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勢弱有誌,精謀細度抗曹
遇事能不能預先考慮到可能出現的失敗或不利形勢,做出周密的計劃和安排,可進則進,該退則退,是鑒別決策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這方麵,孫權在赤壁大戰之前的慎重決策過程,很值得人回味。
劉備派諸葛亮前來東吳,希望兩家“同心一意,共破曹操”,這固然是一樁好事。但劉備新敗,江北盡屬曹操所有,自己麵對著號稱“雄兵百萬,上將千員”的曹軍,究竟是“戰”還是“和”,非同兒戲,這關係到國家的生死存亡,三世基業的成敗。在這緊要時刻,孫權沒有意氣用事,也沒有獨斷專行,而是虛心地、認真地聽取各方麵的意見,包括反麵的意見,反複進行比較、斟酌,最後才定下決心。
他先是聽取了劉備派來的使者———諸葛亮的意見。諸葛亮先是用激將法,激出孫權不甘人下的誌氣,而後實事求是地介紹了劉備的兵力,曹操的實力,客觀地指出曹操雖號稱百萬雄師,但卻是烏合之眾,其勢又猶如強弩之末,還著重指出孫劉聯合對雙方的好處。孫權聽了諸葛亮明確透徹的分析十分高興,並且信誓旦旦地說:“先生的高論,實在讓人心服。我的決心已下,和劉備聯合抗曹!請先生先回驛館休息吧!”其實,此時的孫權還遠未下定決心,那一段話,隻不過是外交辭令。諸葛亮一離開,他便立即召集文臣武將商量。
正要與群臣商量之際,接到江北曹操派人送給他的一封信。他也不私拆,而是當眾展開,信中寫道:本丞相奉皇上之命,統兵南下。劉琮投降,軍民歸順。我手下有水軍八十萬,特邀請孫將軍共同在東吳打獵。
信中曹操那一副傲慢囂張的氣焰、威嚇逼人的氣勢,著實令孫權惱怒,但他不露聲色,隻是把信交給眾謀士傳看,以看看他們的反應,聽聽他們的態度。謀士們看了信,個個嚇得臉變顏色。張昭在文臣中威望最高,首先說話:“曹操打著皇上的旗號,四方征戰,如果以武力相拒,則有個名不正、言不順的罪名。何況我們東吳素來是依靠著長江之險抗拒曹操的,而今曹操已得到荊州,擁有了戰艦、水軍,他可以順江東下,而我們的長江天險已經喪失,何以為靠?所以,最好是迎他前來。”張昭這個“迎他前來”,其實就是投降。許多謀士也附和張昭的意見。謀士主“和”意見與孫權的內心想法是相悖的,但又覺得這些主張不無道理,左右為難,不由得情緒低落,隻好暫時休會,去上廁所。
在他上廁所的時候,還與貼身謀士魯肅進行了一場“個別談話”。等孫權起身上廁所時,魯肅隨後跟了出來,孫權明白他的用心,就握著魯肅的手說;“你有話要說吧?”魯肅說:“剛才他們的議論,都是對將軍不利的,你不能和他們商量大事,現在,我魯肅可以迎接曹操,而像將軍這樣的人卻不可以。為什麼呢?你想啊,如果我投降曹操,他會讓我繼續當官,或者回到家鄉,仍然可以乘坐牛車,帶著隨從,交遊學士。要想當個刺史、郡守也並不難。而將軍投降曹操,就失去了六郡的地盤,還到哪裏去立足呢?請你早做決斷,別聽張昭他們的昏話了!”孫權歎著氣說,“剛才聽了他們的議論,太讓我失望了。你的看法正合我的心。這真是上天讓你來到我的身邊啊!”魯肅接著說,“現在是緊急關頭,趕快請周瑜來主持軍事,聯合劉備,共抗曹操吧!”
這樣,從鄱陽湖請回了周瑜,周瑜一見孫權,就慷慨激昂地說了起來:“曹操名為漢相,實際是漢賊。將軍繼承了父兄的剛烈品性,又具有神武雄才,割據江東,地方數千裏,兵糧充足,英雄歸心,正應當橫行天下,為漢室除賊去奸,怎麼能去迎接這個老賊呢?”
周瑜左一個“賊”,右一個“奸”,完全不同於眾謀士左一個“曹公”,右一個“丞相”。孫權聽起來確實順心,但開戰不能單憑意氣用事,還要看看對方的實力和自己手中的本錢。於是孫權一麵點著頭一麵卻又說:“我恐怕曹軍勢眾,我們人少,寡不敵眾呀。”周瑜又侃侃談了起來:“如果曹賊後方安定,沒有內憂,可以長期出戰,也不一定能在水戰中戰勝我們。更何況他目前有四個用兵的大忌:第一,北方並不平安,馬超、韓遂在關西,是他的後患;第二,北方士兵不慣於水戰,曹軍下戰馬,上舟船失去了所長;第三,目前進入隆冬季節,戰馬缺草,士兵乏糧;第四,北方士兵不服南方水土,疾病就要流行。曹賊犯了以上四條兵家大忌,人數再多也沒有用!一舉破曹,就在今日啦!隻要將軍給我三萬精兵,我願進軍夏口,討滅曹操!”
周瑜這一番精確的分析和鼓舞人心的發言,使孫權最後定下決心。他激動地說:“曹操老賊早就想篡漢自立了,隻是害怕袁紹、袁術、呂布、劉表和我。現在數雄都已敗亡,隻剩下我了。”隻見孫權“嗖”地拔出佩刀,“刷”地砍下奏案的一個角,威嚴地說:“從今天起,不管是哪個官員,再敢談投降二字,就和這奏案下場一樣!”
於是,曆史上演了蜀吳抗曹,赤壁大戰的故事。
韜光養晦須是在條件不成熟時通過隱忍待機,以達到最終贏取更大利益的目的。但是,如果必須通過顯示實力才可達到目的時,就必須暫時終止韜光養晦的策略,而要勇於出手,所謂:該出手時就出手。那麼,在什麼情況下需要果敢顯露實力才能比韜光養晦更好地達到目的呢?筆者認為,主要有獲得認同、鼓勵士氣和震懾敵人三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