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經濟發展導向型區域非均衡發展模式(1979—2002年)
1978年12月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倡導的改革開放,開啟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創新的先河,針對經濟增長導向型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帶來的弊端,強調區域經濟發展中要發揮市場機製配置資源的作用,區域發展戰略要由均衡發展戰略向重點發展戰略轉型。在發展目標上,開始超越單純的工業化,而強調現代化;在發展標準上,開始超越單純的工農業總產值指標,強調國內生產總值這一內涵更為深刻全麵的發展指標;在發展途徑上,超越增長優先的理念,開始強調將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統一起來;在發展重點上,超越單純的重工業,將包括輕工業和重工業在內的整個工業作為發展重點;在發展方式上,超越片麵的外延式與粗放式經濟增長方式,積極推進經濟增長方式向內涵式和集約式的轉變;在發展形式上,超越積累優先的發展戰略,推進積累與消費並舉;在區域發展上,超越單純的均衡發展,實施非均衡發展戰略;在發展動力上,超越單純的生產關係革命的誤區,實施經濟體製改革和對外開放;在發展態勢上,繼續保持趕超的姿態;在發展層麵上,超越經濟發展的層麵,開始強調兼顧社會的發展。
這種經濟發展導向型區域非均衡發展模式,是在整個經濟體製和經濟發展戰略尚未完成根本轉型的條件下形成和實施的,轉軌中的摩擦製約了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轉型。雖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的概念,但是,實際上依然強調產值的增長與經濟總量規模的擴大;雖然拋棄了“躍進式”發展的主觀願望,但實際上依然希望經濟“波浪式”發展;雖然提出把全部經濟工作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但實際上沒有做到這一點。這種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出現了諸多在既有發展模式的框架內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是發展不協調、不平衡日益嚴重。區域非均衡發展導致的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經濟社會發展差距不斷拉大。二是環境資源約束更加突出。因區域鋪大餅粗放式發展方式沒有改變,隨著經濟規模的擴大,工業化、城鎮化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資源環境約束更加嚴重。三是發展沒有從根本上做到以人為本。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製約了區域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時代呼喚區域發展模式的進一步轉型。
(3)以人為本導向型區域協調統籌發展模式(2003—)
針對經濟發展導向型區域非均衡發展模式存在的問題,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要求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這意味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以人為本導向型的區域協調統籌發展新時代。
以人為本導向型的區域協調統籌發展模式的核心是強調經濟、社會、自然和人的全麵、協調發展。具體來說,包括下述四個層麵:一是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價值觀。以前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強調的是以物為本,以增長為本,而新的區域發展模式強調的是以人為本,堅持人的全麵發展為本、發展成果每個人共享。二是強調發展優先。即將發展而不是增長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強調要重視區域經濟發展的成本和代價。三是強調協調統籌發展。強調區域經濟發展要通過“五個統籌”實現城鄉、區域、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國內與國外的協調發展。四是強調內源發展和創新驅動。突出強調區域發展要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基礎性調節作用,調動民眾和企業的參與性,形成整個社會的發展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同時,又強調要徹底摒棄傳統的依靠生產要素投入推動經濟增長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區域經濟發展必須走主要依靠技術創新、管理創新和勞動者素質提高驅動的創新發展之路。
由此可見,這種人本化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與傳統的區域經濟發展模式比較,呈現出以下特點:在區域發展目標上,將人的全麵發展而不是單純的經濟發展作為區域發展的首要目標;在區域發展標準上,將考慮資源、環境約束因素在內的綠色國內生產總值作為區域發展的衡量標準;在區域發展途徑上,將區域發展置於優先於增長的位置;在區域發展重點上,將整個區域經濟和社會作為發展的重點和立足點;在區域發展方式上,將內涵式與集約式發展作為區域經濟發展的基本方式;在區域發展形式上,繼續強調積累和消費並舉;在區域發展戰略上,強調區域之間的協調統籌發展;在區域發展動力上,強調通過創新推動區域社會全麵進步實現人的全麵發展;在區域發展態勢上,采取“共贏發展”的姿態;在區域發展層麵上,不僅強調區域經濟發展,更強調區域社會、人、生態的發展以及這三個方麵的發展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推進。
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現實基礎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提出和我國的實踐,既是曆史發展的必然,順應了後金融危機時期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挑戰在國際競爭中搶占製高點爭創新優勢的時代要求,也符合我國國情和人民的新期待。在當今世界正處於新一輪科技革命背景下的國際產業大調整、大變革時期,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1.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通過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的三年實踐,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全國人民的共識,走“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道路已深入人心,從中央到地方各級黨委政府都把建設“兩型社會”作為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由之路。
(1)“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試驗取得實效
中央批準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即“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三年來,試驗區先行先試取得實質性進展,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示範。
湖南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獲批以來,全麵啟動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產業優化、科技人才、土地管理等核心改革,配套推進融資、對外開放、財稅、城鄉統籌以及行政管理等體製創新。經過三年的發展,試驗區初步步入科學發展、率先發展的快車道。一是核心增長極作用進一步顯現。2009年,長株潭三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5506.7億元,占全省的42.6%,提前一年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環長株潭城市群(“3+5”)八市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0347.5億元,占全省的80%,是2007年的1.5倍。試驗區快速發展帶動全省經濟逆勢而上,成功跨入“萬億元俱樂部”行列,躋身全國十強。二是經濟結構不斷優化升級。2009年,長株潭三市和環長株潭城市群(“3+5”)八市三次產業結構分別為6.8:51.6:41.6和12.5:48.7:38.8,呈現出“二三一”的結構。與2007年相比,第一產業比重分別降低2.3個、3.4個百分點。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水平顯著提升,2009年,環長株潭城市群(“3+5”)八市工業化率較2007年提高3.4個百分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3.9個百分點,城鎮化率達46.2%,比2007年提高2.4個百分點。三是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切實增強。與2007比,2009年環長株潭城市群(“3+5”)八市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提高12.5個百分點,城鎮生活汙水集中處理率提高17.6個百分點,萬元GDP用水量減少62.4噸,湘江流域重點斷麵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2.5個百分點,提前完成“十一五”二氧化硫削減目標任務;人均城市公共綠地麵積8.3平方米,比2007年提高0.7平方米。單位GDP能耗不斷下降,帶動2009年全省萬元GDP能耗下降5.1%,降幅創曆史新高。四是社會民生持續改善。2009年,環長株潭城市群(“3+5”)八市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是2007年的1.24倍和1.28倍。就業更加充分,2009年,八市城鎮登記失業率控製在4.2%以內,比2007年降低0.4個百分點。
武漢城市圈三年的“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規劃建設了跨行政區域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區,實施了一批循環經濟產業項目,創辦了武漢循環經濟發展研究院和實驗室,“兩型”經濟成效顯著。2009年武漢城市圈GDP總量占全省的比重達到了60%,武漢城市圈以全省1/3的版圖麵積和1/2的人口,創造了全省2/3的GDP,有些外貿出口指標達到60%甚至是70%。當前,武漢城市圈正成為一個技術密集、生產要素最具活力的區域範圍。
綜上分析,可以看出兩大城市群積極推進“兩型社會”建設,三年來都取得了明顯成效,各項主要經濟指標都呈快速發展態勢,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建設成效在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示範的同時,也奠定了現實基礎。
(2)“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政策優勢初步顯現
麵對繼蒸汽機、電力和互聯網革命之後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我國為了搶占國際競爭中的製高點、爭創新優勢,非常重視以低碳為主要特征的“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製定了一係列政策,采取了一係列措施,“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優勢初步形成。
2007年9月,胡錦濤主席在APEC(亞太經合組織)會議上提出了建立亞太森林恢複與可持續管理網絡的重要倡議,被國際社會譽為應對氣候變化的森林方案。2009年8月12日,溫家寶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提出要“培育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新的經濟增長點”。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上,我國政府莊重承諾到2020年控製溫室氣體排放的行動目標:“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並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與此同時,我國還將采取到2020年使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的15%左右,增加森林碳彙,使森林麵積比2005年增加40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比2005年增加13億立方米等減排舉措。”2010年3月溫家寶在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進一步明確提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要大力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軌道。”“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大力開發低碳技術,推廣高效節能技術,積極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要努力建設以低碳排放為特征的產業體係和消費模式,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取得新進展”。中國有信心實現新的承諾,這是因為中國已從製度和立法上做好了準備,已經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減排成效。
——2006年底科技部、中國氣象局、發改委、國家環保總局等六部委聯合發布了我國第一部《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
——自2006年以來,我國政府相繼實施了《節約能源法》、《可再生能源法》、《清潔生產促進法》、《循環經濟促進法》,為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奠定了立法基礎。
——2006年4月,中央啟動中部崛起戰略。2009年9月23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旨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衝擊、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過程中,進一步發揮包括湖南在內的六省區的中部地區比較優勢,增強對全國發展的支撐能力。其中節約資源、發展循環經濟是必由之路。
——2007年6月成立了由國務院總理任組長的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領導小組,並正式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
——2007年9月8日胡錦濤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15次領導人會議上,提出了四項建議,明確主張“發展低碳經濟”,令世人矚目。講話中一共說了4回“碳”:“發展低碳經濟”、研發和推廣“低碳能源技術”、“增加碳彙”、“促進碳吸收技術發展”。他還提出:“開展全民氣候變化宣傳教育,提高公眾節能減排意識,讓每個公民自覺為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做出努力。”這也是對全國人民發出了號召,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
——2007年12月26日國務院新聞辦發表《中國的能源狀況與政策》白皮書,著重提出能源多元化發展,並將可再生能源發展正式列為國家能源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008年發布了《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白皮書和《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一五”規劃》等。
——2009年國務院製訂頒布了《關於發展低碳經濟的指導意見》。
——2010年10月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製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提出:“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
2010年國內製定的政策還有《節能環保產業發展規劃》、《關於半導體照明節能產業發展的意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以及《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等。
這一係列政策和法律的出台,為我國低碳“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政策法律保障,全國各地低碳“兩型”經濟發展風生水起,正在積極探索低碳“兩型”經濟發展模式:世界自然基金會選擇保定和上海為我國首批低碳試點城市,保定加快發展“中國電穀”,上海主攻建築節能;深圳在環境保護條例中首次加入了鼓勵發展低碳經濟的內容;重慶對公共機構能耗實行定額製;天津和南昌在轄區內分別設立了省市級低碳“兩型”經濟示範區;無錫成立了國內首家低碳城市發展研究中心;廣州、攀枝花、杭州等城市也紛紛提出建設低碳城市,開始在城鎮化和建設低碳城市的進程中尋求新的平衡。浙江獲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試點省,成為全國唯一試點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