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概述(下)(2 / 3)

(3)“兩型社會”試驗區建設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積累了經驗

長株潭城市群、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試驗區三年來的建設實踐,緊緊圍繞體製機製創新和發展方式轉變的要求,構建了全方位、多層次的試驗區改革方案和建設規劃政策體係,把國家賦予的先行先試權作為試驗區最大的政策和機遇,全麵啟動了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產業優化、科技人才、土地管理等核心改革,配套推進投融資、對外開放、財稅、城鄉統籌以及行政管理等體製創新,以重大項目為支撐,著力增強了投資的“兩型”性和有效性,提升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合承載能力,為“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一是堅持好解放思想這一根本。隻有解放思想,才能形成新思路、拿出新辦法、解決新問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題是“兩型”,“兩型”建設麵臨著發展與保護等一係列的“兩難”問題,能否處理好一係列“兩難”問題,直接決定“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成敗。尤其是欠發達區域搞“兩型”困難很大,但是不搞“兩型”,現在和將來的困難將更大。要實現區域經濟的“兩型”發展,必須進一步解放思想,堅持“兩型”不動搖,立足實際發展區域“兩型”產業,實現區域經濟結構“兩型”化。

二是堅持“兩型”區域經濟建設與轉變發展方式相統一。“兩型”區域經濟建設與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本質、目標、內容、動力、手段上是一致的,轉變發展方式是建設“兩型”區域經濟的必由之路,“兩型”區域經濟建設是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方向和目標,兩者統一於科學發展觀的實踐。一方麵,以“兩型”為引領,從產業發展、體製機製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麵掀起一場區域發展方式的深刻變革,實現區域生產、生活、消費方式的根本轉變;另一方麵,以轉變區域發展方式為途徑和支撐,探索建立有利於促進“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體製機製,加快推進“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三是堅持區域改革與區域發展相協調。改革是動力,發展是目的,推進“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堅持改革與發展的有機結合。一方麵,改革是“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靈魂,隻有不斷深化改革,立足實際,敢闖敢試,不斷創新體製機製,才能走出新路,為“兩型”區域經濟建設注入無窮的動力。另一方麵,發展是改革的載體和歸宿,不能為改革而改革,要圍繞發展的要求改革,通過體製機製的突破創新不斷推動“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進程。

四是堅持“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中以人為本。“兩型”區域經濟建設涉及方方麵麵,是一個複雜的係統工程。要有效推動“兩型”區域經濟建設,必須堅持在“兩型”區域經濟建設中依靠人民群眾,堅持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推進“兩型”區域經濟建設,堅持讓“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始終把改善民生、服務群眾放在首位。改革建設項目首先要考慮群眾是否受益,要著力加快區域汙染治理、生態修複、“兩型”產業培育、基礎設施建設、城鄉一體化推進,追求水更清、天更藍、路更暢、城更美,真正讓人民群眾得到實惠,從而贏得廣大人民群眾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自覺性、創造性。

2.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麵臨的挑戰

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雖然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是也要看到,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時期,絕大部分地區人地矛盾尖銳,傳統產業比重高,城鄉區域差別大,生態環境惡化,“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麵臨著一係列挑戰。

(1)重化工業主導型的工業化快速發展階段

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目前正處於工業化中期階段,城鎮化相對滯後,2009年我國城鎮人口按統計口徑算,已經達到了6.22億人,城鎮化率提高到46.6%,但中西部地區人口城鎮化率嚴重滯後於全國的平均水平,就以近年來實現跨越發展的湖南省來說,2009年湖南城鎮化率比全國低3.4個多百分點。因此,加速推進工業化、城鎮化是我國絕大部分地區當前和今後相當一段時期內麵臨的重大任務。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不斷推進,人口增長、消費結構升級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使得我國對能源的需求和溫室氣體排放將不斷增長。以湖南省為例,根據《湖南省電力發展“十一五”規劃及2020年遠景目標》,2020年全省用電量將達2100億千瓦時,需要電煤4700萬噸。據測定,燃燒一噸煤就要向大氣排放大約15公斤粉塵、20公斤二氧化硫和7公斤氮氧化物。如果用這些數據乘以4700萬,這些數字是多麼的龐大與恐懼,與此帶來的巨大的環境壓力可想而知,“兩型”區域經濟發展麵臨的工業化轉型任務非常繁重。

(2)高碳化的能源稟賦與結構

根據2006年探明的一次性化石能源的儲量和開采能力測算,世界平均可開采的年限,煤炭為230年,石油為45年,天然氣為61年。而中國分別隻有80年、15年和30年。人類麵臨著能源不可持續供應的安全威脅,中國的形勢則更為緊迫。從區域能源總量來看,我國相當部分地區能源形勢不容樂觀,有些地區能源緊缺問題非常突出。以湖南為例,湖南是缺能地區,無油、無氣,缺煤、少電,90%以上的能源需從外地調入。從能源消費來看,湖南以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為主,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耗的70%以上。據計算,每燃燒一噸煤炭會產生0.7噸二氧化碳氣體,比石油和天然氣每噸多30%和70%。湖南年綜合能耗近億噸標準煤,一次性能源自給率不足50%,單位GDP能耗1.4噸標準煤,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近14%。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2.82噸標準煤,比全國高出10%。從能源結構看,一直呈現高碳結構: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在生產和消費總量中分別占92.1%和92.8%。特別是“高碳”的火電比例高達80%以上。火電的大規模應用仍將對環境構成潛在的巨大的威脅。

從經濟結構來看,湖南經濟的主體是第二產業,而第二產業是以重化工業為主導,這就決定了能源消費的主要部門是工業,而工業生產技術的高碳消費特征,又加重了湖南經濟的高碳化傾向。

(3)碳排放總量突出

所謂碳排放總量,從Kaya公式(碳排放總量=人口×人均GDP×單位GDP的能源用量×單位能源用量的碳排放量)可知,人口是其中四大因素之一。我國是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近53%的人口又集中在農村,人口城鎮化將進一步加速,從而造成我國在推進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麵臨碳排放總量不斷增加的嚴峻挑戰,尤其是為應對全球氣候變暖我國作出的“到2020年,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將比2005年下降40%~45%,並將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這一莊重承諾的實現,麵對的挑戰可想而知。對於各省來說,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因還處在工業化中前期階段,工業化、城鎮化任務相當繁重,碳排放總量和人均碳排放量都麵臨遞增的壓力。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的J.W.Tester等人運用Kaya公式,對中、日、歐、美和世界1980—1999年間的碳排放同4個驅動因素的關係進行了定量分析。盡管20年間中國的能源強度年平均降低了5.22%,碳強度年平均降低了0.26%,但由於人口多,加上人均GDP年增長率為世界的6.6倍,而碳強度年均降低不到世界的58%,使得碳排放年均增長率達4%。

(4)“碳鎖定”嚴重

所謂“碳鎖定”,係指基礎設施、機器設備以及個人大件耐用消費品等,一旦投入,其使用年限均在15~50年以上,其間不大能輕易廢棄,即技術與投資都會被“鎖定”。鎖定效應將會直接影響決策後果。如現在起十幾年內新建的燃煤電廠,隻能繼續沿用傳統技術,CO2排放較大,且會影響多年。

我國正處於工業化、城鎮化的中期階段,以重化工業為主的階段特點和產業結構特點突出,長期形成的能源資源性加工型的高碳產業格局至今沒有根本改變,工業中占主導地位的仍是以采掘、鋼鐵、建材、電力等能源原材料加工高耗能產業為中心的傳統產業,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化學工業占全部工業的比重居高不下。這標誌著我國區域經濟發展還沒有擺脫重化工業為主導的模式,仍然是傳統的高能耗高汙染產業占據主導地位。第三產業的發展仍然以傳統服務業為主,產業結構層級偏低,碳鎖定比較嚴重。特別是資源型城市,大幅增加的高耗能行業投資如果盲目用來擴大生產,將使我國節能降耗任務更為艱巨。如何在發展過程中,超前運籌,避免鎖定束縛,是一項緊迫而現實的挑戰。

(5)整體“兩型”低碳技術水平相對落後。

隨著建設“兩型社會”的全麵推進,人們意識到了科技在建設“兩型社會”過程中的重大作用。一方麵科技是解決生態環境汙染和自然資源緊缺問題的最有力的手段,另一方麵科技是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根本保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創新取得顯著成效,信息技術、高鐵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物醫藥技術等一大批高新技術大突破引領世界,但要認識到,我國自主創新能力較弱,R&D經費占GDP比重不高,相當部分企業缺乏自主知識產權、核心技術和品牌,科技總體競爭力不強,勞動力知識化素質偏低,人才的地域分布很不平衡,嚴重製約著我國“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尤其是中西部地區,科技創新能力相對於東部沿海地區更弱。以湖南為例,湖南經濟由“高碳”向“低碳”轉變受整體科技水平落後的嚴重製約,低碳技術的開發與儲備不足,能源生產和利用、工業生產等領域技術水平相對落後,產業體係薄弱,與先進水平之間有較大差距。盡管《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規定,發達國家有義務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技術轉讓,但實際情況與之相去甚遠,我國不得不主要依靠商業渠道引進。據估計,以2009年的GDP計算,中國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轉變,年需資金超過300億美元。這樣一個巨額投入,顯然是沉重負擔,尤其是對中西部各區域來說,麵臨的困難更大。再一個問題,產業的關鍵核心技術是用錢買不到的。美國和日本的跨國公司仍將核心技術和高端技術研發留在母國。同時,發達國家為維護和壟斷自身的科技優勢地位,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采取極為嚴格的技術封鎖政策。例如,美國有極為嚴格的高科技出口製度,有20個大類的高科技產品不得對我國出口,並動輒以知識產權保護不力為由,拒絕向我國輸出技術。大型跨國公司如英特爾雖然在海外設立了不少研發中心,但芯片設計等關鍵技術卻一直留在美國總部。因此,我國各區域在承接產業轉移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過程中,必須堅持自主創新。如果技術還是完全依賴別人的,到最後仍然隻能成為一個製造區域,不可能成為創造區域,不能享有高端利潤,必將陷入惡性循環。

(6)生態破壞仍然嚴重

近幾年來,我國加大了環境保護的力度,節能降耗成效顯著。據初步測算,2009年我國化學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繼續保持雙下降態勢,其中二氧化硫的減排目標提前一年實現。2009年地表水國控斷麵高錳酸鹽指數的年均濃度分別比2008年和2005年下降10.5%和29.2%;113個環保重點城市的二氧化硫年均濃度分別比2008年和2005年下降10.4%和24.6%,主要汙染物排放量實現雙下降,首次出現了“拐點”。雖然全國環境質量總體呈好轉趨勢,但環境保護形勢依然嚴峻,生態破壞仍然嚴重,集中表現為:水汙染形勢依然嚴峻。全國197條河流407個斷麵中,Ⅰ~Ⅲ類、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麵比例分別為49.9%、26.5%和23.6%。鬆花江為輕度汙染,黃河、淮河為中度汙染,遼河、海河為重度汙染。湖泊富營養化問題突出。全國近岸海域Ⅰ、Ⅱ類海水比例為62.8%,比上年下降4.9個百分點;Ⅲ類為11.8%,上升3.8個百分點;Ⅳ類、劣Ⅳ類為25.4%,上升1.1個百分點。四大海區近岸海域中,渤海為輕度汙染,東海為重度汙染環境保護部:《2007年中國環境狀況公布主要汙染物排放量首現“拐點”》,科學網2008年6月4日。。沙化形勢仍很嚴峻,目前全國荒漠化土地麵積達264萬平方公裏,占國土麵積的27%,荒漠化成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大製約因素。4億人口受荒漠化影響,直接經濟損失達540億元人民幣。程誌良:《我國力爭從“沙逼人退”轉為“人逼沙退”》,人民網2007年10月8日。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呈逐年上升趨勢,堆存量越來越多。2005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3.4億噸,比上年增加12.0%;2006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5.20億噸,比上年增加13.1%;2007年,全國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為175767萬噸,比上年增加16.0%《改革開放30年我國固體廢物處理變化狀況》,中國環保網2008年11月27日。。全國固體廢棄物堆存量累積已超過80億噸,占用和損毀土地200萬畝以上,對土壤和水體造成了嚴重汙染。李斌:《中國生態環境新“警世圖”:有水皆汙,逢雨必酸》,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