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堅持氣節原則(1 / 3)

氣節關係到做人的根本,關係到民族的榮辱,關係到國家的尊嚴,韜光養晦必須旗幟鮮明地堅守氣節這一底線。

◎ 氣節是立身做人的根本

氣節是天地間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古往今來的仁人誌士都以氣節操守為立身之本。如果沒有氣節,人就不能為人。孟子說:“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王夫之提出:“生以載義,生可貴;義以立生,生可舍。”正是因為堅持氣節,自古以來,有多少人為氣節而生,為氣節而死。他們樹立了氣節精神的豐碑,不屈不撓征服千難萬險,使人類社會發展到了今天。

文天祥忠心愛國,守氣節丹心留史

南宋末年的文天祥忠心愛國,在抗元鬥爭中表現出了高尚的民族氣節。

文天祥自幼學習刻苦,年僅21歲就考中了狀元,開始為國效力。

1274年,文天祥任贛州知州。這時,正值國家多事之秋,蒙元發動了滅宋戰爭,兵鋒直指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謝太後被迫下“哀痛詔”,號召各地起兵“勤王”,保衛首都,保衛皇帝。

此時的宋朝官員不是準備逃跑,就是準備投降,很少有人組織軍隊勤王。隻有文天祥變賣家產充當軍餉,組織了二萬人的隊伍,應詔勤王。臨行前,好友曾勸他說:“現在,元兵三路進發,所向披靡,勢不可擋。您僅以萬餘軍隊前往抵抗,不是與驅群羊而搏猛虎一樣嗎!”文天祥回答說:“我也知道靠這支軍隊難以抵擋元軍,但國家遭難,就是前往送死,我也要去。或許以我之死,感召天下忠臣義士,國家或可保也。”說完,文天祥毅然率軍趕赴臨安,被任為丞相,獨立支撐即將滅亡的政局。

不久,元軍攻下臨安,謝太後與宋恭帝投降。文天祥與張世傑等人又組織了一支軍隊,堅持抗元。

1278年,文天祥不幸被俘。被押到元軍統帥張弘範那裏,差役們勒令文天祥跪拜張弘範,文天祥昂首挺胸,大義凜然,寧死不跪。

張弘範沒有辦法,隻好押著文天祥去進攻厘山的張世傑。路過珠江口零丁洋時,文天祥感慨萬千,寫下了著名的《過零丁洋》詩,以明其誌,詩的最後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到達厘山,張弘範命人勸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傑,文天祥百般不肯。後來被逼無奈,遂將《過零丁洋》詩錄下,交給了張弘範。

張弘範見詩,哭笑不得,隻好作罷。

張弘範打敗張世傑、滅亡南宋以後,又去勸文天祥說,“現在,宋朝已經滅亡,文丞相忠孝已盡,若能像事宋一樣改事元朝,將不失為宰相。”蒙古大將唆都也說:“文丞相在大宋為狀元丞相,如果改事我大元,必為宰相無疑。”企圖用高官厚祿勸文天祥投降。

文天祥視高官厚祿為糞土,說:“國家滅亡而不能救,已是痛心疾首,怎肯改事滅亡我國的仇人呢。”

張弘範沒有辦法,隻好將文天祥押至大都(今北京)。元世祖忽必烈聽說文天祥是個人才,不忍殺害,派遣原為宋朝丞相的留夢炎去勸降,被文天祥嚴詞拒絕。忽必烈又派投降元朝受封為瀛國公的宋恭帝去勸降,文天祥見到皇帝,趕忙跪下,連連說道:“皇上請回!”仍然不為所動。

忽必烈見無法勸降文天祥,便下令將其關禁在兵馬司獄中。獄中陰暗潮濕,冬天寒冷,夏天酷熱。忽必烈想利用這種艱苦條件磨蝕文天祥的意誌,令其屈服。同時,元軍又將文天祥的夫人和兩個女兒俘囚至大都,想用妻子兒女引誘文天祥投降。

文天祥知道,隻要稍一屈膝,就可與家人團聚,就可獲得享不盡的榮華富貴。但文天祥沒有那樣做,僅囑家人“歸之天命”而已。

文天祥的愛國之心堅如磐石,在獄中寫下了萬世傳頌的《正氣歌》,曆數史書所傳各代不畏強暴、不惜犧牲的人物,表示自己準備隨時獻出生命的決心。

過了四年,忽必烈親自前來勸降說:“你像事宋一樣事我,即以你為中書宰相。”文天祥回答說:“天祥為宋朝狀元宰相,宋亡,唯可死,不可生。”忽必烈接著又說:“你不願做宰相,做樞密使(管理軍事的最高官員)也可以。”文天祥回答說:“一死之外,無可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