忽必烈見文天祥始終不屈,長歎一聲離去,最後下令把他殺害了。
文天祥雖然死了,但他雖死猶生,真正實現了“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偉大誓言。
陶潛不屑官場事,田園灑脫度終生
陶淵明因生活所迫,不得已而入仕。29歲時,他曾當過江州祭酒,但不久便自動辭職回家種田。隨後,州裏又請他去做主簿,他不願意接受。到了40歲,他為了解決家裏的生活困難,又到劉裕手下做了鎮軍參軍,41歲時,轉為彭澤縣令,但隻做了80多天,便辭職回家。從此以後,他再也不願意出來做官了。他親自種田養家糊口,過著十分清淡貧窮的日子。
他最終辭官回家,是因為這樣的一件事情引起的:有一天,郡裏派遣督郵到彭澤縣來檢查工作。縣裏的小官吏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去向陶淵明報告。這時,陶淵明正在他的書齋裏讀書寫詩。他一聽督郵來檢查,十分掃興,便放下紙筆,準備跟小吏一起去見督郵。
小吏見他穿著一身便服,吃驚地說:“上級來視察了,你作為一縣之長,應該穿上官服,束上帶子恭恭敬敬地去迎接才好,怎麼能穿著便服去呢?”
陶淵明向來看不起那些依仗權勢、盛氣淩人的官僚們,聽小吏說還要穿官服去向督郵行拜見禮,他覺得自己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他歎息一聲對小吏說道:“我可不願意為了五鬥米的俸祿,就躬著腰向那些鄉裏小人作揖打拱,做出曲意逢迎的樣子來。”
說完,陶淵明不僅不去會見上麵來的督郵,而且拿出縣裏的大印和官服交給小吏,說:“督郵來了,請你把這些東西交給他。”
辭掉了官職,陶淵明輕輕鬆鬆地回到老家去了。回家以後,他仿佛從一個烏煙瘴氣的地方突然來到了空氣清新的花園,心情暢快、愜意極了。他立即寫了一首辭賦,題目叫《歸去來辭》,以表達自己厭惡官場,向往自由生活的心情。從此以後,他帶著老婆、孩子一直過著一種耕田而食、紡紗而衣的田園生活。平時有空閑,他就寫詩作文,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後來,成了晉朝一位傑出的詩人。
◎ 堅持氣節也要注意策略
堅持氣節並不是要徹底擺脫韜光養晦,相反,堅持氣節有時還要與韜光養晦結合起來。堅持氣節要注意分寸,要注意長遠利益。比如,打入敵人內部的人絕不能高唱自己軍隊的歌曲,而要學會敵人的那一套,這不是不堅持氣節,而是一種手段,其最終目的是有利於堅持氣節的。
孟子重義輕財,托病不見齊王
有一次,孟子本來準備去見齊王,恰好這時齊王派人捎話,說是自己感冒了不能吹風,因此請孟子到王宮裏去見他。
孟子覺得這是對他的一種輕視,於是便對來人說:“不幸得很,我也病了,不能去見他。”
第二天,孟子要到東郭大夫家去吊喪,他的學生公孫醜說:“先生昨天托病不去見齊王,今天卻去吊喪,齊王知道了怕是不好吧?”
孟子說:“昨天是昨天,今天是今天,今天病好了,我為什麼不能辦我想辦的事情呢?”
孟子剛走,齊王便打發人來問病。孟子的弟弟孟仲子應付差役說:“昨天大王有命令讓他上朝,他有病沒去,今天剛好一點,就上朝去了,但不曉得他到了沒有。”
齊王的人一走,孟仲子便派家丁在孟子回家的路上攔截他,讓他不要回家,快去見齊王。
孟子仍然不去,而是到朋友景醜家住了一夜。
景醜問孟子:“齊王要你去見他,你不去見,這是不是對他太不恭敬了呢?況且這也不合禮法啊。”
孟子說:“哎,你這是什麼話?齊國上下沒有一個人拿仁義向大王進言,難道是他們認為仁義不好嗎?不是的。他們隻是認為夠不上同齊王講仁義,這才是不恭敬呢。我呢,不是堯舜之道不敢向他進言,這難道還不夠恭敬?曾子說過,‘晉國和楚國的財富我趕不上,但他有他的財富,我有我的仁,他有他的爵位,我有我的義,我為什麼要覺得比他低而非要去趨奉不可呢?’爵位、年齡、道德是天下公認為最寶貴的三件東西,齊王哪能憑他的爵位便輕視我的年齡和道德呢?如果他真這樣,便不足以同他相交,我為什麼一定要委屈自己去見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