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是突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完善以企業為主體、職業院校和技工院校為基礎,學校教育與企業培養緊密聯係、政府推動與社會支持相結合的高技能人才培養體係。健全以職業能力為核心、以工作業績為重點、注重職業道德和職業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評價體係。完善以業績貢獻為導向、與技能等級相聯係、能夠激發責任感和創造活力的高技能人才激勵保障機製。營造尊重勞動創造、崇尚技能成才、鼓勵技能創新、有利於高技能人才成長發展的社會環境。製定和實施高技能人才與工程技術人才職業發展辦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絕技絕活代際傳承機製。完善高技能人才評選表彰製度,進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經濟待遇和社會地位。
三、人口遷移
一般說來,人口移動是社會發展和地區開發的積極因素。它促進各國各地人民文化和技術的交流,推動民族和種族的融合。當人們遷移到一個新的地區後,移民會把他們的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帶到新居住地。人口遷移是開發新區的重要動力,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移民占美國工人總數的一半,占美國煤礦工人和紡織業工人的2/3,移民在美國經濟生活中的作用相當大。至今,美國仍是一個人口大量移入國,高級知識分子的移入量尤其驚人,對美國的社會經濟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發生了許多曆史性的變化。其中最深刻、最引人注目的變化之一就是人口的流動。據相關部門統計,截至2009年中國的流動人口規模已經高達1.6億。以青壯年農民工為主體的億萬流動人口大軍,衝破二元結構的製度性障礙,從田間走入工廠,從農村走入城市,在廣闊的中國大地上,進行著史無前例的大規模勞動力資源的重新優化配置,為中國持續、高速的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大量移民有時也帶來顯著的社會問題。移民以勞動力為主,男性居民多於女性居民。因此,在移民大量湧入的地區和大量流失的地區,人口的性別構成和年齡構成都不協調。移民湧入區男性人口比重大、青年人口比重大。在新建的城市中這類現象非常突出。
人口問題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很大的。我國大多數省是人口大省,因此,統籌解決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麵發展,既是發展問題,又是民生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社會問題。當前,廣大人民群眾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對幸福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日益提高。而目前我國人口總量仍將持續增長,人口流動與遷移日趨活躍,生育、就醫和養老等問題日益突出,統籌人口與社會民生和諧發展的任務十分艱巨。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統籌解決人口問題,有利於進一步緩解就業、就學、就醫和社會保障壓力,促進民生問題有效解決;有利於穩定人口數量,緩解人口、資源與環境的矛盾,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利於對流動人口進行高效服務和有效管理,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廣大人民群眾安居樂業、生活幸福;有利於推動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發展;有利於“兩型”區域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
第三節科學技術
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指出:必須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兩型”區域經濟從本質上講,是一種“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經濟形式,與傳統的經濟形式有著本質的不同。因此,它必須建立在更先進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高新技術必然會滲透到各個產業中去,這是“兩型”區域經濟的科學技術手段和重要標誌。所以,“兩型”區域經濟要求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戰略;必須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依靠教育培育人才,使經濟發展具有可持續性。這是“兩型”區域經濟的可靠根基和支撐力。
一、科學技術與“兩型”產業布局
科學技術是構成社會生產力的主要部分。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社會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水平,常常是以所使用科學技術的狀況作為標誌的。目前,人類正經曆著科學技術發展異常迅速的時期。一些新的科學技術從發明到獲得實際推廣運用,經曆時限已大為縮短,如蒸汽機為80年,激光技術則僅兩個月。近年來,一係列新興科學技術迅猛發展,以微電子技術為主導,微電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為三大基礎,電子計算機、生物工程、新材料、新能源、光導纖維、海洋工程為代表的一係列新興技術迅猛發展,世界科學技術發生了驚人的變化。現今已經突破和即將突破的新技術,表明科技領域正在醞釀著一場新的技術革命。隨著這些新興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必將引起社會生產力的新飛躍。這場新技術革命,同科技史上以往發生過的幾次科技革命相比,表現出一些突出的特點:信息化、綜合化、分散化、全球化、快速化等。新科技革命也將深刻地影響、製約生產力的空間表現形式——生產力的空間分布及其地區組合,引起產業布局的巨大變革。主要包括技術引起經濟活動的增加(新技術條件下新興經濟活動的產生)和減少(傳統經濟活動的淘汰),以及技術條件的改變導致經濟活動區位的變化。
按傳統觀念,從生產力的要素(包括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工具)看,所謂現代化,主要是指“物”的因素,而且往往是以物質產品的生產為標誌,一般側重於機械化、自動化等條件。而這場新技術革命帶來的信息化,將使整個社會以信息價值為中心獲得發展。衡量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將不隻是物質的、有形的產品產量、產值等因素,將要代之以知識、信息的擁有量。因此,在“兩型”產業結構中,一些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將向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轉化;原來占主導地位的物質的、有形的經濟,將轉化讓位給知識和以知識進行服務的經濟。因此,在布局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時,必須充分考慮知識、智能和科學技術因素對產業布局日益深刻的影響。例如,勞動力的智力、知識水準、科技素養,新興技術的趨勢、動向,在當地建立“矽穀”式基地以加速新知識、新技術向生產和經營管理轉化的可能性等因素,都將對產業布局產生製約作用。
二、科學技術與“兩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
“兩型”區域經濟合理的產業布局,是以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各地自然資源的優勢為必要前提的。新科技革命的發展,一係列新興技術的突破與迅速推廣應用,使原來的勞動、資源密集型產業被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所替代;原先以重、大、粗、笨的產品為主的產品,亦將代之以輕、小、細、精的產品。這種變化,也勢必會影響到對各種自然資源使用價值的估計和開發利用方向的改變。
在能源資源中,煤炭、電力、水力等常規能源的地位可能下降,核能、太陽能、地熱能、生物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的地位則可能上升;材料方麵,一些傳統材料,如鋼鐵、木材、水泥、天然植物纖維等的應用可能減少,而塑料、合成材料、精密陶瓷等新型材料的應用則可能愈益廣泛。例如,把生物工程技術應用於工業材料生產,製造出“生物芯片”之類的新材料,利用微生物發電、消除汙染、生產新藥品、人工再生資源等,都已成為現實成果。所有這些,都將使原來受到不可再生自然資源限製的地區,展現出獲取新的資源優勢的光明前景。再例如,海洋工程技術的興起,也將削弱人類對土地的嚴重依賴性,占地球表麵70%以上的遼闊海洋,將愈益成為瀕臨海洋國家與地區的一項巨大的地區優勢。農業方麵,如能普及推廣新興生物工程技術,用基因拚接法生產出脫氧核糖核酸,用無性雜交、基因移植培養出新的動植物品種,特別是推廣應用培育新的動植物品種的技術,則將改變農業受自然條件嚴格限製的傳統狀況,使農牧業生產進一步突破自然條件的嚴格限製,人們在農業布局中將會獲取更大的主動性和自由。
科學技術是合理高效開發利用資源的決定性因素,開發新資源要靠科學技術,節約資源要靠科學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要靠科學技術,綜合利用資源也要靠科學技術。日本在資源嚴重貧乏的條件下,之所以能成為發達的工業化國家,並且是世界上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最高的國家,一個重要原因是由於發揮了科學技術的作用。我國是個人均資源擁有量少的國家,要克服資源約束,確保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也必須依靠科學技術進步。人口增長與資源供應短缺是我國經濟發展中將長期存在的一個主要矛盾。解決資源供求矛盾,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是根本出路。要依靠科學技術進步,提高農業資源的生產率和利用率,提高土地的生產能力,保證人口增長對食物的需求。要應用新技術加強礦產資源的勘探,不斷增加礦產資源儲量,提高現有礦產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我國礦產資源中共生礦和伴生礦多,低品位、難選礦多,應研究新的采、選、冶等技術或工藝。要大力研究資源的二次利用和綜合利用。要抓緊開發利用潛在資源和替代資源,特別是應抓好新能源、新原料的研究。要改造生產技術設備,降低物耗,提高產出率。在資源方麵發展和運用科學技術的過程中,特別應該注意下大力氣抓緊對我國長期短缺資源的研究,加大投資力度,確保“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資源供應。
三、科學技術與“兩型”產業培育
在世界新技術革命浪潮衝擊下,在一些發達國家,鋼鐵、橡膠、造船等一係列傳統重工業江河日下(所謂的夕陽工業),而一些知識、技術密集型的產業,如電子、激光、光導纖維、生物工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則欣欣向榮(所謂的朝陽工業,這些也是典型的“兩型”產業)。而且,其必然趨勢將是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取代勞動、資源密集型的傳統產業而占主導地位。可以預見未來對地區產業結構優劣的衡量標準為:是否充分合理地開發利用了當地的知識、技術信息資源,是否朝著知識、技術密集型產業占主導地位的方向發展。
按照《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要求,“兩型”產業應培育發展成戰略性新興產業。應科學判斷未來市場需求變化和技術發展趨勢,強化核心關鍵技術研發,突破重點領域,積極有序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節能環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加快形成先導性、支柱性產業,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發揮國家重大科技專項的引領支撐作用,實施產業創新發展工程,推動高技術產業做強做大。
麵對滾滾而來的世界新科技革命的熱潮,我國各區域應當密切關注其新的發展動向,高度重視新技術、新產業的興起與發展可能給社會生產活動帶來的巨大變革,從而促進“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第四節經濟結構
經濟結構,英文為EconomicStructure,指的是國民經濟的組成和構造,它是一個由許多係統構成的多層次、多因素的複合體。它大到社會總需求結構、所有製結構、分配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經濟結構,小到企業組織結構、產品結構等等。影響經濟結構形成的因素很多,最主要的是社會對最終產品的需求,而科學技術進步對經濟結構的變化也有重要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是否合理,主要看它是否建立在合理的經濟可能性之上。結構合理就能充分發揮經濟優勢,有利於國民經濟各部門的協調發展。經濟結構狀況是衡量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不同經濟體製、不同經濟發展趨向的國家和地區,經濟結構狀況差異甚大。經濟結構的合理與否,直接關係到“兩型”區域經濟增長的速度和發展的質量。
一、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是指各產業的構成及各產業之間的聯係和比例關係。各產業部門的構成及相互之間的聯係、比例關係不盡相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大小也不同。因此,把包括產業的構成、各產業之間的相互關係在內的結構特征概括為產業結構。
產業結構的優劣是一個地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質量和水平的主要標誌。當區域產業結構出現不合理或不協調時,有必要進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另一方麵,為了“兩型”區域經濟的持續快速發展,也需促進區域產業結構的高度化和合理化。綜觀世界經濟發展規律,產業結構高級化的主要標誌是國民經濟的發展促使第一產業比重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先升後降,第三產業日趨壯大成為國民經濟增長的支柱,且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高級化為區域產業結構最高級發展階段。伴隨產業結構高級化而出現的是經濟的高速增長、就業結構變化及城鎮化進程的推進,產業結構持續高級化是核心城市進一步發展的基本動力。
產業結構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同的產業結構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一個地區的產業內部結構則反映了這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潛力。在現代經濟增長的曆史進程中,產業結構合理調整能力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各國的盛衰榮辱,決定著各國之間經濟實力的對比關係的變化。其中,最為典型的例子便是日本和英國。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麵臨資本、勞動力、自然資源等要素嚴重不足的困難,之所以能在極短的時間內躋身發達國家的行列,成為西方第二大經濟強國,其奧秘就在於充分發揮了結構因素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從推動產業結構合乎規律的轉換中求速度、求效益。相反,曾作為世界第一強國的英國,卻由於缺乏足夠的產業結構轉換能力,在20世紀20年代進入經濟的“黑暗”時代。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產業結構合理且能及時調整,就能促進經濟增長;反之亦然。
我國絕大多數區域現階段產業結構不合理主要表現在:農業基礎依然很薄弱,“靠天吃飯”的局麵沒有根本改變;工業大而不強,製造業規模雖已位居世界第三,但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世界知名品牌。消耗高、汙染多的行業和企業所占比重過高;服務業發展滯後,其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比中低收入國家平均水平低十幾個百分點,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的數量和質量遠不能滿足需求。從近些年發展的結果看,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的變化方向出現偏差,經濟增長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的格局不僅沒有改變,反而繼續強化,進一步加重了資源環境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