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顯精於謀劃,連續用計保身

石顯是西漢元帝時候的一個宦官,他聰明能幹,善於猜測皇帝的心事,因而很受信任,被任命為中書令。中書令專管傳達、宣布皇帝的命令,地位重要,權力很大。石顯就利用這個機會,專門陷害那些反對過他的人。前將軍蕭望之等一批有才幹、有名望的大臣,被他害得有的砍頭,有的自殺,有的判刑,有的終身免職。

石顯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多了,生怕別人在皇帝麵前說他的壞話,就看準時機,故意安排一些事情來取得皇帝的信任。有一次,漢元帝派他出宮辦事,他動身前先對元帝說:“今天要去的地方很多,恐怕回來太晚,宮門關了,請皇上命令守門人到時開門讓我進來。”元帝同意了。這天他故意拖到很晚才回來,宮門當然關了,他就大聲對守門人說:“皇上命令我出去辦事,允許我晚些回來的,快開門!”過了幾天,果然有人上奏章告發石顯假托皇帝的命令開宮門,漢元帝笑著把奏章拿給石顯看。石顯流著淚說:“皇上偏愛我,信任我,大臣們都非常嫉妒,想方設法陷害我。今天這件事幸虧皇上知道真相,不然我渾身是嘴也說不清啊,以後這樣的事肯定還多,我官職小,地位低,哪是這些大臣們的對手!你還是免掉我的中書令,讓我幹些粗活,免得得罪這些大臣,也好多活些日子,多服侍皇上幾年吧!”漢元帝看他說得那麼可憐,心裏很難過,幾次好言好語地安慰他,還賞了他很多財物。從此,漢元帝更加信任石顯,大臣們更不敢說石顯的不是了。

石顯害死蕭望之以後,人們議論紛紛,說石顯妒賢嫉能,陷害忠良,石顯聽到這些議論後很擔心,就找機會洗涮自己。當時有個叫貢高的人,既有才學,又守氣節,但隻當了個諫議大夫的小官,石顯就主動與他拉關係、套近乎,又在漢元帝麵前極力推薦他,使他步步高升,最後當上了禦史大夫。人們知道了這件事,都改變了對石顯的看法,說:“石顯這人還挺不錯的嘛!原來說他妒忌、陷害蕭望之,看來是誤會了!”

◎ 要把思考和學習結合起來

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因此,凡想有所成就者,就必須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

郭樂研究市場,屢出高招獲勝

郭樂係廣東香山(今中山市)人,1873年生。17歲那年,因家鄉遭受嚴重水災,隻身漂洋過海到澳洲謀生,輾轉於悉尼、墨爾本等地,靠販賣瓜果蔬菜為生。1897年一位華僑開辦的永安果棧因虧損欲出盤,郭樂邀了幾個同鄉合資1400澳鎊盤接了該店,大家公舉他負責經理。

永安果棧主要經營水果批發業務。為了做好生意,使本小利薄的小店,在激烈的競爭中求得生存,郭樂想出了不少點子。

首先,他賒欠送貨。在銷售水果過程中,郭樂十分注意顧客的需求,當他發現僑胞多為礦場工人、農場工人、手工業工人,居住分散,很少有時間進城購物更不會為吃水果跑一趟城裏時,他及時采取了靈活的服務措施。一是送貨上門,二是允許賒欠,這兩項便民舉措,讓他拉到了大批顧客,使水果銷量大增。

在與華僑密切往來中,郭樂又發現,許多僑胞每到一定時間都要通過洋行向國內親屬彙款,洋行則利用各種條件,百般克扣僑民,大家有苦難言。於是,他又想出一招,在向僑胞送貨時,代為免費彙款,不收取手續費,並與香山福和盛銀號建立起彙送款業務,在經辦彙款中細心周到,不使發生差錯,這一舉動,極大地感動了僑胞,請他代為彙款的人越來越多。於是,他辦起了儲蓄彙款業務,僑胞出於對他的感激與信任,許多人不要利息,這樣,無形中他收集到大量社會遊資,大大增強了資金運用能力,加速推進了業務的發展。

僅10年時間,在他的苦心經營下,一個資本微弱搖搖欲墜的小店,竟在悉尼發展成為資力雄實的擁有4家分店的大號,成為當地水果業中的龍頭,他也因此名揚四方。