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堅持利益原則(1 / 3)

韜光養晦是為了謀取長遠利益、更大利益,而如果當前麵臨的形勢已經觸及到了自己的根本利益,那麼,就要注意改變它,不能一味愚昧地韜光養晦,而要堅定不移地堅持利益原則。

◎ 韜光養晦的最終目的就是利益———更大的利益

韜光養晦必然要損害一定的利益,但是,之所以要韜光養晦,是因為損失一點當前利益,可能得到長遠利益;損失一點局部利益,可能得到全局利益;損失一點小利益,可能得到大利益。所以,韜光養晦時必須堅持長遠的利益和更大的利益原則。當韜光養晦的手段對自己非常不利時,必須注意采取其他手段,決不能損失更大的利益,否則,韜光養晦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藺相如不畏強暴,鬥勇謀趙不辱秦

戰國時,藺相如為人勇敢,又有智謀。

趙惠王得到一塊和氏璧,是稀世珍寶。秦昭王聽說後,派人給趙惠王送來信,要求用十五個城邑換這塊璧。趙王把大臣和將領們召來商量,大家都覺得很為難。明擺著嘛,秦國依仗自己國強兵盛,名為交換,實則強取。趙國若是同意交換,秦國得到璧,必定不肯交城,趙國若是不同意,秦國就會借口出兵。商量的結果,決定派一個人去回複秦國。趙惠王左思右想,找不到合適的人。這時,繆賢推薦藺相如。惠王想考查藺相如能否當此重任,把他召來問到:“秦國要用十五個城換我這塊璧,你看能換嗎?”相如說:“秦強趙弱,大王不能不換。”惠王又問:“秦國拿了我的璧,又不給我城,怎麼辦?”相如說:“臣下願意為大王出使秦國。秦若將十五城劃入趙國版圖,臣下把璧留在秦國,秦若背信棄義,臣下一定將璧完好歸還趙國。”惠王見相如果然有勇有謀,就同意他帶璧出使秦國。

秦昭王在章台接見相如,他接過和氏璧,樂得眉開眼笑,拿給身邊的大臣和美人們欣賞。相如見秦王絕口不提交城的事,就上前一步說:“大王,這璧中不足,有一塊斑點,讓臣下指給您看。”昭王把璧還給相如,相如快步走到一根大柱子前,怒發衝冠,厲聲說道:“大王答應我國君主以城換璧,我國大臣認為秦國貪婪無信,不同意把璧送來。臣下以為平民百姓尚且不相欺騙,更何況堂堂大國呢?今臣下見大王根本無意交城,所以把璧拿回來。大王若是逼臣,臣下就將頭和璧一起在這柱子上撞碎。”說罷,就把璧對著柱子。秦昭王怕撞碎了和氏璧,慌忙下座對相如好言道歉,又讓人拿來地圖,指劃出給趙的十五個城。相如看出秦昭王毫無誠意,就說:“和氏璧是天下至寶,趙王讓臣下送璧時,曾經齋戒五天,以示恭敬。現在大王接受此寶,也要齋戒五天,還請備下九賓的禮儀,這樣臣下才能交出璧。”秦昭王無奈,隻得應允。相如乘此機會派人偷偷把璧送回趙國。

秦王齋戒五天後,設九賓之禮,請相如交璧。相如從容不迫地說:“臣下怕大王欺騙趙國,已經將璧送回國了。秦國是強國,隻須派一個信使,趙國就馬上把璧送來,現在若是交給趙國十五城,趙王又怎敢欺騙大王不把璧獻上呢?”昭王一聽,氣得半晌說不出話來,左右的人要把相如拉出去打死,昭王阻止說:“算了吧,殺死他也得不到璧了,又何必為此事斷絕兩國的關係呢!”相如回到趙國,趙王稱讚他說,因為你的勇敢,才使趙國在強國麵前維護了尊嚴。因為藺相如完璧歸趙有功,趙王封相如為上大夫。

秦昭王又派使者通知趙王說,秦國願與趙國修好,請趙王到澠池相會。趙王畏懼秦國,打算不去。藺相如和上卿廉頗將軍商議說:“大王若不去赴會,就是向諸侯表示趙國弱小膽怯,這樣做有損國威,應當去。”二人向趙王勸行,藺相如自告奮勇為趙王保駕。

趙惠王和秦昭王各帶隨從到了澠池,見禮後,置酒宴。飲到半酣時,秦王開口道:“寡人聽說趙王擅長音樂,今有瑟在此,請趙王奏上一曲。”趙王不敢推辭,隻得奏了一曲。秦王拍手叫好,並命禦史將此事記下來。禦史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與趙王會於澠池,令趙王鼓瑟。”藺相如見趙王受辱,挺身而出,對秦王說:“我們趙王也聽說秦王善於秦聲,臣現奉上盆缶,請秦王擊之,以相娛樂。”秦王怒容滿麵,沒有吭聲。相如立即取來盛酒的瓦器,跪請於秦王麵前,秦王不肯擊。相如厲聲說:“大王難道仗恃秦國強大嗎?現在五步之內,我藺相如要將頸血濺到大王身上!”秦王身邊隨從叫道:“相如不得無禮!”衝上前要殺藺相如。相如怒目圓睜,大聲叱責,把這些人都嚇得退了回去,秦王懼怕相如,隻得勉強擊了一下。相如站起身,令趙國禦史記上:“某年某月某日,趙王與秦王會於澠池,令秦王擊缶。”

秦國群臣不肯罷休,紛紛站起來喊:“今日秦趙和好,請趙割十五城為秦王祝壽。”相如毫不退讓,說:“那麼,也請秦割鹹陽為趙王祝壽。”鹹陽是秦國都城,秦國豈能割讓,直到宴會結束,秦國也沒壓倒趙國。

趙惠王回國後,認為藺相如不畏強暴,又一次使趙國不受辱於秦國,功勞最大,遂拜他為上卿。

◎ 要弄清什麼是最大利益,不要因小失大

利益分多種,在處理利益矛盾時,必須分清楚哪些利益是最大的利益,哪些利益是較小的利益。這樣,當矛盾發生,必然舍棄一些利益時,就能真正做到了“兩害相權取其小,兩利相權取其大。”就對自己最有利。

藺相如大肚能容,老將軍負荊請罪

戰國時,趙國的趙惠王因為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之會兩件事上立了大功,便拜藺相如為上卿。這樣,藺相如的地位就在身經百戰的老將廉頗之上了。廉頗對此很不服氣,他覺得自己出生入死,為趙國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藺相如隻不過憑著一張嘴,地位就超過了自己。於是,他憤憤不平地對人揚言:“如果我再遇上藺相如,一定要當麵羞辱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