濟的基礎地位;所謂多種所有製經濟的共同發展,就是促進了公有製經濟與非公有製經濟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發揮各自優勢的結合。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優化所有製結構,就是促進公有製為主體與非公有製經濟發展的有機結合,或者說在結合中完善。
在建設“兩型社會”的今天,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進步加快的新形勢下,我國對能夠極大促進生產力發展的公有製實現形式的努力探索,對一切反映社會化大生產規律的經營方式和組織形式的大膽利用,都大大推進了公有製為主體與多種所有製經濟共同發展相結合的過程,特別是使這種結合具備了“雙新”式結合的特征。所謂“雙新”式結合,即公有製新的多種實現形式與非公有製新的多種實現形式的結合,它們給“公有製為主體”賦予了新的內涵。再從非公有製新的多種實現形式看,既有“三資”、個體和民營等形式,又有國有民營和多種形式私有控股、參股的混合所有製企業。這說明,非公有製經濟在同公有製,尤其是公有製新的多種實現形式競爭中,並非一成不變,同樣在不斷產生更具有活力和競爭力的新的多種實現形式。
第五節文化社會條件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離不開文化社會條件的支撐。沒有文化底蘊、文明禮貌、生態良好、環境優美、功能完善、生活舒適、適宜人居的文化社會條件,也就沒有高標準、高質量的“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一、文化與文化產業
文化是人類的滋養元素,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資源、是資產、是資本,通過充分開發和有效利用,不但可以創新價值、創造財富,還必將成為推動城市發展、促進經濟持續增長的不竭動力。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願望。”
沒有文化根基的國家是沒有競爭力的國家,沒有文化底蘊的城市是一座飄浮的城市,同樣,沒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兩型”區域經濟是缺乏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的經濟。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與經濟、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斷加深,經濟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已成為一個地區、一個國家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因素。當今世界激烈的綜合國力競爭,不僅包括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等方麵的競爭,也包括文化方麵的競爭。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深入發展,引起世界各種思想文化,曆史的和現實的,外來的和本土的,進步的和落後的,積極的和頹廢的,相互激蕩,有吸納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鬥爭,有滲透又有抵禦。總體上處於弱勢地位的廣大發展中國家或區域,不僅在經濟發展上麵臨嚴峻挑戰,在文化發展上也麵臨嚴峻挑戰。保持和發展本民族文化的優良傳統,大力弘揚民族精神,積極吸取世界其他民族的優秀文化成果,實現文化的與時俱進,是關係廣大發展中國家或區域前途和命運的重大問題。努力建設我國的先進文化,使它在全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中間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與努力發展我國的先進生產力,使我國加快進入世界生產力發達國家的行列,都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任務。隻有建設麵向現代化、麵向世界、麵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才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斷促進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也才能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兩型”區域生產力的推進指引正確的方向,提供強大的智力支持。
什麼是文化產業?2003年9月,國家文化部製定下發的《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幹意見》,將文化產業界定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是與文化事業相對應的概念,兩者都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產業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產物,是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完善和現代生產方式的不斷進步而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2004年,國家統計局對“文化及相關產業”的界定是: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盡管世界各國對文化產業從不同角度進行了不同的定義,但文化產品的精神性、娛樂性等基本特征不變。“兩型”區域經濟與傳統經濟的不同點之一就是把文化產業作為重要的支柱產業。換句話說,“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要求文化產業長足發展,沒有文化產業的長足發展,也就沒有又好又快的“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湖南文化產業的發展就是如此。湖南在推進“兩型社會”建設進程中,高度重視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2009年湖南文化產業總產出達到1594.26億元,比“十五”末的2005年增加了1009.96億元。文化產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不斷提高,2000年占GDP的比重僅為2.4%,2009年占GDP的比重為5.2%,比2000年提高了2.8個百分點,成為湖南新的支柱產業。各區域為了適應新時期的發展要求,搶占國際競爭中的製高點,必須按照十七屆五中全會精神的要求,一手抓文化事業發展,一手抓文化產業發展,把文化產業培育為區域支柱性產業,促進“兩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社會管理創新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對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社會管理創新,以社會管理創新促進“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根據“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對社會管理創新的要求,今後一段時期,應從以下方麵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以促進“兩型”區域經濟的發展。
一要加強源頭治理體係建設。源頭治理是治本之舉。加強源頭治理,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堅持在發展中解決問題,全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建設,特別是要著力解決好民生、民主、民心問題,促進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麵發展。從社會管理本身講,就是要構建源頭治理體係,使關口前移,盡可能防止、減少、弱化嚴重社會問題和社會衝突的產生。這不僅是社會管理部門的職責,也是各部門、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加強源頭治理體係建設應包括以下內容:(1)要健全社會規範體係;(2)要完善群眾基本利益保障機製,解決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保險、救助等民生問題;(3)要維護社會公平正義;(4)要完善政府決策機製;(5)要深化體製機製改革;(6)要強化思想道德建設;(7)要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工作;(8)要健全網絡管理機製等。
二要強化動態協調機製建設。社會管理不是也不可能消滅所有社會矛盾。抓好源頭治理可以盡可能地減少社會問題,但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仍然會有大量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存在,舊的矛盾和問題解決了,又會出現新的矛盾和問題。為此,必須構建動態調節和化解機製,以使社會矛盾和問題不斷得到及時化解和向好的方麵轉化,盡最大可能做到不積累、不激化、不蔓延、不升級、不向壞的方麵轉化,使社會處於動態平衡、動態優化、井然有序、健康運行的狀態。強化動態協調機製建設應包括以下內容:(1)要建立和完善訴求表達機製;(2)要建立和完善矛盾糾紛滾動排查和預警機製;(3)要建立和完善社會矛盾調解機製;(4)要建立和完善社會治安防控體係等。
三要推進應急管理體製建設。當前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即便抓好源頭治理和動態協調,仍然會發生一些突發事件,加上自然災害引發的突發事件,應急管理任務十分艱巨,需要構建應急管理體製。推進應急管理體製建設應包括以下內容:(1)要完善應急管理領導體製;(2)要加強應急管理機製建設;(3)要加強應急管理法律和預案體係建設;(4)要加強全民風險防範和應急處置能力建設等。
總之,社會管理創新就是要構建適應“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新的社會管理理念、新的社會管理製度體係、新的社會管理工作格局和新的社會管理方式等。
思考題
1.自然條件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有何關係?
2.人口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有何關係?
3.“沒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兩型’區域經濟是缺乏精神支撐和精神動力的經濟”,你是怎樣看待這一觀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