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內容與分析方法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的主要任務就是,充分運用區域經濟原理,分析如何通過技術創新和製度創新,依據區情,選準區域主導產業群、協作配套產業群和基礎性產業群,處理好區域資源的產業間配置使用和空間配置使用,提高區域資源的優化配置效率,從而獲得最佳的區域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本節主要分析“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分析方法。
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內容
近幾年,西方經濟學界出現了一種強調空間資源節約集約的新區域經濟學(亦稱新經濟地理學)熱潮。著名經濟學家如克魯格曼、波特、巴羅、阿瑟和維納爾布斯等的著作都涉及“區域”、“地理”和“空間”問題。可以說,新區域經濟學是由新技術革命和經濟全球化直接推動產生的,是對傳統區域經濟學創新的成果。結合國內外區域經濟學新進展,本書認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必須立足我國區域經濟實際,突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主題,運用區域經濟理論分析“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條件、戰略、功能定位、資源優化配置、經濟轉移、經濟集群、經濟結構優化、園區經濟發展、經濟競爭力、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管理等問題。
一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條件分析。本書立足世界第四次科技產業革命興起的大背景,全麵係統研究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所需要的自然條件、人口素質、科學技術、經濟結構、文化社會環境等具體條件。
二是區域經濟一體化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本書立足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強化趨勢的視角,全麵分析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的曆史演進及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合作的新格局,綜合評價我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轉變的得失,提出新時期“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新戰略。
三是區位理論與“兩型”區域經濟功能定位。傳統區域經濟學研究的區位因素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自然資源、生產技術和一般的社會經濟條件等方麵,而且在研究過程中存在著重視自然資源、勞動力成本、運費等因素,忽視社會經濟條件的狀況。“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在重視研究傳統區位因素的同時,更加重視對信息技術、網絡、市場、外資、政策等新區位因素的研究。本書在係統分析古典區位理論、新古典區位理論、現代區位理論的基礎上,闡述我國“兩型”區域經濟功能定位。
四是分工合作、要素流動理論與“兩型”區域資源配置。本書立足市場機製基礎性調節作用發揮的視角,在全麵分析區域分工合作理論、區域要素流動理論的基礎上,係統研究“兩型”區域經濟的協作與資源優化配置。
五是極化、梯度理論與“兩型”區域經濟轉移。本書立足產業對接的視角,在全麵分析區域極化理論、區域梯度推移理論和區域反梯度推移理論的基礎上,係統研究“兩型”區域承接產業轉移、增長極的培育與城鄉經濟對接。
六是區域創新、空間組織理論與“兩型”區域經濟集群創新。本書立足提高區域自主創新能力視角,在全麵分析區域創新理論、區域空間組織理論的基礎上,係統研究“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創新與集群產業化。
七是區域產業結構理論與“兩型”區域經濟結構優化。本書立足產業開放化視角,在係統分析區域產業分類、產業結構演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理論的基礎上,係統研究“兩型”區域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
八是區域規劃開發理論與“兩型”園區經濟發展。本書立足整體性視角,在係統分析區域規劃理論、區域開發理論的基礎上,比較分析我國現有園區經濟發展的經驗與啟示,係統研究“兩型”園區經濟發展。
九是“四化”與“兩型”區域經濟競爭力。本書立足城鄉統籌發展和區域競爭力提升的視角,在全麵分析“四化”的內涵與特征、“四化”的相互關係的基礎上,係統研究我國如何以“四化”提升“兩型”區域經濟競爭力。
十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與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本書立足階段性特征,在係統分析“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理論、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理論的基礎上,係統研究如何立足階段性特征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十一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管理。本書立足“兩型”建設視角,在全麵分析區域經濟管理理論的基礎上,係統研究“兩型”區域經濟管理問題。
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分析方法
“兩型”區域經濟研究是一項創新工程,對“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應牢牢把握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這一根本方法,切實把實證分析和規範分析、個體分析與總體分析、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有機結合,在闡述區域經濟基本理論的前提下,聯係我國區域實際研究“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問題,突出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通過建立區域經濟計量模型,充分運用綜合評價、描述統計、回歸分析、數字分析、過程分析、係統分析、決策優化技術等方法,對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投入產出、空間均衡模式等方麵進行全麵分析。下麵主要介紹“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方法。
1.“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係的設置原則
區域要實現全麵進步,經濟必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基於此,“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體係設置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是代表性。“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涉及多方麵的因素,既要考慮總量指標,又要考慮相對指標;既要考慮靜態指標,又要考慮動態指標。總量指標,由於受到研究總體單位數多少的影響,因此隻能用來反映一定時間、地區條件下,某種現象總體的規模和絕對水平,而不能用來對比分析不同區域之間經濟發展的差異及探尋數據內在的數量關係及其規律。相對指標是通過事物間的對比,用一個抽象化的比值來表明其相互關係。它能反映某些相關事物之間的數量聯係程度,便於看清事物的差異,但不能反映現象在地區之間絕對量的差異。每一類型指標又可以細化為若幹分指標。在這些指標中必須找出最具有代表性的指標,才能比較準確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狀況。
二是績效性。在選取衡量“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評價指標時,究竟選擇什麼樣的指標,選多少指標,除了考慮研究的目的和不同指標的作用外,一定要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選取,在注重經濟增長指標的同時,更要重視經濟增長的效益。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在考察區域經濟發展時,往往圍繞經濟增長這一側麵來建立指標體係,而且主要停留在對經濟狀況的描述上,即使有評價指標,也很少考慮社會經濟發展對環境、資源的影響以及資源投入的績效。所謂投入績效指標,從廣義上說,是指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四大子係統的協調度。從狹義上看,投入績效是指經濟效益的指標,即一個地區在一定時期內的全部要素投入與有效產出之比的指標。因此,在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差異時,必須考慮經濟增長的成本。
三是可操作性。指標體係的建立要從實際出發,做到需要與可能相結合,指標的設置必須有可靠的數據來源和可比性,即符合可操作性原則。從理論上說,比較研究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涉及麵極其廣泛,需要有龐大的不同側麵的統計數據支持。但有些指標在現實統計資料中難以收集到或根本沒有。這樣,我們隻能從實際情況出發,通過公開出版的各種年鑒,利用能夠收集到的有關數據資料建立衡量區域經濟發展差異的指標體係。
四是動態性。盡管測評體係是由多個指標組成的統計指標群構成,但由於區域經濟發展的階段不同,指標選取要體現動態性,同時要與國際統計標準接軌,統計體係及相關數據必須不斷修正和完善,從而使評價指標體係具有很好的開放性,也更加科學。
五是靈活性。由於“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評價問題比較複雜,可根據實際情況以定量分析為主,定量指標與定性指標相結合,同時也可根據需要設置一些逆指標。
2.“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係的框架設計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性範疇,不可能用一個或幾個指標就能全麵反映。從橫向上看,它是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經濟各方麵的綜合發展狀況;從縱向上看,它表現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根據前麵提到過的指標體係建立原則,指標體係可以分為三個層次的一級指標,33項二級指標。
第一層次:發展水平。主要反映“兩型”區域經濟的發展水平,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人均財政收入、人均消費品零售額、每百人擁有電話機數(部)、主導產業集群產值占GDP比重(%)、第三產業值比重(%)等9項指標。
第二層次:發展活力。主要反映“兩型”區域經濟的活躍程度,包括GDP增長率(%)、機關人數占人口比例(%)、民營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財政支出、鐵路貨運密度、航道貨運密度、公路貨運密度、郵電業務量、國有工業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國有工業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實際利用外資額/總投資(%)、進出口總額占GDP比例(%)、地方財政支出/GDP、地方財政收入/GDP等14項指標。
第三層次:發展潛力,主要反映“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後勁,包括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地方財政科技三項費用、人均新增固定資產投資額、人均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工業廢氣處理比例、工業廢水處理及排放達標比例、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除澇麵積占易澇麵積比重、治堿麵積占鹽堿麵積比重等10項指標。
3.“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評價方法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方法主要有兩大類:單項指標綜合評價法和多項指標綜合評價法。單項指標綜合評價法是選用一個有代表性的綜合指標來進行綜合評價,具有一定的片麵性,一般采用多項指標綜合評價法。下麵主要介紹常用的綜合評分法、標準化計分評價法和功效係數綜合評價方法。
(1)綜合評分法
設指標體係為X={x1,x2,…,xp},評價地區集N={1,2,…,n},xij為地區i的指標xj的數值(以後凡采用同樣假設的,不再說明)。綜合評分法的具體做法是:首先將所選P個指標根據它們在評價地區綜合經濟實力中的重要程度定出每個指標的評分標準,相加總分為100分;其次,用18等分法將各地區各指標最低值定為1分,平均分定為50.5分,按比例定出平均分兩邊各組分數,逆指標按反方向評分,求出所有指標的得分;再次,以各指標得分乘權數並求和即得到地區i的綜合評價的總分數;最後,根據總分排出名次。
綜合評分法的優點是操作簡便。缺點是由於得分是按指標值高低幅度分成不同的檔次,對於分組在邊緣的指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準確性。
(2)標準化計分評價法
標準化計分評價法是用指標的標準分數作為指標計分的評價方法。設某個評價指標為xi,其標準分數為zi,則Zi=(xi-xi)/δi(試中xi為第i個指標的平均值,δi為第i個指標的標準差)。
標準化計分的特點是:標準分數消去了指標的計量單位,依據指標值和指標分布而定;標準分數一般在-5至5之間連續變化,既將各指標值壓縮到同一數量級上來,又對指標值變化反應極為靈敏,彌補了綜合評分法的缺陷;標準分數具有“廣義位次”的意義。標準分數有正有負,指標得分為負,一般不符合人們的習慣,為此可作如下變換:ci=50±10zi,逆指標取負號。因為,zi∈[-5,5],所以正zi=∈[0,00]。設指標xi的權數為λi,則綜合評價為
W=∑pi=1λici
評價對象i的綜合評價值為ω=∑pi=1λicij。按ωi的大小排列即對象綜合評價值的位序。
(3)功效係數綜合評價方法
功效係數綜合評價法是將不同性質的指標值轉換為無量綱的功效係數,然後進行綜合評價。設X+、X-分別為正向指標集和逆向指標集,評價對象集N={1,2,…,n},原始指標數據陣為X=(xij)n×p0
第一步,計算各被評價對象的功效係數:
dij=Xij-x(s)jX(h)j-X(s)jj∈X+
X(s)j-xijX(s)j-X(h)jj∈X-
式中X(h)j、X(s)j分別為第j個指標的最滿意值和不允許值。
第二步,求各被評價對象的功效係數標準評價值:
Zi=∑pj=1ωidij∑pi=1∑pj=1ωidij
功效係數法簡便實用,X(h)j、X(s)j的選取有較大的隨意性,加上權數確定的主觀成分,可能會影響評價的準確性。
思考題
1.區位與區域有什麼區別?
2.什麼是“兩型”區域經濟?“兩型”區域經濟及其發展有哪些特點?
3.簡述“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曆史邏輯與現實基礎。
4.簡述“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評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