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很短暫,要想獲得幸福,必須通過奮鬥才能得來。千百年來,人們給予了奮鬥極高的評價,人們用最美麗的辭藻來形容它、讚美它:“生命不息,奮鬥不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人生在於勤奮,勤奮的人就不會貧窮。”毛澤東少年時代也說:“與天奮鬥,其樂無窮;與地奮鬥,其樂無窮;與人奮鬥,其樂無窮!”
◎ 養成勤勞奮發的習慣
勞動創造了一切,包括人本身。自古以來,各國人民都非常崇尚勞動。勤勞不但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也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肯定。勤勞是美德,勤能補拙,勤能生智。因此,韜光養晦者必須養成勤勞的習慣。
謝深甫出身寒微,忍苦難考中進士
謝深甫出生在南宋一個寒微家庭,父母靠給人家舂米為生,常常朝不保夕。
父母雖然貧困,卻也知書達理,希望深甫將來能有出息,以光大謝家之門,便擠出時間教小深甫讀書識字,並到處借書,讓小深甫讀書。
小深甫也真聰明伶俐,父母教的字詞,很快就記住了,剛過十歲,就能自己讀書了。
一天,父親把小深甫叫到身邊,給他講了古人“頭懸梁,錐刺股”,刻苦學習的故事,小深甫聽得入了神。爸爸講完故事以後,對小深甫說:“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有一種艱苦奮鬥的精神。咱家寒微,希望全寄托在你身上了,希望你能刻苦學習,有所成就。”小深甫聽了,什麼話也沒說,隻是默默地點了點頭。
謝深甫雖然沒有說什麼,但心裏已暗暗下了決心。此後,謝深甫學習更加努力了,常常夜以繼日,不分黑夜白天。
一天,謝深甫學習到深夜,不知不覺睡著了。等他醒來時,天已經亮了。後來,剛到晚上,就困得不行。謝深甫想,我們不能像古人那樣把頭發拴到梁上、用錐子紮自己的大腿,但也應該想個辦法以警困怠呀。經過反複思考,一個奇妙的想法在謝深甫的腦中形成了。
到了晚上,謝深甫找到一個瓷瓶,加滿熱水,放到腳下。雙腳踏到水瓶上,既暖和又舒心,還可解困倦之意。爸爸媽媽見了瓷瓶,不知何意?謝深甫風趣地說:“這是警瓶,以警困怠。”父母聽了,非常高興。
此後,一到晚上,謝深甫就把瓷瓶裝上熱水,放到腳下,堅持學習。
不久,父親去世了,家中就剩下了孤兒寡母。還未成年的謝深甫又過早地承擔起家庭生活重擔,充當了一個大戶人家的家教。
謝深甫白天教授大戶人家的孩子,晚上仍然刻苦學習,很快就精通了主要的經史著作。
後來,謝深甫參加了科舉考試,一舉考中了進士。
◎ 培養吃苦耐勞的精神
人生而避苦,這是天性,但是,若要成就一番大事業,沒有一點吃苦精神肯定是不行的。因為,前進的道路上困難險阻重重,隻有勇於吃苦,克服了困難,才能達到成功的彼岸。
蘇秦錐刺股苦讀,合縱掛六國相印
戰國中後期,尤其是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後,秦國越來越強大。麵對著這種趨勢,其他六國不免恐慌起來。有的主張六國聯合起來,共同抵抗秦國,這種主張被稱做合縱;有的主張六國中的任何一國聯合秦國,來攻擊其他國家,這種主張被叫做連橫。在這場“合縱連橫”活動中出現了許多能言善辯、靠遊說獲利祿、進仕途的遊士、食客。蘇秦就是其中的一位突出代表。
蘇秦出身於農民家庭,家裏很窮,他讀書時,非常艱苦,餓極了就把自己的長發剪下去賣點錢,還常常幫人抄寫書簡,既可以換飯吃,又在抄書簡的同時學到不少知識。
這時,蘇秦以為自己的學識已差不多了,就外出遊說。他想見周天子,當麵陳述自己的政見,以及對時勢的看法,但沒有人為他引薦。他來到秦國求見秦惠文王,向他獻計怎樣兼並六國,實現天下的統一。秦惠文王客氣地拒絕了他的意見,說:“你的意見很好,隻是我現在還不能做到啊!”蘇秦想,建議不被采納,能給個一官半職也好嘛,可是他什麼也沒有得到。他在秦國耐著性子等了一年多,家裏帶來的盤纏都花光了。皮襖穿破了,生活非常困難,無可奈何,隻好長途跋涉回家去。
蘇秦回到家裏,一副狼狽的樣子,一家人很不高興,都不理他,父母不與他說話,妻子坐在織機上隻顧織布,看也不看他。他放下行李,又累又餓,求嫂嫂給他弄點飯吃,嫂嫂不僅不做飯,還奚落了他一頓。在一家人的責怪下,蘇秦非常難過。他想:我就這麼沒出息嗎?出外遊說,宣傳我的主張,人家為什麼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沒有把書讀好,沒有把道理講清楚。他感到很慚愧,但是他沒有灰心。他認為:一個人能不能有出息,能不能成就一番事業,關鍵就看自己能不能把書讀好,求得真才實學。認識到這一點以後,他暗暗下決心,要把兵法研習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