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都希望孩子好,但卻用錯了方法,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興趣。隻要孩子脫離了自己所預設的希望,就開始責備,早已不管是非對錯。其實在爭執的時候,最重要的不是輸贏,也不是是非對錯,而在於體諒。孩子出去玩,把身上的衣服弄髒了,手上也沾了黑色的痕跡,家長就罵孩子,並且比較說:“你看,你什麼時候看過媽媽身上這麼髒?”但卻忘了,自己是過了青少年期的成年人了,孩子他還處在揣摩以及對事物好奇的階段,他不懂得幹淨與髒的差別,也不知道要怎麼去維護身上的清潔,這兩者是不能拿來比較的。也許在孩子看來,對事物處處計較防範的我們,才有著一種怪異的行為潔癖。
人們往往看到別人臉上的青春痘,卻沒有看見自己的臉上因為冒汗而脫妝!
我們都用眼睛去看世界,去看待別的人的行為,或許有自己的感想,也或許進而批評,其實連離眼睛最近的睫毛都看不清。就像是我們看不到自身的缺點,卻隻在意別人的錯誤;隻看到自己的困境,卻不曾體諒別人的困境。我們很努力地想要讓孩子可以優秀得足以跟別人比較,卻也在無形之中把一個個獨一無二的個體,不斷地和別人比較,而對孩子沒有信心的父母,怕輸的焦慮呈現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為什麼對自己的孩子會這麼沒有信心呢?需要從別的孩子的失敗來培養自己孩子的優異,這樣的態度很奇妙,卻充斥在我們身邊的父母親中。愛孩子,就站在他的立場想想,不要把事情當成理所當然。如果你覺得考上第一誌願是理所當然,那麼,你何不拿起他們的考卷,自己嚐試考考看,你的分數,會有你的孩子高嗎?
如果今天,有一個神奇的道具,可以讓孩子與父母交換身份,一覺醒來之後,媽媽今天的角色是孩子,而孩子當媽媽一天,那麼會有什麼有趣的結果呢?
孩子的日記:
本來今天很開心,可以當媽媽一天,今天不會再有人罵我了,因為在這個家裏麵,我最大,大家都要聽我的話。可是記事本上寫著好多好多的事情,從早上開始要做早餐、整理家裏,一堆家事等著我去處理。賬單水費單據搞的我頭昏眼花,等大家下班下課回家之後,還要幫大家煮晚餐洗碗盤,好累喔!當媽媽,原來一點都不好玩嘛!
媽媽的日記:
從早上,早自習開始考試,有兩大張試卷要寫,接下來開始上課,語文、英語、數學、理化、史地……每一科的作業都不一樣,要帶的課本、做的實驗、複習的進度都不一樣。下了課要去補習增加競爭力,回到家功課都還沒寫,事情還沒做完。本來以為當小孩子很好玩,應該輕輕鬆鬆地去學校玩,回到家也很輕鬆,想不到,真的好累。孩子還在成長階段,我應該要教他讀書的方法,而不是教他不可以輸給隔壁的同學。
這是我心裏想的交換角色的情節,每個家庭有不同的情況,當彼此之間有所爭執,不如就交換角色,體諒對方。在要求別人之前,去想想對方的立場。以前讀書,沒有電視、計算機的外來影響,現在,網絡遊戲、電視節目占據了孩子的空間,這些雖然是孩子們自己想要的,卻也是社會給予他們的誘惑,要排除誘惑。又不與同學脫節,是現在的孩子要學著處理麵對的,不比我們以前單純的環境,體諒與教導不等於要求與責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