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概述(上)(2 / 3)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資源環境瓶頸製約已成為各區域發展麵臨的最突出問題,按照“兩型社會”建設要求合理配置資源、優化環境已成為各區域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為標誌的“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已成為全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取向。

(1)“兩型”區域經濟

“兩型”區域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產業為基礎的區域經濟綜合體。“兩型”區域經濟最突出的特點是區域經濟要素“兩型”化,要求區域技術創新兩型化、區域產業“兩型”化、區域消費“兩型”化、區域文化“兩型”化、區域空間“兩型”化、區域生態“兩型”化、區域管理“兩型”化。

一是區域技術創新“兩型”化。這就是要求區域在推動經濟發展中著力創新“兩型”技術。低汙染低排放量、合理利用資源和能源、更多地回收廢物和產品、以環境可接受的方式處置殘餘的廢棄物等,是“兩型”技術的主要特征。“兩型”技術體係從大的方麵看主要包括清潔能源技術、節能技術和碳排放降低技術。具體來說,“兩型”技術體係主要包括替代技術、減量化技術、再利用技術、資源化技術、係統化技術、能源利用技術、水資源利用技術、綠色再製造技術、節能建築技術、生物煉製技術、綠色化學技術、新材料技術、生態農業技術、綠色消費技術、生態恢複技術、信息技術、評價技術、管理技術等各類有利於“兩型”經濟發展的技術總和。

二是區域產業“兩型”化。這就是要求區域要重視產業集群和升級。產業集群有利於促進專業化企業聚集在一起,共享勞動力市場、信息和內部聯係等資源,產生外部性,方便不同行業、不同學科領域的人才互相交流,促進企業的垂直分解和專業化發展,刺激新知識、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從而節約資源、減少汙染物排放量。推動區域產業結構轉換升級,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是建設“兩型”區域經濟的產業基礎。根據現有國內外學者對產業結構調整與能源消費關係的研究,第二產業對能源消耗總量的影響最大,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能源消耗程度最低。隨著區域產業結構轉換升級,第一產業份額越來越小,第二產業比重先增後減,第三產業比重穩步上升,從而導致能源消費會隨著第二產業比重的變化而變化,呈現一種先增加後下降的趨勢,有利於“兩型”區域經濟的形成。

三是區域消費“兩型”化。這就是要求區域消費者必須以對社會和後代負責任的態度在消費過程中積極實現低能耗、低汙染和低排放。區域“兩型”消費是一種基於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態化消費方式,體現人們的一種心境、價值和行為。這種消費模式,要求區域消費者在消費品的選擇過程中要根據一定時期、一定地區“兩型”消費的價值觀,把“兩型”的指標作為重要的考量依據和影響因子,青睞“兩型”產品。區域“兩型”消費代表著人與自然、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共生式發展。區域“兩型”消費體係的構建程度與人口城鎮化發展階段、社會消費文化和習慣等諸多因素有關。

四是區域文化“兩型”化。文化是一種極其複雜的社會現象,它包括一個民族、國家的曆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心理情感、價值觀念等。在社會所包含的經濟、政治、文化三個係統中,文化位於最頂部。人以文化的方式生存。文化是在人類進化過程中得以形成,又在人類進化過程中不斷發展的,它是一種具有自律自洽性和自我更新性的動態係統。區域“兩型”文化是指導區域經濟規劃、建設與管理的先進理念,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兩型”文化體係。區域文化“兩型”化,就是要求“兩型”文化滲透到區域文化事業、文化產業發展的各個環節中。區域文化“兩型”化,必將改變人們的價值觀念、思維模式、行為準則,既符合時代的要求,也是“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內容。

五是區域空間“兩型”化。這就要求區域空間發展,必須遵循低排放、高能效、高效率的原則,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有序推進人口城鎮化,合理安排生產要素的區域空間布局,協調推進城鄉生產要素的相互聯係。人口城鎮化在給我們帶來無數優越條件的同時,也對“兩型”區域空間體係帶來重大的影響。第一,人口城鎮化會相對增加城市的碳排放量。人口城鎮化是伴隨著土地空間的擴大而不斷推進的,隨著人口城鎮化推進,城市空間規模的擴大,工業生產的大量增加,必然增加城市碳排放量。第二,人口城鎮化要求完善和擴建城市基礎設施,以及擴大房地產規模,這些必然增加城市碳排放量。第三,城市生活較之農村生活的較高碳排放量,使得人口城鎮化會必然增加城鄉空間的碳排放量。第四,人口城鎮化會對生物環境帶來嚴重影響,從而減少城市的固碳能力。人口城鎮化會導致邊緣地區的森林和草地消失,公用綠地麵積減少,以及城市水、土、氣的大量汙染,使得綠色植物固碳能力減弱,從而嚴重影響城市的固碳能力。相反,農村在人口城鎮化進程中能夠提高固碳能力,減少農村的碳排放量。因此,走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的城鎮化道路,是區域空間“兩型”化的必然要求。

六是區域生態“兩型”化。區域生態包括區域自然生態和區域人文社會經濟生態兩個方麵。具體來說,是指區域生態自然、區域生態城市、區域生態建築、區域生態產業、區域生態交通、區域生態社區、區域生態人文環境的有機統一體。區域生態“兩型”化,就是要求區域經濟發展中,必須以“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為導向,以實現資源使用的減量化、產品的反複使用和廢棄物的資源化為目的,以“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閉環反饋式循環利用為主要方式,進一步改革資源環境產權製度、資源環境的定價製度、資源環境績效標準和標識製度等相關製度,形成促進低碳生態體係建設的體製機製,全麵推進生態循環經濟發展,最終實現“最優化生產、最適度消費、最少化廢棄”的“兩型”生態經濟發展形態。

七是區域管理“兩型”化。有什麼樣的管理方式就會有什麼樣的經濟發展模式,區域管理“兩型”化是區域經濟“兩型”化的體製保障。區域管理“兩型”化,就是要求通過管理創新,建立“兩型”政府管理體係,製定和完善有利於“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相應的財政、金融、產業等政策體係,充分發揮社會組織、新聞媒體喚醒公民參與“兩型”區域經濟建設的社會主體意識的作用,把發揮市場調節能力、提高政府管理能力和提升社會自治能力有機結合,使區域經濟生產、區域居民生活所耗用的資源能量盡力減少,不斷減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從而減少對大氣的汙染,減緩生態惡化。

(2)“兩型”區域經濟發展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相對傳統粗放的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而言的,是指區域資源開發、利用按照“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的要求進行,實現區域生產要素配置使用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可持續發展方式。加快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就是實現由傳統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向“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一個最鮮明的特征就是可持續性。關於“可持續發展”的定義眾說紛紜,最初於1972年提出,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裏約熱內盧宣言》中關於“可持續性”的定義是:“人類應當享受與自然和諧的方式,過健康而富有生產成果的生活的權利”,並且“公平地滿足今世、後代在發展與環境方麵的需要,求取發展的權利必須實現”。這說明發展要與自然相和諧,不能采取耗竭資源,破壞生態和汙染環境的方式發展,而且發展要有限度,不能危及後代人的發展。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作為一種可持續發展模式,其核心是發展,但要求在嚴格控製人口、提高人口素質和保護環境、資源永續利用的前提下進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其內容體係主要包括:一是突出發展的主題。“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強調的第一要務是發展。發展與經濟增長有根本區別,發展不但包括經濟量的增加,還包括經濟結構的優化、社會文化的發展。有增長不一定有發展,但沒有增長不可能有發展。當然,我們講發展,不是等同於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要求重新審視如何實施經濟增長,重新審視使用能源和原料的方式,力求減少損失、杜絕浪費,盡量不讓廢物進入環境,從而減少每單位經濟活動造成的環境壓力。二是強調發展的可持續性。“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強調區域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要以自然資源為基礎,要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通過各種手段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竭速率,使之低於資源的再生速率。三是強調人本發展。“兩型”區域經濟發展,強調的是人本發展,是一種既見物更見人的發展模式。發展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發展成果要惠及每個老百姓,區域經濟增長要與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社會進步相適應,經濟增長及人均實際收入的提高必須與現實社會發展的一係列目標相結合。四是強調體現環境資源的價值。“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講代價、講成本的發展模式,強調產品的價值應反映資源開采或獲取的成本,與開采、獲取、取用有關的環境淨化和環境損害成本,以及由於當代人對資源的使用而不能為後代人使用帶來的損失成本。五是強調人與人關係的公平性。“兩型”區域經濟發展,要求當代人在發展與消費時應努力做到使後代人有同樣的發展機會,同一代人中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應當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這也就是說,“兩型”區域經濟發展中的資源使用不僅要追求代際公正(即當代人的發展不能損害後一代人的利益),還應追求代內公正(即一部分人的發展不能損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綜合、協調和顧及未來的發展模式。六是強調人與自然的協調共生。“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一種統籌協調包容性發展模式,強調區域經濟發展,必須學會尊重自然、師法自然、保護自然,與之和諧相處,實現人口增長、資源利用、環境保護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上的相互協調,即實現區域PRED協調發展。PRED指人口問題(population)、資源問題(resourceproblems)、環境問題(environmentproblems)和發展(developmentproblems)問題。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包括“兩型”化的區域人口戰略(控製人口數量、提高人口質量、開發人口資源)、資源戰略(建立以節地、節水為中心的集約化農業生產體係,以節能、節材為中心的集約化工業生產體係,以節省運力為中心的節約型綜合運輸體係,以適度消費、勤儉節約為特征的生活服務體係)、環境戰略(建立與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環境保護體製)以及穩定戰略(堅持國民經濟持續、穩定、協調發展的方針)。

第二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曆史邏輯與現實基礎

“兩型”區域經濟發展是區域經濟發展理論與發展實踐的曆史必然選擇。從區域經濟發展理論來看,由傳統的依靠要素投入的區域經濟增長理論向依靠創新驅動的“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理論演變具有理論發展的曆史邏輯;從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實踐看,由以重物為主的經濟增長導向發展觀向重人為主的“兩型”經濟發展導向發展觀轉變具有現實基礎。

一、“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曆史邏輯

縱觀區域生產力的變革帶動區域理論創新的曆史,無論從區域經濟發展理論的演變,還是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理念的轉變,都體現了“兩型”區域經濟發展的曆史邏輯。

1.西方國家區域經濟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西方區域經濟理論是在區位論與發展經濟學有關理論的基礎上逐漸演化發展而來。它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迅速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分支學科。目前,一些經濟學家正在努力把區域經濟理論研究納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視野,把空間、創新因素引入主流經濟學的研究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