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唐果然說話算數,把工廠這份差使替李玉柱頂了,李玉柱又可以邊學習邊等上崗機會。看著張唐一天忙得腳打後腦勺,他幸災樂禍:像這種瞪大眼睛找虧吃的低智商兒,你不受苦誰受苦!
事情一晃5年過去了,張唐樂嗬嗬地忙著攬活做牌匾,一分錢也不多賺,而李玉柱經過考試,又上崗當上了人民教師,小腰板拔得挺直。他萬萬沒想到,他們的學校是靠某商業名人讚助的,讚助人視察了學校後說,人員太滿,為節省開資,建議裁員。校長不敢違背,召集全校職工征求意見。張唐第一個提出,自己願意辭職,而李玉柱雖然不願意辭職,卻也在劫難逃,這一次真正地下了崗,而且永遠沒有重新被啟用的可能了。
李玉柱下了崗,苦悶已極,他簡直都想死。憑什麼一塊兒參加工作的,別人都好生生地,唯獨他回了家,難道他一點貢獻都沒做過?這時,張唐找他來了。張唐說,我每月從公司裏撥200元錢給你做安慰基金,以獎勵你從前讓給我一次機會的義舉。“
什麼,你有公司?李玉柱睜大了眼睛,這位比自己還差的低智商兒有公司?他有當市長、局長的親戚?
“才成立的。我準備在半年內把學校的廠子頂垮,那個廠子體製不行,隻靠國家減免稅過日子,對社會沒多大意義。李老師,人生有很多倒黴事,比方下崗。可是,如果能正確對待,它可能是一次機會,感謝你把機會讓給了我。幾年來,我雖然累雖然不多賺工資,可我免費學習了技術和管理,並且結識了很多用戶。現在我的有形資產20萬,無形資產已過百萬。你說我當年的力白出了沒有?”
“喲,張……張總,咱們同病相憐過,您現在能不能讓我參加到您的公司?”
“這……”張唐沉吟了半晌,“我沒考慮。不過,先送你一句我的心得:當倒黴降臨時,能化解它的不是報怨而是如何把它改變成機會。”
不能光躲避
最近聽一位老文友講了他自己家的一個故事。
老文友祖藉江蘇,住在淮河岸邊,祖上幾代都是打魚的。聽他自己的父親講,家中五代單傳,自打曾祖父起,一輩一個男人都死在水上了。文友的父親生他時,年齡已經很大,文友七、八歲時,父親又被水奪去了生命。母親按照父親的遺願,帶文友流落到東北改嫁,但囑咐文友,你若是我的兒子,切記別跟水打交道,咱鬥不過天呀。
文友深知老母親延續自己家族僅存一脈的不易,果然極聽老太太的話,他家房後不遠有一條河,盡管同伴如何慫恿去水裏玩,他是絕然不聽。可是,文友娶過兩房媳婦,生了3個女兒,好歹第四個是兒子,他自己年已五旬,又被計生單位罰了超生款。文友雖然感覺基本國策正確,但是,他家的確有特殊情況,罰款,這兒子還得生!
有一天,文友做活回家,突然聽鄰人告訴,你兒子玩水去了,玩得極好。文友腦袋立即大了一圈,跑回去一看,兒子正頂著一頭濕發,得意忘形呢。不由分說,他挨了老子一頓胖揍!我這裏忘了交待一句,老文友的妻子死了,家裏隻剩下老少兩條光棍。
打兒子的晚上,老文友心疼兒子,一夜沒睡。他給兒子講了家族的血淚史,表白了自己不許他玩水的良苦用心。這一夜,他發現兒子也一夜沒睡。他想,讓臭小子痛苦點也好,若是再重蹈祖宗的覆轍,他怎麼對得起九泉下的老娘!
發現兒子喜歡玩水,文友采取了防範措施,他得上班呀,把窗戶安上柵欄,凡兒子不上學時,就藏好火柴,將兒子反鎖在屋內。就這樣,兒子長大,有時領他過吊橋時,都戰戰兢兢的樣子。當父親的想,害怕點好,總比淹死強,吊橋一年才過幾回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