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重點】
通過本章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各國動畫的風格、流派及代表人物。
【教學內容】
本章的內容主要是介紹中國、美國、日本以及歐洲主要國家的動畫概況,尤其對美國和日本這兩個具有代表性的動畫大國的情況進行了比較全麵的介紹。
3.1.1 萬氏兄弟
中國早期動畫事業的創始人萬氏四兄弟分別是萬嘉綜、萬嘉淇、萬嘉結和萬嘉坤,在後來創作動畫片時的署名依次是萬籟鳴、萬古蟾、萬超塵和萬滌寰。萬籟鳴18歲考入上海商務印書館美術部。不久萬古蟾、萬超塵、萬滌寰也陸續從美專畢業,考入商務印書館影戲部工作。他們1920年開始在上海做動畫的實驗,經曆了無數次失敗。於1924年被從美國遷回上海的長城公司邀請加入長城公司,試拍動畫片。他們從中國的“走馬燈”、“皮影戲”和美國卡通片中得到啟發,終於在1926年完成了中國第一部動畫片《大鬧畫室》。1927年,萬氏兄弟完成了另一部動畫片《一封書信寄回來》。1928年這兩部最原始的動畫片在上海上映後,引起人們很大的興趣,萬氏兄弟開始受到製片商的青睞。
1933年,萬氏兄弟轉入明星影片公司卡通部,繪製了《卡通集錦》,1938年,除萬滌寰留在上海改營照相業務外,其餘三位都從上海來到武漢,之後又到重慶,以動畫為武器,開展抗日宣傳活動。萬籟鳴還當選了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日協會理事。這段時間,他們積極為抗日做貢獻,先後製作了《抗戰標語卡通》和《抗戰歌輯》。
1941年,萬氏兄弟根據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進行改編,由萬籟鳴、萬古蟾繪製,陳正發攝影,製作出了中國第一部長篇有聲動畫《鐵扇公主》,這是我國動畫曆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標誌著中國動畫的真正開端。這部動畫不僅在中國受到歡迎,在國外也同樣受到了歡迎。1961年他們製作的《大鬧天宮》上集開始放映,1964年又放映了下集,該片迅速轟動了全球,並榮獲第22屆倫敦國際電影節最佳影片獎等數個獎項。1983年在法國放映時,該片又一次掀起了熱潮,再次引起了轟動。
萬古蟾先生還在1958年成功拍攝了中國第一部剪紙動畫片《豬八戒吃西瓜》,為我國動畫開辟了一個新的片種。之後又拍攝了《人參娃娃》、《漁童》等多部剪紙動畫。
3.1.2 靳夕
靳夕導演也是中國動畫史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他在1963年指導拍攝的偶動畫《孔雀公主》標誌著我國偶動畫的成熟。靳夕導演是天津人,現代畫家。他1936年在天津市立美術館學西畫,抗日戰爭後參加了八路軍,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任宣傳幹事、劇社指導員、美術創作員。曆任《部隊生活報》、《動員報》、《晉察冀日報》的美術編輯,繪製了大量的宣傳畫、連環畫、油畫、漫畫。解放後擔任東北電影製片廠美術片組副組長,在該廠被並入上海電影製片廠後仍擔任副組長及導演,1957年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成立後,先後擔任導演、副廠長、代廠長等職務。
從1951年擔任電影動畫片《小鐵柱》的編劇開始,一直到1984年編劇、導演《西嶽神通》,靳夕在三十多年間參與編劇、導演、設計、拍攝過的動畫影片有近三十部之多,其中包括著名的《孔雀公主》、《曹衝稱象》、《阿凡提的故事》等。可以這麼說,中國的偶動畫,尤其是木偶動畫,幾乎全是靳夕導演的作品,他是中國偶動畫的第一人,並撰寫過多本動畫方麵的書籍。靳夕參與的許多作品都在國際上獲得了各種獎項。如由他編導的美術片《神筆》1956年8月獲威尼斯第八屆國際兒童電影展覽會文藝片一等獎,同年還獲第三屆大馬士革國際博覽會電影節短片銀質一等獎章、第一屆貝爾格萊德國際兒童電影節優秀兒童電影獎,1957年又獲華沙第二屆國際兒童娛樂片比賽大會木偶片特別優秀獎、加拿大斯特拉福紀念莎士比亞國際電影節獎狀,該片是中國第一部在國際上獲獎的美術片,1957年獲文化部第一次優秀影片評選(華表獎的前身)美術片一等獎。
3.1.3 中國動畫特點小結
中國動畫片的故事情節大多根據古典名著或者民間故事改編,十分民族化。情節、動作、形象都比較寫意,很多人物通過造型就能看出人物的性格特點,善惡分明。主題一般都偏向寓教於樂,用最簡單的畫麵和情節講述一些深刻的道理,教學性質的片子很多。因為新中國成立早期還是屬於計劃經濟體製,動畫業還沒有商業化,大多都是被作為科研項目,所以不計成本,因此作品的動畫做工非常精良,美感也更加充分。可以說既不是單純的藝術動畫,也不是主流的商業動畫,而是二者的結合。進入市場經濟體製階段,由於投資限製和製作周期的限製,中國的動畫質量開始下滑,同時開始係列化,逐步開始演變成今天的動畫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