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附錄二 傳染病的消毒與隔離(2 / 2)

(3) 醛類消毒劑常用甲醛和戊二醛等,有廣譜、高效及快速殺菌的作用。戊二醛對橡膠、塑料、金屬器械等物品無腐蝕性,常用於精密儀器、內鏡消毒。對皮膚有刺激性。

(4) 雜環類氣體消毒劑包括環氧乙烷、環氧丙烷等。為光譜高效消毒劑,其殺滅芽胞能力強,且對一般物品無損害,常用於電子設備、醫療器械、精密儀器及皮毛類等消毒。有時可將惰性氣體和二氧化碳加入環氧乙烷混合使用,以減少其燃爆危險。

(5) 碘類消毒劑常用2%碘酊及0.5%碘伏,具有廣譜、快速殺菌作用。碘伏是碘與表麵活性劑、滅菌增效劑經獨特工藝絡合而成的一種高效、廣譜、無毒、穩定性好的新型消毒劑。該產品對有害細菌及繁殖體等具有較強的殺滅作用,且對創傷具有消炎、止血、加快黏膜再生的功能,對皮膚及黏膜無刺激性、易脫碘。碘伏適用於手術前手消毒,手術及注射部位的清洗,皮膚燒傷、燙傷及劃傷等傷口的清洗消毒,婦產科黏膜衝洗,感染部位消毒以及器皿消毒。

(6) 醇類消毒劑主要有75%乙醇及異丙醇。乙醇可迅速殺滅細菌繁殖體,但對HBV及細菌芽胞作用較差。異丙醇殺菌作用大於乙醇,但毒性較大。

(7) 其他消毒劑酚類有甲酚皂、苯酚等。季銨鹽類為陽離子表麵活性劑,如苯紮溴銨(新潔爾滅)、消毒淨等。氯己定可用於手、皮膚、醫療器械等消毒。這些消毒劑均不能殺滅細菌芽胞,屬低效消毒劑。

二、 傳染病的隔離

隔離(isolation)是指將排出病原體的傳染病患者或病原攜帶者,置於特定醫院、病房或其他場所,防止病原體向外擴散或傳播,以便於管理、消毒和治療。隔離是預防和控製傳染病的重要措施。一般將傳染源隔離至不再排出病原體為止。

(一) 隔離原則與方法

1.單獨隔離傳染源以避免與周圍人群尤其易感者不必要的接觸,當必須與傳染源接觸時應采取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手清潔與消毒等,還應嚴格執行陪伴和探視製度。

2.根據不同傳染病傳播途徑的不同,采取相應的隔離與消毒措施。如呼吸道傳染患者的隔離,應注意室內空氣消毒、痰液等呼吸道分泌物的消毒,消化道傳染病則應注意水源、食物等的消毒。

3.根據隔離期或連續多次病源檢測,確定隔離者不再排出病原體時才能解除隔離。

(二) 隔離的種類

根據傳染病的傳染強度及傳播途徑的不同,采取不同的隔離方法。

1.嚴密隔離適用於霍亂、肺鼠疫、肺炭疽、SARS等甲類傳染病,或傳染性極強的乙類傳染病。隔離方法為:① 患者住單間病房,同類患者可同住一室,關閉門窗,禁止陪伴和探視患者;② 進入病室的醫務人員必須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注意手清潔與消毒等,必要時戴手套;③ 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汙染物品、敷料等嚴格進行消毒;④ 室內采用單向正壓通氣,室內空氣及地麵定期噴灑消毒液或用紫外線照射。

2.呼吸道隔離適用於流行性感冒、麻疹、白喉、水痘等經空氣飛沫傳播的呼吸道傳染病。隔離方法為:① 同類患者可同住一室,關閉門窗;② 室內噴灑消毒液或用紫外線照射;③ 患者的口鼻、呼吸道分泌物應進行消毒;④ 進入病室的醫務人員應戴口罩、帽子,穿隔離衣。

3.消化道隔離適用於傷寒、細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等經糞-口途徑傳播的疾病。隔離方法為:① 同類患者可同住一室;② 接觸患者時穿隔離衣、換鞋,注意手清洗與消毒;③ 患者糞便應嚴格消毒,患者用品、餐具、便器等需單獨使用並定期消毒,地麵噴灑消毒液;④ 室內防殺蒼蠅和蟑螂。

4.接觸隔離適合於狂犬病、破傷風等經皮膚傷口傳播的疾病。隔離方法為:① 同類患者可同住一室;② 醫務人員接觸患者時穿隔離衣,戴口罩;③ 患者用過的物品和敷料等嚴格進行消毒。

5.昆蟲隔離適用於通過蚊子、蚤、虱、蜱、恙蟎等昆蟲叮咬傳播的疾病,如瘧疾、斑疹傷寒等。其隔離方法主要是病室內有完善防蚊措施,以預防叮咬及殺滅上述醫學昆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