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節 高職教育課程評價的方法與程序(1 / 2)

一、評價方法

高職教育課程設計評價方法多樣,可歸納為“四個結合”。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長期以來,課程評價的主要方式是總結性評價。其原因往往是從目標取向開始評價,把行為目標作為評價的判據。

高職教育課程,是以實踐能力培養為主導的課程,其實踐能力培養是一個長期連續、逐步內化的過程,需要在培養過程中及時有效地學習支持與幫助。因此,宜將評價過程與學習過程合一,注重形成性評價。並把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結合起來,這樣可提高評價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2.質性評價與量化評價相結合

高職教育課程因其課程目標、對象、內容、模式的多元化及實施過程的變動性,評價需要有一定的數據依據,以保證評價的客觀性,高效的量化評價自然不可缺少。另一方麵,又有許多難以量化的指標,需要質性評價來支持。常用的質性評價方法有個案研究、訪談、聽證、觀察、問卷、客觀測量、隨機取樣和統計推論、查閱檔案等。

把兩種評價有機結合起來,可以更全麵地提高高職教育課程設計的評價質量。

3.校內評價和校外評價相結合

高職教育課程多數植根於高職院校內並由學校主持設計和實施,校內評價自然不可缺少。但高職教育課程又具有鮮明的職業性和社會性,要保持課程與社會(職業)需求、發展的一致性,尤其是一些產學合作、工學結合的課程及項目課程,或在校外情境進行的課程,實行校內外相結合的評價,是一種自然的也是最佳的選擇。

4.評價反饋與設計修改相結合

課程評價作為高職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其反饋信息對課程的解讀和分析,可為改進課程設計提供寶貴的依據;同時,評價組的各類成員,可從不同的視角提供不同的改進課程的思路,以及有價值的建議。因此,實行評價反饋與課程設計修改相結合,可明顯地提高課程評價的效果。

二、評價程序

高職課程設計評價程序包括評價準備(製訂評價計劃等)與正式評價的一係列程序。

1.評價準備

(1)確定評價任務,應該具體、明確、可行。

(2)分析受評價影響者,包括評價對象及其他受評價影響者(課程評價委托者、課程決策者、需要提供評價信息者、課程設計者、課程實施者、有權了解評價結果信息者等)。

(3)分析影響評價的環境因素,包括:社會文化背景,時代精神,課程改革趨勢;課程領導者的意向;專業氛圍;相關組織機構;經濟環境;人力財力資源;溝通的社會模式。對這些因素要有具體的分析與把握,利用它們的積極影響,避免其消極作用,以利於提高課程評價質量和效果。

(4)製定收集信息計劃:編製評價信息收集用具(問卷、調查表、訪談提綱、測試題;確定收集信息的關鍵問題);確定信息來源(學習者、教師、課程管理者、企業代表、社會有關人士等);準備信息收集設備設施(攝像機、攝影機、錄音機等,各種測試學業的設備)以及收集信息的具體事項安排。

(5)製定信息分析計劃:信息的整理與分類;定性信息分析法及使用細則;定量信息分析與統計處理;方案與數據解釋策略;信息分析工具與儀器設備的準備等。

(6)選擇報告策略:向誰報告;報告形式與格式;報告篇幅;報告撰寫者;報告完成日期和報送日期;報告配套的解釋與谘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