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條件是指與“兩型”區域經濟活動有關的、影響“兩型”區域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所有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自然條件因素、人口因素、科學技術因素、經濟結構因素及文化社會因素等條件。
第一節自然條件
自然條件是指與地理空間位置有關的、影響經濟活動地理空間組織的所有因素的總和,主要包括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等因素;自然條件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條件。
一、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指的是自然環境中一切對人類社會物質生產有用的物質。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曾對自然資源作過如下定義:所謂自然資源,是指在一定時間、地點條件下能產生經濟價值,以提高人類當前和將來福利的自然環境因素和條件。它既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起點,也是“兩型”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回顧一下人類進化與發展的進程,我們就會發現,無論在人類發展的什麼階段,都離不開自然資源所提供的物質與能量。盡管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人類利用的自然資源重點可能有所側重,但毫無例外,自然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起點。人類的發展與自然資源的關係大致經曆了三個階段。一是以土地為核心資源的自然崇拜時期,二是以開發地下礦產資源為核心的技術革命時期,三是以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為核心的可持續發展時期。我們目前正處於向第三個時期轉變的階段。千餘年尤其是近300年來,人類發展與地球資源存量的會計賬簿上,一端是加速地增長,一端是迅速地減少。這種趨勢再繼續發展下去,人類與資源的天平將不可避免失去平衡。目前已經有明顯的若幹跡象昭示了舊有發展模式的不可持續性。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人類未來發展的前景,取決於能否克服基礎性資源瓶頸的製約。突破人類發展與自然資源製約的途徑,無非兩種:一是人類借助於不斷進步的科學技術手段,從地球外的空間獲取源源不斷的資源補充。這種前景其實是突破了人類與地球資源係統的現有格局,把人類的發展放置在更宏大的係統中,從而為人類的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以人類現有的發展趨勢來看,這種前景並非完全沒有可能。人們已經在探討移民其他星體的可能性及從其他天體獲取資源的方法。但問題是,這種途徑一來可以在多大規模和多大程度上解決目前人類麵臨的資源困境,二來對於這種美妙的但仍然需要假以時日的前景,目前仍然局限於地球的人類是否有足夠的時間去等待。由此看來,人類發展的前景麵臨的資源製約,還得主要靠第二條途徑加以突破,那就是在現有的地球——人類生存係統中通過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來實現。在人類與資源的係統中,人類的可持續發展和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應該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從人口方麵來講,人類主動選擇恰當的數量規模、結構和質量是把資源需求控製在地球資源係統可持續供給水平之下的重要因素。從資源方麵來講,尋求可持續利用的資源、用可再生資源替代不可再生資源都是實現資源持續供給的必要途徑。隻有同時從這兩個方麵著手,人類才可能有一個光明的發展前景。
“兩型”區域經濟是一種“同時從這兩個方麵著手”的資源節約型經濟,它與傳統的高能耗、高汙染、高排放、低效益的經濟模式有著本質的不同。一方麵,它合理配置區域資源:一是區域內部企業之間各種生產活動所需資源的配置;二是區域內部各產業之間的資源配置;三是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取向與資源配置;四是區域參與國際經濟活動的資源配置。有效地開發利用區域內部資源和合理地利用區域外部資源,實行恰當的區域分工協作和產業選擇,迅速而穩定地發展區域經濟,同時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麵,它建立一種合理的社會經濟活動模式,實現對資源的合理開發、節約高效利用。這種社會經濟模式涵蓋社會經濟活動中的生產領域、流通領域和消費領域。對於任何一個國家,隻要是實行市場經濟體製,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生產經營者都以追求最大利潤為最終目的,他們必然會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的利用率,以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獲取最大利潤。所以說,在上述兩個領域中的節約行為,並非哪個國家所特有。在現代國際社會中,恰恰是市場經濟體製最成熟的西方發達國家,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中資源利用率最高。一般來說,西方發達國家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屬節約型,但在消費領域則屬過多消耗型。如果每個國家都按西方發達國家的消費模式生活,地球上的資源根本無法承受。因此,在建立資源節約型社會經濟體係中,國民的消費模式起著決定性作用。最重要的是不要盲目地追求西方國家的消費水平和生活方式,應根據資源供求狀況,確定符合國情的消費標準,建立資源節約型消費模式,同時根據消費的導向去組織生產活動。既保證人民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不斷提高,逐步過上舒適的高質量生活,又不過多地消耗自然資源,從而促進“兩型”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二、自然環境
自然環境是指環繞著人類的空間中可以直接、間接影響到人類生活、生產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能量的總體。構成自然環境的物質種類很多,主要有空氣、水、植物、動物、土壤、岩石礦物、太陽輻射等。這些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物質基礎。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程的加快,自然環境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作用愈來愈突出,引起了人們的普遍關注。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以8%以上的速度在增長,同時也代表著環境問題等相應問題更加加劇。眾所周知,中國環境所麵臨的挑戰更嚴峻:因河水斷流、地下水位下降造成水資源人均占有量僅為世界的1/30;因城市汙水90%未經處理,造成嚴重的水汙染;根據IEA的統計,中國GDP的增長在改革開放30多年間占世界的30%,溫室氣體排放增長占世界的34%。國際能源機構的研究也表明,從2000—2030年這30年間,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將增長69%,其中中國的排放份額將從43%增長到47%。因此,中國的環境狀況正在引起全世界的憂慮,正確處理發展與環境的關係,不僅關係到人類發展與生存環境協調發展,而且也是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出路。
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是既相互製約,又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環境問題主要伴隨經濟和社會發展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問題反過來又影響和製約經濟與社會發展;經濟和社會發展了,為解決環境問題提供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保護環境、防治公害在某些方而又必然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但必須看到,環境是發展的基礎,人類若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條件,經濟發展就會失去基礎。所以,保護環境非常重要,非常必要,它保障人類健康和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
“兩型”經濟與傳統經濟不同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環境友好,它要求在發展中保護和改善環境,在保護和改善環境中促進發展。事實證明也是如此。以湖南省株洲市為例,2008年以來,株洲市抓住長株潭城市群獲批“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機遇,緊緊圍繞“兩型社會”建設主題,紮實推進“兩型社會”建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由全國有名的環境汙染城市一躍而成為生態宜居城市,今天的株洲:
一是天更藍了。2009年,全市SO2、COD排放量分別為7.5萬噸、6.3萬噸,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12.6%、4.5%;煙塵、工業粉塵排放量分別為3.96萬噸、1.41萬噸,比2007年分別下降了18.5%,60.4%;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為354天,比2007年增加38天。2010年上半年,空氣質量良好天數為174天,比2009年同期增加7天,空氣質量良好率達96%。
二是水更清了。2009年,工業廢水排放量比2007年減少1207萬噸;鎘、砷排放量“十一五”期間分別累計減排了1.37噸、10.04噸;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為83.2%,比2007年提高了11.2個百分點,湘江水質持續保持Ⅲ類標準;清水塘地區工業企業廢水實現100%達標排放;市區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三是地更綠了。到2009年上半年,城市綠化率達到47.8%,比2007年提高了10.4個百分點。至2010年底,城市綠化率超過50%,人均公共綠地麵積超過14平方米。
四是城市更美了。到2010年上半年,已完成157條小街小巷、40km城市道路、5.6萬平方米的人行道板、31座臨街建築、176km地下管線改造;美化臨街建築物1511棟,拆除防盜窗4.2萬個,整治招、店牌1.08萬塊,安裝空調格柵2.23萬個;形成了體育中心、東湖立交、神農閣和神農山等亮化精品;打造了鮮花一條街、盆景一條街等特色街道。城市品位顯著提升,城市更具現代化,更具國際氣息。
五是資源利用更節約了。2009年,全市單位GDP能耗為1.31噸標準煤/萬元,比2005年下降了19.3%;提前一年超額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目標;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07年下降了47.15%;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為219%;規模工業重複用水量為5.2億立方米;單位GDP用地麵積為89.76公頃/億元,比2007年減少24.19公頃/億元,2010年1—6月,全市單位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4.9%。
六是經濟發展更快了。2009年,全市GDP達到1022.6億元,增長14.2%,高於全省平均水平0.6個百分點,高於2001—2008年年平均水平1.8個百分點。財政收入增長22.2%。2010年上半年,全市經濟“高開高走”,GDP增長15.5%,是16年來最快的增長,在長株潭三市位列第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40.2%,增幅居全省第一;財政收入增長38.9%,增幅居全省第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增長13.3%,增幅居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現金收入增長15.9%,增幅高於全省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
可見,“兩型社會”建設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將為人類社會提供更加美好的前景。
第二節人口
人口是指不斷發展變化著的、一定時間內居住於一定地區的人的總和。人是自然和社會的統一體。一方麵,人是物質資料的生產者,即生產力中的勞動力;另一方麵又是物質資料的消費者。這兩方麵的屬性都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有影響。
一、人口的數量
人是生產力中最重要、最活躍的組成部分。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當人口數量和增長速度與社會物質資料生產相適應時,就會促進“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否則就會延緩其發展。
充足的人口,特別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如利用得當,能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吸引勞動密集型產業,使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相反,在人口稀少的地區,勞動力缺乏,工人的工資較高,相對增加了產品的成本,一般來說對產業布局不利。但不是說人越多就越有利於該地區的生產發展。因為發展生產,主要是依靠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不單純隻依靠勞動力的增加,甚至不主要是依靠勞動力的增加。
人口的數量又是可變性因素,時時會有增減變化。如果人口增長過快,超過了社會物質生產的需要和資源承受能力,則會延緩社會經濟發展。這是因為人是生產者與消費者的統一體,人隻是在一定的年齡階段從事生產,而消費卻是終生的。首先,人口過速增長、人口數量膨脹必然降低人均消費水平,特別是在人口基數大、人均資源少的國家,則更為突出。其次,人口增長過速,勞動力過剩,而生產資料積累不足,會導致勞動生產率的降低,並延緩國民經濟現代化的進程。這是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要求人口的數量均衡增長。
二、人口素質
人口素質包括人的身體素質、知識素質、技能素質、思想素質等。“兩型”建設本質上是一場新的科技革命與發展方式革命,特別需要各種高素質人才、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特別需要提高全民素質。
“兩型”區域經濟建設是一項全新的事業,為了完成這一重大曆史使命,要求按照“兩型”建設的要求,突出人口素質的提高特別是“兩型”人才隊伍的建設。
一是突出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和新型工業化隊伍建設。圍繞“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這一主題,依托重大科研項目、重大工程建設項目、高校重點學科、重點科研基地、國際學術交流合作項目,依托國家級、省級高新技術開發區和經濟開發區,加強產學研合作,建設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一批工程創新訓練基地,以新型工業化“四千工程”人才開發為引領,加強先進裝備製造、新材料、文化創意、生物、新能源、信息、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開發和軌道交通、鋼鐵、有色、石化、紡織、輕工、汽車、物流、金融等產業人才開發,加大人才引進力度。湖南特別是長株潭城市群培養和聚集了一批具有國際國內領先水平的科技領軍人才、核心技術研發人才、產業專家和技術帶頭人,初步形成了科研人才和企業工程技術與管理人才銜接有序、梯次配備的合理結構,為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創新型科技人才支撐。
二是突出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圍繞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企業集團,加強高層次企業經營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努力培養造就一批具有戰略眼光、市場開拓精神、管理創新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優秀企業家。創新評價選用機製,加大麵向市場選聘國有企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的力度。完善企業高層次經營管理人才年薪製度、協議工資製度和股權激勵等中長期激勵製度,為“兩型”區域經濟的發展夯實企業家隊伍。
三是突出高層次黨政領導人才隊伍建設。要求各級領導幹部加強學習,開拓國際視野,提高戰略思維、創新思維、辯證思維能力。各級黨委、政府要進一步提高對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認識,不斷解放思想,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各項工作。圍繞科學發展選準幹部、配強班子、聚集人才、建設隊伍,從幹部和人才上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力保證。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和黨員隊伍建設,把組織優勢轉化為科學發展優勢。堅持開拓創新,積極探索新思路、新辦法,總結新經驗,不斷提高對發展規律的認識,不斷提高運用科學發展觀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各級人大、政協在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健全宣傳輿論引導機製,形成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