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概述(上)(1 / 3)

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區域經濟發展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前提保障。從理論上係統研究區域經濟發展最早始於20世紀50年代,是為了適應國際與各國內部地域分工深化的要求,針對當時國家間、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的情況,從生產力布局學中發展出來的一門新興學科。從西方區域經濟學研究的現狀來看,目前形成了新經濟地理學派、製度學派和管理學派等三個主流學派。我國係統研究區域經濟發展起步較晚,目前主要在區域經濟理論、區域發展機製、區域經濟關係、區域經濟政策和區域開發等方麵進行研究。現實中,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麵臨的人口資源環境矛盾日益尖銳,正處於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時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成為各個區域經濟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如何從國情出發,深入開展“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體係,是一項十分重要而緊迫的任務。本書以區域經濟理論框架為支撐,結合湖南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試驗區的改革實踐,體現時代特色,從全新的角度論證“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第一節區域經濟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它的客觀對象作為研究基礎。從係統觀的角度來說,區位、區域與區域經濟係統就是“兩型”區域經濟研究的前提。

一、區位、區域與區域經濟

區位、區域和區域經濟是在區域經濟學研究中,為了研究方便劃分的三個不同層次的結構。而西方區域經濟理論是在區位論與發展經濟學有關理論的基礎上逐漸演化發展而來的。

1.區位與區位論的產生

區位即某事物占有的空間位置或場所。“區位”源於德文的standort,1882年由W·高茨首先提出,“區位”在1886年被譯為英文location。區位與位置不同,既有“位”,也有“區”,還有被設計的內涵。區位的主要含義是事物占有的場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關係等方麵的含義”。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區位論中,區位特指人類的各項經濟活動所占有的位置或場所,區位論則是研究人類經濟活動中的空間選擇和空間分布規律的理論。

區位理論是經濟地理學的核心理論之一。區位選擇與區域經濟發展是西方區域經濟理論的兩大主題,微觀經濟活動主體理性的區位選擇導致經濟活動在某一優勢區位的聚集和擴散,在中觀和宏觀上表現為區域經濟增長。西方區域經濟理論的形成和演進始終沿著區位論和區域經濟發展兩條線索進行,其間對區域經濟理論的研究日益深化。

區位論產生於19世紀的20~30年代,古典區位論一般是指從19世紀2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產生的各種區位論。在區位論的發展史上,經曆了古典區位論、新古典區位論、現代區位論。區位理論的根本宗旨在於人類經濟社會活動的空間法則。著名區位論學者廖什在《經濟的空間分布》一書序言中是這樣闡述區位與區位法則的:“對我們來說,事物存在的時間是一定的,但我們卻可能動地選擇它所在的地點……凡是有生命的事物都需要選擇正確的區位。當然,一個經營得好的企業,建設一座城市,以及能夠得到發展的集聚區,也都需要選擇正確的區位。不僅如此,事物一旦處於正確的地點,也就會產生法則。”

2.區域

區域經濟學中的“區域”根據考察對象的不同特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自然區域。地表自然界存在著地區差異,其空間分布具有由量變到質變的性質。由此可將其劃分為不同的係統,並按從屬關係細分為一定的區域等級係統。區域自然環境是有內在聯係的統一整體,一個要素的區域變化往往引起其他要素的變化。任何區域的自然地理環境特征是各自然地理要素綜合作用的結果。

二是行政區域。行政區域是指行政管理的地域範圍。行政區域劃分具有一定的主觀性,與自然區域相比,具有可變性和不穩定性。

三是經濟區域。經濟區域是指以大中城市為核心,以交通運輸為紐帶,以地區專門化部門為特征的經濟地域。經濟區域是客觀的,且具有相對的穩定性。

一般說來,構成現代經濟區域的要素,包括經濟中心(指各級城市)、經濟網絡(指交通網、流通網和通訊網等)和經濟腹地(指中心和網絡的吸引範圍)。經濟區域內的各要素相互聯係、彼此製約。經濟區域的特征是由區內各要素共同綜合作用形成的,任何一個要素的變化都會引起其他要素的相應變化,從而影響區域經濟的特征。

3.區域經濟

區域經濟是特定地區國民經濟整體的總稱,是一種綜合性經濟發展的地理概念,它反映區域性的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現狀及其問題,尤其是指礦物資源、土地資源、人力資源和生物資源的合理利用程度。每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都受到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技術經濟政策等因素的製約。水分、熱量、光照、土地和災害頻率等自然條件都影響著區域經濟的發展,有時還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條件下,區域經濟的發展程度受投入的資金、技術和勞動等因素的製約;技術經濟政策對於特定區域經濟的發展也有重大影響。區域經濟的效果,並不單純反映在經濟指標上,還要綜合考慮社會總體經濟效益和地區性的生態效益。

區域經濟作為經濟地理學和區域經濟學的共同研究領域,其內容主要包括:一是經濟區劃分;二是形成區域經濟的主要要素;三是區域利用自然資源的狀況;四是國民經濟發展的地域比例;五是區域生產力合理布局的客觀規律;六是區域經濟發展過程;七是新區經濟開發戰略;八是發達地區經濟的持續穩定增長;九是區域國民經濟綜合體和地域生產綜合體組織;十是科技進步對區域生產布局和勞動地域分工體係的影響等。

衡量區域經濟合理發展應當有一個指標係統,從中國許多地區經濟發展情況來看,一般包括以下5個方麵:一是在整個國家經濟發展的總體布局中區域經濟的地位和作用情況。二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速度和規模是否適合當地的情況(包括人力、物力和資金等因素)。三是規劃設計的區域經濟開發和建設方案能否最合理地利用本地的自然資源和適應本地的環境情況。四是區域內各生產部門的發展與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協調狀況。五是生產部門與非生產部門之間在發展上的相互適應情況。也就是支撐生產發展的能源、交通、電信、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等區域性的基礎設施配套情況。

二、“兩型”社會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我國針對經濟社會發展中麵臨的資源環境瓶頸製約提出的有別於傳統粗放式發展方式的一種新的發展模式,要求各區域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必須通過技術創新、製度創新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新路。

1.“兩型社會”的內涵與特點

2007年12月14日,長株潭城市群與武漢城市圈一道成功獲批為全國“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兩型社會”建設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價值取向。“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要促進“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必須遵循“兩型社會”建設規律,符合“兩型社會”建設要求。

(1)“兩型社會”的內涵

“兩型社會”指的是“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它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可持續發展政策調控為手段,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致力於構建協調持續的發展體係。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圍繞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將經濟運行過程與資源運行過程、生態環境運行過程、社會運行過程結合起來,推進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形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資源高效利用、生態環境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質就是追求生態社會文明。這個定義包括兩層意思:第一,它的核心理念是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第二,圍繞“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理念,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文化觀念都得改變,都得與之相適應。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整個社會經濟建立在節約資源的基礎上,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核心是節約資源。節約,意味著節減、節省、節儉、控製,與浪費相對;節約是健康文明的消費方式,也是一種價值取向;節約不是限製消費,而是提倡健康消費、文明消費;節約更是經濟學範疇,是用最少投入獲得最大產出。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社會形態,其核心內涵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自然生態係統協調可持續發展。友好,意味著親近、和睦、協調、和諧。環境友好側重於社會經濟發展的生態效率,其根本要求就是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與社會經濟、自然生態係統協調發展。它體現了對自然價值多樣性的深刻認識,以及人、社會與自然、生態、環境的良性互動。

(2)“兩型社會”的特點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節約資源、保護環境,而是應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它的特點可以歸納如下:

一是和諧性。“兩型社會”是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人與人之間全麵和諧的經濟社會形態,是一種全新的經濟社會發展模式,和諧性是“兩型社會”一個鮮明特點。建設“兩型社會”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然選擇,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從本質上講,資源環境問題雖然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但其實質上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和諧問題。

二是係統整體性。從內容上來說,“兩型社會”是“兩型”生產體係、“兩型”消費體係、“兩型”文化體係、“兩型”分配體係有機統一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全方位變革的複合係統。資源環境問題既是自然問題,也是經濟問題、社會問題、政治問題和技術問題,更是文化觀念問題,這些問題相互交叉、相互影響。可以說,“兩型社會”是一個“係統複合整體”,是由節約友好型技術、節約友好型產品、節約友好型產業、節約友好型企業、節約友好型管理、節約友好型社會等組成的新型的經濟社會綜合體。絕對不能把“兩型社會”建設簡單地等同於節能減排。

三是主體多元性。“兩型社會”是一個政府、企業、社會組織以及公眾廣泛參與的社會,參與“兩型社會”建設主體的多元性是“兩型社會”建設的重要特征。“兩型社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需要政府自上而下的推動和引導,企業積極的參與和支持,更重要的是需要在全社會自下而上培育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文化,真正形成建設“兩型社會”的廣泛共識,並把這種文化與共識付諸各自的行為中去。

四是開放性。“兩型社會”建設的內在要求是通過建立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科學發展體製,充分發揮市場機製的基礎性調節作用,既要求在“兩型社會”建設體製機製創新、產業發展、各類組織及公眾參與等方麵開放合作,更要求在開放融合優化配置資源環境中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大力推進承接產業轉移中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產業結構。

五是創新性。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本身就是對傳統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發展方式的改革創新,必須在技術創新、製度創新、文化創新方麵取得新突破,建設有利於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社會發展的體製機製。要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中心環節創新“兩型”低碳技術,以政府職能轉換為重點創新“兩型”低碳管理製度,以節能減排意識培育為著力點創新“兩型”低碳文化。

2.“兩型”區域經濟與“兩型”區域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