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母與子(1 / 2)

在生命的成長之中,我們花最多的時間,在家庭中與我們最親密的家人一起過生活,但反倒與家人的相處,是我們最容易疏忽也最無法掌握的一個環節,而在這之中最常遇到的就是所謂家長與孩子之間的代溝。不論是無法溝通,還是情感無法交流,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困境?本來是最緊密的親情,卻有最遙遠的距離。了解彼此之間的關係,別用自己的標準衡量對方,交換一下彼此的身份,也許結果會跟你想象的有很大的不同,在這不同之中,期待大家學會將心比心,讓彼此更貼近心靈。

“你為什麼連這麼簡單的題目都會做錯,下次要是再犯這種粗心的錯,就罰你……”

“怎麼沒有考上第一誌願,人家隔壁阿姨的小孩現在都考上了第一誌願,就你不行,現在的學校這麼好考……”

“你都不知道要念書了嗎?媽媽以前小時候,沒有補習班,也沒有那麼多的資源,哪像你,有這些資源還不好好把握。”

我想,做家長的人對於以上這些論點,都不陌生吧!家長總會把出錯的原因怪在小孩子身上,責怪小孩子為什麼會出錯,同時最愛拿來比較的,就是自己本身了。但家長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希望孩子可以得到100分,覺得沒有拿到100分是不應該的事,換了自己去考試,就一定能拿到100分嗎?希望小孩子除了中文,英文的水平也要提高,但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隻是在初中的時候,才開始接觸英文,甚至有的家長,自己的英文水平也不是很高,卻隻知道對孩子要求,從不曾要求自己。很多人會覺得這是兩回事,不能夠相提並論,那麼先問大家一個問題,父母每天要求孩子讀書,因為書中的知識很重要,所以讀書是學生必備的一個活動,但很多父母,自己卻從來也沒有翻閱過一本書。

你上一次主動翻開一本書是什麼時候?

有一天,一位先生開車去接女兒下課。當時正是交通高峰時期,他在路上等紅燈。因為車子很久沒有保養或者其他什麼原因,他的車子忽然熄火了。眼看就要轉換交通信號了,這位先生非常緊張地發動自己的車子,但車子就像是在跟他拗脾氣似的,動也不動。他轉了幾次車鑰匙,但是車子還是沒有動靜,這時候,綠燈了,後麵的車子被他的車子擋著,動彈不得,急得對他直按喇叭。

這位先生心裏也著急,一邊嚐試發動車子,一邊從後視鏡裏看。後車的駕駛員是一位年輕的小姐,在車子發不動的同時,他看到了一張不耐煩的臉,還聽到了不停的急促的喇叭聲音。過了一會兒,車子還是發動不起來,這個先生緊張得汗都滴了下來,後麵的喇叭聲音也一聲接著一聲沒停過。後來,這位先生決定下車,他走到後麵急著按喇叭的車子旁邊,示意對方搖下車窗,禮貌地說:

“不好意思,這位女士,不如我們考慮交換工作,換你來發動車子,我來幫你按喇叭。”

大家總是在自己的立場上看事情,從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別人,所以不在乎對方的處境,就像是父母親不斷地要求對孩子,卻沒有發現,孩子要學美術、英語、作文、鋼琴……一個禮拜沒有一天不用補習,才上小學初中,就已經到深夜了才能準備就寢。父母都會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已經給了他們所有能給的學習資源,孩子便應該更努力更認真地念書,在所有的項目都要當第一名。換個角度想,對大人來說,換了自己是小孩子,每天要上課念書,連假日都不放過,沒有休息的時間,就這樣過完了整個童年,功課好不好在其次,這樣的生活真的會快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