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傳染病的消毒
消毒(disinfection)是指通過物理、化學或生物學方法,消除或殺滅體外環境中病原微生物的一係列方法。其目的在於清除病原體以阻止其傳播,從而達到控製傳染病發生與蔓延的目的。
(一) 消毒的種類
1.疫源地消毒是指對目前或曾經存在傳染源的地區進行消毒,其目的是殺滅由傳染源排到外界環境中的病原體。疫源地消毒可分為:① 終末消毒:指患者痊愈或死亡後對其居住地進行最後一次徹底的消毒;② 隨時消毒:指對傳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及其汙染物品進行及時消毒。
2.預防性消毒是指在未發現傳染源的情況下,對可能受病原體汙染的場所、物品和人體所進行的消毒,如飲水消毒、餐具消毒、空氣消毒、手術室及醫護人員手的消毒等。
(二) 消毒的方法
1.物理消毒法
(1) 熱力滅菌法采用高溫使微生物的蛋白質及酶發生變性或凝固,新陳代謝發生障礙而死亡。包括以下方法:
1 煮沸消毒:主要適用於玻璃製品及金屬器械等,在水中煮沸100℃,10分鍾即可殺滅細菌繁殖體,但不能殺死細菌芽胞,對於細菌的芽胞需延長至數十分鍾或數小時。對HBV汙染的物品,煮沸時間需延長至20分鍾。
2 高壓蒸汽滅菌:效果可靠,此法既可殺滅細菌的繁殖體,也可殺滅細菌的芽胞,適用於一切耐熱、耐潮濕物品的消毒。通常壓力為98 kPa,溫度為121~126℃,時間為15~20分鍾。
3 預真空型壓力蒸汽滅菌:先機械抽為真空,使滅菌器內形成負壓,再導入蒸汽,蒸汽壓力達205.8 kPa(2.1kg/cm2),溫度達132℃,2分鍾內可殺滅芽胞。
4 火燒消毒:用於被細菌芽胞汙染的器具消毒,先用95%乙醇火燒後再行高壓蒸汽滅菌消毒,以防止細菌芽胞汙染的擴散。
5 巴氏消毒法:利用熱力滅菌與蒸汽消毒,溫度65~75℃,10~15分鍾,可殺滅細菌繁殖體,但不能殺死芽胞。
(2) 輻射消毒法
1 非電離輻射:包括紫外線、紅外線和微波。紫外線適用於室內空氣、水和一般物品表麵消毒。為低能量電磁波輻射,光波波長為200~275 nm,殺菌作用強,殺菌譜廣,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真菌、病毒、立克次體和支原體。由於此法穿透力差,因此對HBV和艾滋病病毒(HIV)無效。對照射不到的部位無殺菌作用,因此隻能對小物品消毒。為避免炭化,有機物品應避免高溫(>170℃)。直接照射人體可發生皮膚紅斑、紫外線眼炎和臭氧中毒。紅外線和微波則主要靠產熱殺菌。
2 電離輻射:有γ射線和高能電子束(β射線)兩種。可在常溫下對不耐熱物品滅菌,又稱“冷滅菌”,該方法廣譜殺菌,劑量易控製,但設備昂貴,且對人體及物品有一定的損害,因此多用於精密醫療器械、生物醫學製品(人工器官、移植器官等)和一次性醫用品等的滅菌。
(3).化學消毒法該方法是指用化學藥物使病原體蛋白質變性而死亡。根據消毒效能可分為三類:
① 高效消毒劑:能殺滅細菌芽胞、真菌孢子在內的各種微生物,如2%碘酊、戊二醛、過氧乙酸、甲醛、環氧乙烷、過氧化氫等。含氯製劑和碘伏則居於高效與中效消毒劑之間。
② 中效消毒劑:可殺滅除芽胞以外的各種微生物,如乙醇、部分含氯製劑、氧化劑及溴劑等消毒劑。
③ 低效消毒劑:隻能殺滅細菌繁殖體和親脂類病毒,對真菌有一定作用,如汞、氯己定及某些季銨鹽類消毒劑。此種消毒劑既對皮膚黏膜無刺激性,又對金屬和織物無腐蝕性,穩定性好。
常用的化學消毒劑有以下幾類:
(1) 含氯消毒劑有含氯石灰(漂白粉)、次氯酸鈉、氯胺及二氯異氰尿酸鈉等。此類消毒劑在水中產生次氯酸,其特點為:殺菌作用強,殺菌譜廣,作用快,餘氯毒性低及價廉。常適用於餐(茶)具、環境、水、疫源地等消毒。對金屬製品有腐蝕作用。
(2) 氧化消毒劑有過氧乙酸、過氧化氫、臭氧及高錳酸鉀等,主要靠其強大的氧化能力滅菌,殺菌譜廣、速效,對金屬、織物等具有強腐蝕性與刺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