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獲得認同時(1 / 2)

當自己的實力並不被人了解,而且需要獲得別人的認可時,要適當地顯露才能。因為,別人不了解你,而你一味地謙虛退讓,人家還以為你真的毫無能力呢。所以,當必須顯露實力才能達到目的時,就要暫時停止韜光養晦,而要顯示才能。

◎ 獲得別人的認可和賞識時要顯示才能

如果別人不了解你,為了獲得他的認可和賞識,這時,你就不能再固守韜光養晦的策略,而必須適時顯示出自己的才能。

白居易好學才高,示華章一舉成名

大唐詩人白居易剛學會說話時,望子成龍的父親白季庚就於公務餘暇,親自教子讀書識字。心靈性慧的白居易在父親的督導之下,進步飛快,5、6歲時已經諳熟聲韻;9歲時,寫詩用韻,就能信手拈來。

白居易並沒有因為天分高而鬆懈後天的努力,少年時代學習很刻苦。即使因為躲避戰禍而貧病交加,也仍然矢誌不移地攻讀不懈。“葛衣秋未換,書卷病仍看”,便是白居易讀書生活的真實寫照。

正是這樣刻苦勤奮,才使白居易在詩壇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不以自己少年的聰明為資本,小小年紀就知道忍耐狂傲而勤奮好學。

唐德宗貞元三年,16歲的白居易帶著滿腔的希望與自信,隻身來到京城長安求取功名。此時的長安城,經曆了“安史之亂”的浩劫,已不見盛唐的繁華升平。但京城特有的氣勢還是非別處可比,仍然是人煙稠密、商業繁盛。白居易無暇顧及這些,他懷揣詩集,慕名前往大詩人顧況的府第,去拜訪這位才華橫溢、愛才惜才的大詩人。

唐代科舉取士不僅要看考試成績,還要看薦舉人的名望與地位,因此,那時在考生中盛行一種“投卷”之風。他們紛紛奔走於名人、公卿門下,呈遞自己的得意之作,以求獲得賞識、知遇和推薦。參試的舉子一旦受到達官貴人、文壇名宿的賞識,知名度便會大增。

大詩人顧況時任著作郎,在詩壇上很有名氣。由於他自己的地位和才氣,往往不把一般年輕人放在眼裏。他生性耿介,十分厭惡沽名釣譽之徒,從不違心地為人捧場。因此,有的年輕人來此“投卷”,常常因行為習俗、文字低劣碰了一鼻子灰。但顧況對於真有才華的考生,卻是認真評價,熱情推薦,經他獎掖的年輕人自能很快身價百倍。白居易就是衝著顧況的這些特點前來登門的。

白居易好不容易在仆人的導引下來到顧況的客廳。顧況從這個陌生文弱、目光炯炯的少年手中,接過一冊裝幀考究、抄寫工整的詩集,同時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來人一番。直覺告訴他:來人顯然還是嫩了點。顧況看到上麵的署名為“白居易”時,笑了一笑,他用不以為然而又不失幽默的口吻說:“近來長安物價暴漲,米價貴得很哩。‘白居’不‘易’啊!”話裏顯然含有一點輕視的意思。

白居易胸有成竹,一言不發。他要用自己傑出的詩篇使眼前這位大詩人信服自己的才華。

果然,顧況翻開詩集,把詩一首首讀下去時,便為詩中洋溢的靈氣所傾倒,嘴裏不時發出“好、好”的聲音。其中的一首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更使顧況拍案叫絕。這首詩寫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詩篇把寫景與送別融為一體,立意新奇,寓意深刻,格調清新,韻味醇厚,充分表達了送別者纏綿悱惻而又健康明朗的情緒。

這時,顧況被眼前這位年輕人的才華征服了!他站起身來,對白居易說:“人才難得,真是人才難得!用這樣美好的語言,寫出如此絕妙的詩句,長安米再貴,‘居’亦‘易’矣!”

後來,白居易在顧況的熱情推薦下得到了文壇的肯定,他成為唐代又一位傑出的大詩人。

◎ 特殊情況下可以用特別的形式顯示才能

在特殊情況下,當你非常需要顯示能力時,但依靠正常的、一般的途徑不能實現時,可以采取特別的方式表達。也就是說,該把能力表現出來時,有條件時要表現出來,沒有條件、條件不成熟時要創造條件進行表達,想辦法也要讓別人知道你的才能。

中國代表摔酒瓶,茅台香氣驚洋人

俗話說,好酒也怕巷子深。但是,再香的酒,在深深的,裏三層外三層似的被層層包圍,人也就聞不著,也就不知其香了。茅台酒是中國的名酒,它走向世界的趣聞也向人們說明了這麼一個道理。

據傳,遠古時赤水河的土著居民———濮人,已善於釀酒。《史記》記載,在漢朝,仁懷已有了“枸醬酒”,這就是茅台酒的雛形。

公元前135年(西漢建元6年),漢武帝劉徹使臣唐蒙出使南越(今廣州),在南越王的宴席上,唐蒙嚐到了今仁懷一帶產的曆史名酒———枸醬酒。為取悅漢武帝,唐蒙繞道鰼部,即現在的仁懷一帶,取枸醬酒獻給武帝。武帝飲後,覺得甘美異常,讚其“甘美之”,故有“唐蒙飲枸醬而使西域”之說。到公元前130年(西漢元光5年),唐蒙奉旨赴夜郎,由於枸醬酒的緣故,竟改道出符關(今四川省合江縣南),沿赤水河而上奔鰼部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