揮揮手,向山下人致意。沒人看見,但我無法不想到山下的人。山上山下,一樣的忙忙碌碌,一樣的紅紅火火,盡管有這山,有這霧,生活照樣熱騰騰地向前走。
再舉步,該沿石階下坡。不知底細,又在霧裏,可雙腳拘管不住。那就信步前行,到哪步算哪步,隻是不想回頭。
又是揮不斷的霧,又是看不完的樓房,又是窄窄的猜不透的窄巷,又是那纏人撩人的叫賣聲。
再走過一陣子,我糊塗得不行:這是哪兒?似曾相識,又不全認得。辨認有頃,這不又走到纜車起點,那邊不是車站?
居然轉回來了!
糊塗片刻,又恍然大悟:人往高處走,也不妨往低處彙;你隻管放心大膽前行,無論有山,有霧,保準迷不了路,在山城,在霧都。
初夏訪會稽
八千裏路雲和月。從長白山區汗噓噓地趕到會稽山下,這願望折磨我達30餘年。我應《山海經》雜誌邀,赴杭參加筆會,未去報到,便迫不及待改道紹興,乘紹興市2路公共汽車到終點,就是名震華夏的大禹文化遺蹤風景區──會稽山旅遊度假區宛委山景區。
石階彎彎曲曲,依山勢而上,到處是興致勃勃的遊人,南腔北調,多種方言混雜,相互點頭一笑,就是同誌啦。石階一旁設置著許多造型別致的音箱,放送出悠揚的樂曲,拂去我旅途疲勞。溪水淙淙,野花簇簇,蜜蜂兒夢囈似地吟唱著,於花叢中跌跌撞撞,捧一把溪水洗臉,你保準愜意地長嘯一聲,遠處鬱鬱蔥蔥,樹木綠與天齊,正不知山澗轉過後,更有青山幾許!思緒飛回兩千多年,那個臥薪嚐膽的故事,明知越王典故大約是出在城內的府城公園一帶,但麵對這滿目青山,你沒法不生出無盡遐想,的確,這麼險要的地形,必是兵家鏊戰之所。
發一番感慨,回過身來,便是王明陽讀書處,還有葛洪煉丹處,仙師練丹處留有一眼小井,後人以青磚砌護,內見清水一泓,拍拍井口,追憶先賢,這時候宛若超凡脫俗一般,半生積累的煩惱,傾刻間煙消雲散,心胸空靈得就如同鳴著鷓鴣的大山!
懷著一種莊嚴肅穆的神情,我瞻拜了禹穴。做為華夏人的祖先,華夏精神象征大禹就安睡在這裏吧?這位為救民眾除災難而奮不顧身,曆十餘寒暑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民族英雄,三千年來激勵過多少後來之人嗬。從來不信鬼神的我,不由凝神閉目,默默禱祝。不到過這兒來的人,絕對不會確知自己竟是何等渺小。難怪有數不清的名人雅士,不辭饑餓勞累,到此尋蹤覓跡,又留下許多佳作墨寶,大禹精神的魅力,真是無法描述!
忽然烏雲一片,帶來一陣霏霏小雨,通身大汗讓它輕輕一洗,頓覺輕爽無比。這時,我在大老鼠塔前避雨,順便觀看工人們修塔,俯視腳下,千溝萬壑,煙霧騰騰,若濃濃的牛奶,溢出來,漾開去,又似千軍萬馬,呐喊著湧上山來,閉上眼,你會聽到金鼓齊嗚,腦海中活脫脫一幅兩軍苦鬥圖,身在古戰場麼。
又是驕陽高照,麻癢癢地曬我濕衣。這一次遊山值得,晴天雨天都見了。大老鼠塔再前,要到香爐峰,腳下的石條設計得越發別致有趣,就連路邊供休息的墩、凳,也搞得是那樣獨具匠心──還是自個兒看去吧,您哪。
香爐峰,大概為眾山之最高處,頂端建一寺院,叫“爐峰禪寺”匾額,為趙樸初題寫,寺院雄踞山尖,望去倒類似武當山的金頂,當然,這兒是佛家聖地。善男信女,焚香、誦經、敲木魚,對匆匆來去的遊客視而不見,真超脫,誠然,他們又永遠難以超脫,這是我的想法。
爐峰禪寺一登臨,才發現卻原來一山好景,獨獨此處最佳!向南看去,深穀萬仞,人扶著柵欄,就如浮在半空,眨眼要飛升起來,除去氣候造成的差異,這兒簡直就是布達拉宮,在這裏興建寺廟,先人們能想出來,這主意的確偉大得很哪。
到處都在興建。“文化大革命”大約把這文化名勝破壞得夠徹底,都說“前人植樹,後人乘涼”,而十年浩劫卻是破壞破壞破壞,讓後人補貼,參與這場“革命”者,如今羞也不羞?
是勾踐彈其長鋏,鳴聲錚錚,順風從耳際過?那股英氣,千古猶存。我尋聲覓去,哦,香煽峰再前,略低處築一寶塔,是塔上風鈴在響呢。二少女嫻靜如水,坐於塔下遮涼處讀一本線裝書,人塔相映成趣,美妙至極!這塔名“思遠塔”,為港胞王思遠女士出資興建;再前,有青翠亭,碑記略雲:“新加坡華人徐春生先生祖籍紹興,遵先翁海成公之遺願,出資重建觀音寶殿、青翠塔等工程……”過此前行,則不斷有港胞、台胞出資建設或路或亭……港胞、台胞思歸,國外僑胞思歸,此心天日可鑒,而一些人卻在簇新的漆柱上亂刻“……到此一遊”,真令人不知想什麼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