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教育課程評價具有各種課程評價的共性,又具有鮮明的個性和特色。在評價時,必須突出高職教育課程的特殊要求,以形成具有特色的高職教育課程評價。
一、高職教育課程評價的特點
(1)強調形成性評價。高職教育課程是一種新型的課程,包括項目課程和類學科課程,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創新性。這種創新性都與注重課程的教學過程有關。因此,高職教育課程評價特別重視形成性評價。高職教育課程設計在課程內容、模式、組織、形態和設計程序上都采用了適應高職教育的新的思路和方法,並在課程設計方案的實施過程中進行新的探索、試驗、改進,以獲得新的課程效果。也因此,需要在課程設計、實施的全過程中,不斷地進行形成性評價,及時反饋調整改善。
(2)強調評價的反饋功能。由於職業性強,地方差異性大,高職教育課程都是由高職院校自主設計的。自主設計的課程就要十分注重課程設計方案在實施過程中的不斷修改、完善,所以也就特別強調課程的反饋信息收集與及時調節修正功能。因此,在高職教育課程的評價中,更著力對課程教學過程和成效的分析,重在及時發現問題,隨時找出對策,使課程的形成性評價結果及時反饋給課程設計者和實施者,作為課程設計改進和完善的依據。
(3)強調評價的發展作用。亦即重視對評價對象(課程與師生)的發展作用。高職教育課程十分關注人的發展,既關注高職生順利就業,更關注他們的可持續地發展。在課程設計中突出以學習為中心,為學習者服務;同時,在課程實施中為師生提供發展的空間和平台。在評價中,要關注評價對象,服務於他們的發展要求,並啟發他們反思、自省,促使課程設計者、實施者與學習者的持續發展。
(4)強調課程評價的內外結合。高職教育課程更貼近社會、更貼近職業,課程設計必須優先考慮社會和職業的需求。因此,課程評價要廣泛及時地聽取與課程相關的校外職業專家、職業人士的評價意見。這樣,就能更全麵地開闊課程設計者和教師的思路和視野。尤其在產學結合的大背景下,高職教育課程將由產學雙方共同建構和實施,課程評價更應采用內外結合的方式。
(5)強調評價方法的多樣化。如前所述,高職教育課程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其評價方法也就必然是多樣化的。項目課程、類學科課程在課程目標上有能力、技能、認知和素質等多元目標;在課程內容上有知識學習、實際操作、自主體驗、頂崗實踐、模仿練習、探索實踐等多元內容;課程形式上,有課堂學習、實驗實訓學習、工作場所學習、社會實踐、市場調研等多元形態。這就難以用簡單的測量技術或一般的訪談觀察來評價,需要針對課程設計和實施的具體內容和情境,設計有針對性的評價方法,綜合運用量化評價技術和質性評價技術,使課程評價獲得實效。
二、高職教育課程評價的原則
為保證高職教育課程評價科學、客觀、有效,應遵循以下基本原則:
(1)評價範圍的全麵性。即不僅要評價課程設計方案本身,還要評價課程設計的指導思想、理論與方法;不僅要評價課程設計的基本內容,還要評價課程設計方案的呈現方式等;不僅要評價落實課程目標的程度,還要評價課程目標的科學性、有效性、適用性和經濟性等。
(2)評價指標的係統性,可測可觀察性。課程設計評價指標是課程設計基本屬性的表征,它應該源於對課程設計的本質結構和屬性的全麵、係統地分析。因此,課程設計評價指標要有一定的係統性,能反映課程設計的全貌和本質屬性。同時,評價指標要有可測性、可觀察性,可操作性。
(3)評價主體的多元性。高職教育課程的評價主體,應包括高職院校的師生、管理人員、職業專家、課程專家和有關的社會人士。參與者都有平等表達其需要、意見的機會。
(4)評價方法的綜合性。為了避免評價的主觀性、隨意性和“經驗主義”,評價時應做到內部和外部、整體和局部、形成性和總結性、量化評價和質性評價等各種方法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