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高職教育課程設計評價概述(3 / 3)

外部人員評價可簡稱為外部評價,即由課程設計者和使用者以外的人實施的評價。外部人員可能對課程設計的內在精神不甚了解,但他們視野開闊,思路活躍,往往可能更具現實性、啟發性。

兩類評價應綜合運用,這對於高職教育課程評價,尤為重要。

四、課程評價的取向

課程評價的取向,與課程價值觀相關,可以歸納為三類:

(1)目標取向的評價。關注的是預期課程目標實現的情況,精心設計簡便易行的測試技術,但易忽略課程實施過程的價值,以及實施中人的行為的主體性、創造性。

(2)過程取向的評價。著眼於課程設計、實施過程中的各方麵情況,關注人在課程設計實施中的表現,但對人的主體性的肯定不夠徹底。

(3)主體取向的評價。關注評價過程中人的作用,評價者與被評價者,教師和學生共同構成評價主體。評價是主體之間民主參與、協商和交流的活動。其特征是價值多元、尊重差異,質性評價愈來愈受到重視。

五、課程評價的模式

評價模式是計劃和實施評價活動的原則和方式。它受課程評價取向多元化和不斷發展變化的影響,也形成了多樣化的模式。

1.目標評價模式

它是以課程目標為核心,通過實施結果和預期目標符合程度的比較,來對課程的價值進行判斷。該模式要曆經下列步驟:

課程目標體係→確定評價目標的情境→選擇和發展評價目標的測量技術→解釋結果,並與行為目標作比較。

該評價模式既方便操作又易見成效,故成為課程評價的經典模式。由於目標以可以測量的行為目標為主,以學生的“成就”為依歸,往往會忽略課程實施過程的價值,以及人的行為的主體性、創造性。

2.差別評價模式

該模式重在比較課程實施表現與課程設計標準之間的差異,作為課程改進和發展的依據。該模式需經下列步驟:

確定及評述課程設計標準→確定課程實施表現,並與課程設計標準作比較,找出差別:

(1)準備評價階段:找出具體資源分配安排方麵的差別;

(2)過程評價階段:檢查課程實施過程中各種活動方麵的差距;

(3)成果評價階段:檢查課程實施結果上的差別;

(4)效益評價階段:從整體上評價該課程設計與其他類似設計在效益上的異同。

差別評價模式借鑒了目標評價模式的優點,突出了形成性評價的地位和作用,並運用了目標管理的技術,增強了課程評價對課程設計的反饋調節作用。

3.回應評價模式

該模式強調評價應該向聽取評價結果者提供他們所關心的評價信息。它特重視為當事人服務,重視課程設計方案的實際活動過程,重視反映與課程方案有關人員的看法。其評價步驟如下:

評價者與設計課程方案人員接觸,谘詢他們對評價對象的看法→確定評價範圍→評價者對課程實施作實地觀察→將實際取得的成果與預期目標作比較→評價者對評價應回應的問題進行理論上修正,並設計評價方案→根據回應問題選擇收集信息的方法→按應回應的問題整理收集到的信息→按分類評價結果寫成正式報告,分發給有關人員→在分類報告基礎上對課程設計方案作出全麵評價。

回應評價模式從當事人的需要出發進行評價,從而能切實保證課程評價有利於課程的進一步修訂完善。同時,它不僅回答了前兩種評價模式希望回答的問題,也回應了不同當事者的需求。因此,它被評價專家推薦為最全麵、最有效的課程評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